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锦·廉珠成串 | “只称一个老共产党人,不要其他任何称谓”
——勤勉读书,为国效力。不搞特殊化,凡事靠自己。
李一氓(1903-1990),出生于四川省彭县(今彭州市)东大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被陈毅元帅赞誉为“党内的红秀才”和“党内少有的大知识分子”。
李一氓早年参加革命,经历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先后任陕甘宁省委宣传部长、新四军秘书长。抗战胜利后,李一氓同志先后任苏北区党委书记、华中分局宣传部长、大连大学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出任驻缅甸大使、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中联部副部长、中纪委副书记、中顾委常委、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组组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等职务。1990年12月,李一氓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李一氓生前立下遗嘱:“我的后事从简,只称一个老共产党人,不要其他任何称谓。不开告别会和追悼会。火化后我的骨灰撒在淮阴平原的大地上”。“只称一个老共产党人,不要其他任何称谓”,这样的遗嘱在党内还是第一个。
李一氓故居建于1919年,是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成都市、彭州市两级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和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8年彭州市对李一氓故居进行了保护修缮,2021年对故居进行了整体提升打造。故居内设有《李一氓红色文化主题展》,全面介绍了李一氓同志光辉灿烂的一生,对于缅怀传承李一氓同志的崇高风范,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眼前的这座房屋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一氓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在这里,李一氓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房屋坐北朝南,原系四合院布局,龙门向东,整个建筑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现存正房五间,西厢房四间,前厅三间。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先后作为居民住房、街道居委会、社区办公处。
院子内,可以看到“李一氓故居”的牌匾,这是由乔石委员长在2006年为李一氓故居题写的。
西厅展陈内容:西厅主要还原他的成长经历,介绍李一氓的生平事迹。
主楼展陈内容:主楼总共有五间房,分别是起居室、会客厅、堂屋、书房和东厨,并配备木床、桌子等,还原李一氓生前的生活起居样貌。
起居室和会客厅主要介绍了李一氓外交方面的工作情况。
李一氓是从彭州走出去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家、学者、诗人、书法家和收藏家。
书房里主要介绍了李一氓出任古籍整理规划组组长期间的工作情况。
最后一间是当时的厨房,展陈了李一氓对家乡的情结和贡献。
南房展陈内容:展陈了与李一氓相关的书籍和彭州市非遗产品“彭州十三品”。
读书之风 光耀的不止是“小家”的门楣
读书明理,光耀门楣是李家代代相传的家训。在这个崇尚读书的家庭,李一氓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李一氓1919年考入成都联合中学(现成都石室中学),之后前往上海、南京读中学、大学,在上海大同、东吴大学求学期间,新思想的思潮深深地影响了李一氓,1925年,22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人生之路。
李一氓一生酷爱读书,博学多才,从上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他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的论文、著述共140余篇,出版《一氓题跋》等专著十多本。在近80岁高龄时,鉴于他在古籍方面的高深造诣,由陈云同志提出请他主持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工作,他欣然接受,为我国古籍的抢救保存、分类整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4年夏,李一氓在书房查阅资料
李一氓生前一直关心家乡的建设和教育,1962年和1982年,李一氓得知当时县城没有图书馆,他给县委提出唯一的建议就是修建图书馆。1988年,彭县图书馆建成,李一氓闻讯后亲自为图书馆题词,并把自己珍藏的4200余册书籍捐献给图书馆。如今的彭州图书馆已今非昔比,每年接待读者10万人,图书期刊流通量突破10万册,是国家一级图书馆。201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彭州市“书香城市”称号,成为四川省唯一获得该称号的县级城市。
“无情”斩断“捷径” 人生路要自己走
