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产党人的斗争丨大生产运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光荣传统

清廉蓉城 2022-06-07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将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这一时期,党领导的大生产运动,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克服财经困难,发起大生产运动


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是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的战略总后方。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加紧对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军事封锁,扬言“不让一粒粮、一尺布进入边区”。在这样的环境下,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在财政经济上陷入困难的境地。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文中说:“最大的一次困难是在一九四〇年和一九四一年,国民党的两次反共摩擦,都在这一时期。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但是我们渡过了困难。”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1939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1941年中共中央再次强调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学人员和人民群众纷纷响应,掀起大规模的生产运动。


为了更好地领导大生产运动,中共中央制定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五条具体方针。这五条具体方针分别是:在各项生产事业中实行农业、畜牧、工业、手工业、运输业和商业全面发展,而以农业为主;在公私关系上,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在上下级关系上,实行统一领导,分散经营;在生产和消费关系上,实行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组织起来。


这一时期,朱德从华北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在协助毛泽东指挥抗日军事斗争的同时,还参与领导了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经过调查研究,朱德提出两条关于缓解财政困难的建议,一是投资发展盐业,二是发展羊毛纺织业。据时任边区政府副秘书长的李维汉回忆:“军队实行屯田是朱德倡导的。他从前线回延安后,非常关心部队的生产,主张以部队强壮众多的劳动力,投入到生产运动中去,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密切军民关系,同时帮助边区的建设,也改善部队本身的生活。”


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建设保卫党中央


1941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命令,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王震的率领下,高唱着“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建设保卫党中央”的战歌,浩浩荡荡开进南泥湾。


部队初到南泥湾时,首先遇到的困难便是没有房子住。为了不误农时,抓紧时间开荒,战士们先用砍来的树枝搭起草棚作临时住所。在开荒的同时,抽出一部分人员突击打窑洞,解决了住的问题。在劳动中,第三五九旅人人争先恐后,从旅长王震到随军家属都参加劳动,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


准备的干粮不够,旅、团各首长就带头冒着风雪严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第七一八团政委左齐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手,开荒时无法拿工具,便主动来到基层部队给战士们做饭,再挑去劳动一线给大家吃。在艰苦的环境中,大家不仅不叫苦,还掀起开荒竞赛热潮。某班班长李位,在竞赛中平均每分钟挥舞镢头48次,经过11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创造了一天内开荒三亩六分七的劳动记录,被大家称为“气死牛”的劳动英雄。


据统计,第三五九旅一整年共开荒地11200亩,收获粮食1200石,收获蔬菜164.8万斤,打窑洞1000多孔,盖房子600余间。南泥湾出现了荒山变良田的景象,以往的荒地成了陕北“好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


1943年,毛泽东为南泥湾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南泥湾精神的宣传推广,极大激发了抗日军民的生产热情,陕甘宁边区出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业繁荣的可喜景象。陕甘宁边区各部队的经费自给率逐年增加,中共中央各机关和边区机关生产收入也逐渐提高。1943年11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指出:“边区的军队,今年凡有地的,做到每个战士平均种地十八亩,吃的菜、肉、油,穿的棉衣、毛衣、鞋袜,住的窑洞、房屋,开会的大小礼堂,日用的桌椅板凳、纸张笔墨,烧的柴火、木炭、石炭,差不多一切都可以自己造,自己办。我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我们的机关学校,今年也大进了一步,向政府领款只占经费的一小部分,由自己生产解决的占了绝大部分;去年还只自给蔬菜百分之五十,今年就自给了百分之一百;喂猪养羊大大增加了肉食;又开设了许多作坊生产日用品。”


各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也广泛开展起来,取得了显著成绩。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华中、华南等地的抗日军民,在“劳动与武力结合”“战斗与生产结合”等口号的鼓舞下,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各根据地政府采取发放贷款、粮食、种子,支援牲畜,代制农具等办法,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农业生产等都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全民参与,投入到大生产的热潮当中


在大生产运动中,延安的数万名党政军学各方面人员,都投入到大生产的热潮当中。


毛泽东既是大生产运动的领导者,也是积极参与者。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不忘开荒生产解决粮食问题。他在自己居住的窑洞附近,开垦了一块荒地,种上蔬菜,播种、施肥、除草、浇水、摘菜等等农活,均为亲力亲为。身边的工作人员认为毛泽东工作太过辛苦,便提出要为他代耕。毛泽东说:“我还能自己动手,坚决不要人代耕。”在毛泽东的言传身教之下,中央机关所在的杨家岭掀起了开荒种地的热潮,大小不一的窑洞外,都是整齐的、绿油油的菜地。


年过五旬的朱德同身边的勤务员组成了生产小组,在王家坪开垦了三亩荒地栽种蔬菜。朱德不但自己种菜,还教他人耕种。他说:“生产任务可以自己完成,生产虽然要花费劳动力,也是一件最快乐的事,这对整个革命,对自己的身体都有好处。按照生产计划,生产任务的完成是完全有保证的。”朱德在生产中的这种模范作用,感动了所有看见他生产的人,成了推动生产运动、建立革命家务的重要力量,鼓舞着大家去创造奇迹。


大生产运动中,为解决人民群众穿衣的问题,中共中央号召干部群众纺线。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也坚持积极纺线。周恩来在抗战中右手负伤,活动不便,仍坚持摇纺车,钻研纺线技术,提高纺织效率。他还和任弼时等共同运用物理学的原理等,改进纺织设备,取得明显成效。1943年,在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的纺线比赛里,大家按照每名参赛者纺线的数量和质量,分别评出“英雄”“突击手”和“能手”三等。周恩来和任弼时不仅被评为纺线英雄,而且他们纺的头等细线送交边区政府,在边区农工业生产成绩展览会上展出。


大生产运动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既定目标,为巩固抗日民主政权,支持敌后长期战争,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大生产运动还发扬了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积累了一些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些经济工作干部。1945年4月,毛泽东在总结抗战时期的历史时,对大生产运动给予高度评价:“一九四二和一九四三,两年先后开始的带普遍性的整风运动和生产运动,曾经分别地在精神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起了和正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两个环子,如果不在适当的时机抓住它们,我们就无法抓住整个的革命链条,而我们的斗争也就不能继续前进。”




编辑:程廷静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更多精彩↓

于变局中开新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2021年中国经济稳健开局述评


学习画报丨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审议监察官法草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