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山之夜》《觉醒年代》等看党史题材剧受到热捧
《觉醒年代》剧照——毛泽东与穷苦大众在一起。
网上有这样一个评价:“党史题材剧让众多年轻网友在线催更?《觉醒年代》做到了!”
其实这不仅是一部剧的火热,而是同类题材现象级的闪亮登场。
除了大获好评的《觉醒年代》,2021年将有一大批党史题材文艺作品献礼建党百年。电视剧方面,如《为了新中国》,讲述了山东半岛两支抗日队伍,迎来抗战胜利后,携手献身全中国解放事业的传奇经历;其他还有如《信仰的力量》《香山叶正红》《民族大义》等重点题材作品也将陆续与观众见面。广播电视节目《播“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红色记忆:365个党史瞬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特别的礼物》《百年历程》《我们,抗联》等纪录片也将陆续播出。
在众多建党百年献礼剧目中,3月25日,一部话剧登陆首都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香山之夜》。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3月25日抵达北平,将香山作为进城第一站。从当时起到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香山工作、生活了181天。
《香山之夜》就聚焦这一攸关中国未来走向的重大历史时刻,讲述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
《香山之夜》:两个历史人物,一段思想交锋
在香山革命纪念馆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极其简朴,中间是会客厅,墙上挂着一张巨幅《中国解放区现势图》,是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印制的。会客厅东侧是办公室,办公桌上摆放着老式电话、笔墨等办公用品;会客厅的西侧是卧室,一张简易的木板床占了半间屋子。
《香山之夜》正是从这样的场景展开……
该剧打破了常规戏剧创作手法,从解放军攻占南京前夜切入,以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的内心活动为主线,带入同一时间蒋介石在浙江溪口住处的内心活动,将不同时空的人物放在同一戏剧场景里,通过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带给观众一份惊喜。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编剧李宝群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实地采风、体验生活,用生动鲜活的历史资料结合大胆的艺术想象,塑造出了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同时通过以“小”见“大”,用一个时间节点、两个人物对话的形式描绘出整个历史发展脉络。
导演任鸣介绍,从2019年4月决定创排至今,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编剧李宝群对剧本先后进行过八次修改。在此基础上,任鸣带领主创团队查阅大量党史资料,对戏中史实内容反复论证,同时北京市委宣传部更是先后分四批邀请党史专家为剧本提出修改意见。为排演好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任鸣坦言,两年来,除了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外,他本人仅阅读毛泽东相关的书籍及著作就有30余部。
两位演员既是旁观者,又是剧中人,在陈述与评论之间,将那一段历史清晰再现,虚实结合间给人无限想象空间。从戏剧本身而言,这不仅是一部值得研究的戏剧作品,也需要演员很强大的舞台表现力。
曾在电视剧《毛泽东三兄弟》中出演过年轻时代毛泽东的北京人艺演员王斑,在《香山之夜》中饰演毛泽东,从接到这个任务开始,便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作为北京人艺第一次出演“毛泽东舞台艺术形象”的演员,王斑一直在思考,应该靠什么来支撑这近100分钟的表演?王斑坚信,靠的还是毛泽东思想的魅力以及戏剧语言的表现力。为了学好湘潭话,王斑除了看大量影像资料,还专门找了湘潭人,用湘潭话将剧本中毛泽东的台词全部录了一遍。为了学习毛泽东思想,每天排练前,翻开《毛泽东选集》当作课本去大声朗读,已成为王斑排练前的必修课。
特邀主演方旭,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出演《香山之夜》中的蒋介石。其实,方旭在早年拍摄影视剧的时候,已经从多个化妆师的口中听到他适合扮演“蒋介石”这一角色。1999年,方旭与扮演蒋介石的著名特型演员孙飞虎合作时,就曾被对方指定为自己退休后的“最佳接班人”。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方旭还观看了央视制作的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
一段革命历史,两个历史人物,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一段思想交锋,浓缩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求索与追寻,展现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走向。更重要的是揭示出鲜明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胜利并不断发展壮大是因为党始终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承载这样主题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正是党史题材文艺作品大获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觉醒年代》:深情喊出“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不爱,谁爱?”