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不搞特殊化,是一条始终不变的李门家风。李一氓的二女儿李丹大学毕业后在郊县工作了7年,她回忆说:“父亲没有为自己的事情找过上级,所以我们也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事情要求帮忙、调工作之类的,觉得去想要找谁帮忙倒不是很正常的,靠你自己这是更正常的。”
不攀领导,淡泊名利,不以权谋私,不挟名人以自重,是每个接触过李一氓的人对他的评价,家族成员也耳濡目染把凡事靠自己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而抱着一丝侥幸心理的孙女李莲,第一次求爷爷走后门就碰了钉子。1977年,李莲作为知青返城待业在家,看到有同学当了兵,很是羡慕,也想当兵,于是鼓了很大的勇气,第一次向爷爷提出了要求。然而,李一氓告诉李莲:“你还年轻,你的人生道路还很长,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走好你以后的路。”
“靠自己”大概是慎言的李一氓对后代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无情”地斩断了晚辈希望依附他走“捷径”的想法,却树立了李家子孙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价值观念,形成了李一氓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靠自己”的朴实家训,使李莲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发奋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成为司级干部,爷爷的教诲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书不藏家的收藏家,上万古籍图书捐于公藏
除了主持全国古籍整理工作,李一氓业余也进行个人收藏,他收藏字画文物、古籍图书,其中藏书就达上万册之巨,不乏珍善孤本,且自成体系,有很高的的学术水准和传世价值,是位大藏书家。
据李一氓身边工作人员王志龙回忆,虽然他们一家住在有假山花园的四合院内,但家里的摆设却非常普通甚至朴素,像一个经济上不怎么宽裕的普通百姓之家。究其原因就是李一氓将其所有的工资都用于购买散落在民间的古籍、文物和一些书籍。
难能可贵的是,与秘惜不观的藏书家不同,李一氓并不将藏书据为己有,而是“乐宜偕众,书不藏家”。他将自己毕生所藏典籍、字画文物尽数分赠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和彭州市图书馆。他的古籍旧藏多为明清珍本、善本和孤本,约近六千册,多数入藏现国家图书馆和四川省图书馆,而现当代平装出版物则捐赠家乡的图书馆。据不完全统计,李一氓除捐赠给故宫博物馆的366件文物外,还捐给北京、成都、宁波等地珍贵古籍4000余册、文物230件……这些文物没有一件留给子女,李一氓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他收购古籍文物是为了“悉数交公,不遗私人”的初衷。
在李一氓回忆录《过眼云烟》的章节里,专门讲述了他将藏书捐乡的心情,“淡淡的一缕乡思,引我决定把这两类不算怎么好,也不算怎么多的书籍和陶瓷等艺术品,全部送回成都,缴交四川图书馆和四川博物馆,为我这些东西找一个妥当的安身立命之处,这也是我最后结束我藏书和藏古文物生活的上策。”他还写道:“我的这一点东西,对于我来讲就是过眼云烟了。但它们依然是云,依然是烟,依然在北京和成都悠悠而光彩地漂浮着。我祝福它们的存在。”
“儒将高风悬日月 感怀最是故乡情”
李一氓常年工作在北京,但对成都、四川的文化事业发展,念念在心。李一氓戏称自己是“四川的采购员”,曾为成都杜甫草堂、眉山三苏纪念馆(现“三苏祠”)、杨升庵纪念馆等川内文博单位,代为搜集珍贵典籍,成果甚丰,比如他为三苏纪念馆搜集苏东坡的字帖,曾捐赠一部日本刻本《苏东坡集》和抄本《栾城集》,为杨升庵纪念馆搜集明清版的杨氏著作,购买明嘉靖的瓷器。
除了帮杜甫草堂搜集杜诗,李一氓还特别为草堂搜集前人有关杜甫的字画,如丰坊的草堂长幅,朱鹤年的杜甫像,伊秉绶的隶书集杜联。在李一氓为杜甫草堂代购或捐赠的诸多典籍中,其中最为人乐道是,1964年他为杜甫草堂用400元收购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集》,后被评为国家一级古籍,海内外孤本,堪堪草堂“镇馆之宝”。
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博物馆在收到李一氓捐赠的古籍文物后,发给他15万元作为奖金,而李一氓随即将它们一分不差地转赠给了家乡彭州的教育局,作为奖励基金设立“一氓奖学基金”,用于激励和奖励取得优秀成绩的老师和学生。1982年4月,80岁高龄的李一氓携夫人王仪回到家乡,来到老屋,触景生情,往事萦怀,感慨万千:“来去匆匆过里门,幼时城廓半浑沌,白头更觉乡情重,不惜迢迢买瓦盆。”
而这个爱好收集字画古董的父亲,没有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留给他们的却是金钱和物质都无法比拟的宝贵精神财富。李一氓的坦荡胸襟、家国情怀便深深影响着其次子李世培,结束了在苏联五年留学生涯的李世培,庚即便回国效力,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离休前任航天工业部第三研究院8357研究所所长,从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他简洁朴素的家里摆放着的许多奖章证书中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凭借自己的能力也获得了精彩的人生。而李世培认为,这所有的荣誉都得益于父亲李一氓对他的影响,得益于李家的家风。
编辑:陈艾
校对:刘春春
原创稿件 欢迎转载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