查看原文
其他

天府廉韵丨一代廉臣的传世家训

清廉蓉城 2021-06-26


编者按——

成都,天府之国,人文炳蔚之地,虽吹渡春风千载,历经变化万千,但锦城先贤们勤政爱民的本质、清白坚韧的追求和廉洁奉公的精神,却在岁月的洗礼中沉淀、愈久弥新,始终浸润着这座城,感染着这座城里的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犹如点点繁星,熠熠闪耀在巴蜀优秀传统文化的星空。近期,“清廉蓉城”融媒体平台推出栏目——天府廉韵,介绍成都历史上著名的廉洁人物,了解他们勤政务实、为民爱民、清廉树品的故事,敬请关注。


一代廉臣的传世家训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汉名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他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仅50多岁就病死在北伐前线的五丈原,但其治蜀功绩却名传千秋。他还是一代廉臣,曾主动申报个人财产,是中国最早进行财产申报的官员。他对家人管教很严,其写给其子诸葛瞻的《诫子书》,是中国古代家训中的名篇,同时也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诫子书》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

纵观中华文明的几千年历史,“家国一体”的文化观念贯穿始终。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风家训家规受到了上至皇室下至庶民的高度重视,优秀的家风也成为文明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石。越是文化昌盛之地,家风文化越是兴旺。作为中国著名的诗书礼仪之乡,巴蜀地区无数的优秀家风流传后世,而诸葛亮在临终前写下了最具影响力的《诫子书》,全文仅86字,但却浓缩了诸葛亮一生智慧——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就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据今人分析,这篇家训包含了十种智慧力量——宁静、节俭、超脱、好学、励志、速度、性格、惜时、想象和简约。


诸葛家风对子孙后代遗泽颇深,在诸葛亮的影响下,其子孙后代皆为一代之俊杰,得到了后世的肯定。诸葛乔是诸葛亮兄长诸葛瑾的儿子,因诸葛亮初时无子,他被过继为养子。到了蜀国后,诸葛乔随诸葛亮出征,负责督运军粮,25岁死沙场。后人曾评价,诸葛乔的为人、个性超过他的兄长诸葛恪。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亲生儿子,当魏将邓艾领兵入侵蜀汉时,诸葛瞻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在绵竹顽强抵抗,并且拒绝了邓艾保举其为琅琊王的劝诱,最后战死于阵前。与诸葛瞻一同战死的还有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诸葛亮的另一个孙子诸葛京也颇有才干,“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任尚书仆射时,推荐在郿县县令任上有作为的诸葛京担任东宫舍人。后来,诸葛京官至江州刺史,是西晋重臣。


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是中国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进行财产申报的官员,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内无余帛,外无赢财,体现了他廉洁自律的高尚品德。


在诸葛亮的影响下,蜀汉的社会风气崇尚节俭,官员的俭朴和廉政水准迅速提高。诸葛亮的同事和下属也大多清廉节俭,成为一时之楷模。如大将军费祎“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车骑将军邓芝为官20余年,“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重臣董和为官20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而诸葛亮最欣赏的姜维,虽官至大将军,却也宅舍弊薄,资财无余,“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自诸葛亮之后,历史上清廉有为的官吏如宋代包拯、明代于谦、海瑞等,无不以诸葛亮为楷模。清代名臣左宗棠青年时即以诸葛亮自居,以清廉自守。




编辑丨陈艾 

来源丨武侯区纪委监委

更多精彩推荐

点击下方

这个端午节,如果屈原来了成都……

镜头丨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文化遗产

一只粽子的平凡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