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觉醒年代》多项收视指标居前列,3月6日至3月12日期间继续在CCTV1热播,每集平均到达率2.084%,收视率1.241%,均位列黄金时段电视剧单频道收视指标首位;每集平均忠实度59.962%,由2月27日至3月5日的第8跃升至第3,引发追剧热潮。
不同于其他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最大特点是写文化写思想,比较系统清晰地梳理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思想流变过程,难度和门槛可想而知。“像这样一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项目,非千锤百炼,难以出炉。”编剧龙平平为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理事,创作这个剧本,花费了六年时间,七易其稿。“做这样一件事情,我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惶惶不可终日。”
剧中有这样一场重头戏——李大钊和长辛店工人在一起。李大钊的扮演者张桐站在高处面向广大工人深情喊出“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不爱,谁爱?”按照原计划,到这里这场戏就结束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群众演员们没有散去,而是继续静静地站着,无论老少,眼里都闪着泪花。导演张永新说:“这时我转过头来看到我监视器后的主创团队,包括我们的摄影指导张文杰老师,眼睛里都含着泪水。那一刻,大家的脉搏是一致的,大家的心跳是一致的,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全剧类似的戏不下几十场,几乎每一场都能感受到这种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
一部剧,要想感动观众首先是感动自己。张永新提到,“我第一次看剧本的时候,真的是几度热泪盈眶、潸然泪下。”龙平平在创作剧本时,曾在两处写不下去,嚎啕大哭。一次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另一次是写到巴黎和会,弱国无外交。
陈延年、陈乔年牺牲时分别只有29岁和26岁,该剧导演组助理、一名95后年轻人,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将两个年轻人慷慨赴死的情节先后看了50多遍,每一遍都泣不成声。
为了营造出最真实的年代氛围,剧组做了相当认真繁复的考证工作。“大到北大红楼的搭建复原,小到北洋军阀制服纽扣和帽檐的材质设计,均有严谨的考证和出处。三百多个场景,有些场景哪怕只使用一次,剧组也是严格查考历史,认真搭建出来。”
《觉醒年代》里的重要人物是当时的文化精英、知识分子,天然具有一种文化气质,这为主创团队提供了新的创作维度,即在写意方向的审美表达。
出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导演张永新在创作中大量使用了赋比兴的文学手法。比如剧中对车辙、骆驼等意象的反复使用,隐喻当时中国制度的因循守旧和中华民族的忍辱负重,让观众对历史有了更加鲜活的感受和认知,大大增添了剧情的思想深度。
在这样的追求中,《觉醒年代》穿越百年,让中国人同感一腔爱国情怀。这部剧,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先驱们的建党初心。“这就是我们党创始人人格的伟大和对信仰的忠诚,是他们爱国救国的勇气与力量所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美和大爱,是全剧所要表达的终极使命主题。”
经典题材是艺术创作的丰厚起点
历史是深刻的艺术创作来源。历史道路的曲折与丰富,比艺术加工与想象要更加厚重、精彩。因此,这方面的艺术创作会更加精彩纷呈。
其实在2014年,由徐克执导的《智取威虎山》就曾一度引发热议。这部取材自小说《林海雪原》的电影,具有鲜明的“中国电影美学”特色,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当时,业界人士就明确表示:“未来有关红色题材的改编可能会成为业内一种新的潮流方向,所有的红色题材都是一个超级IP。”
因为这是在对历史和艺术充满敬意的基础上,将科学进步的历史观与时代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的结果。
由此可见,革命历史题材的深入人心恰恰是艺术创作的丰厚起点,只要进行现代化的重新演绎,此类题材必然会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这,正是经典题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静下心来,仔细推敲以《觉醒年代》为代表的一批党史题材剧,会发现剧本扎实、主创团队用心、制作精良,都是其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尊重历史、呼应现实的艺术创作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同。
像《觉醒年代》《香山之夜》等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正大气象,对于此前曾刮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歪风,无疑是有力的匡正。这种严肃、负责的艺术自觉,对于厌倦了那种脱离历史真实的“玄幻剧”的观众而言,“无疑是对历史素养和审美回归的真诚呼唤”。
因为,任何一个具备基本良知和常识的人,都对历史发展轨迹和社会前进规律有着理性的判断。
对于党史题材剧受到广大观众热捧,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坦言:“首先,党史题材有着永恒的价值,因为这是我们民族走过的路,上面深深地镌刻着永不磨灭的记忆,所以永远值得认真书写。同时,这是时代的需要,时代呼唤不同形态的文艺作品来回应现实关切,因为只有知道来龙去脉,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还有,成风化人是优质文艺作品的精神原色,我们的文艺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就是要起到春风化雨的哺育之功。”
编辑:陈艾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更多精彩↓
奋进2021•彭州市丨紧扣责任落实 强化“四责协同”同向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