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学卷12题、16题分析

TF 上海初高中数学
2025-01-06

本文就高考第12题和第16题进行分析和拓展,力图呈现得简洁易懂。这两题细细分析起来,终于窥到了这张试卷的美妙之处。


☆ 第12题 ☆


【解析】四个点要分布在一条直线的两侧,且两侧的点到直线的距离之和要相等,那么这条直线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两种情况分析:


第一种情况:两侧各两点

图中,E、F、G、H是ABCD各边中点

由初中知识可得EFGH为平行四边形

(EH平行且等于BD的一半,

GF平行且等于BD的一半)

我们用h(A)表示A到直线的距离,

以此类推h(B)、h(C)、……

若h(A)+h(B)=h(C)+h(D),

根据中位线的原理,h(E)=h(G)

即点E到直线的距离等于点G到直线的距离

根据全等三角形,可知直线会经过EG的中点

同理,直线会经过FH的中点

直线会经过EG和FH的交点


第二种情况:一侧三个点,一侧一个点

即h(D)+h(A)+h(B)=h(C),

∴ h(D)+h(A)=h(C)-h(B)

由初中几何知识,可得h(H)=h(F)

(h(F)=[h(C)+h(B)]÷2-h(B)=[h(C)-h(B)]÷2)

根据全等三角形,可得直线经过FH的中点

同理可得,直线会经过EG的中点

直线会经过EG和FH的交点


综上两种情况,即满足已知条件的直线肯定要经过EG和FH的交点,那么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如下图,EG和FH的交点正是P2

也就是符合条件的直线一定经过点P2,

经过点P2的直线有无数条;

同时经过点P1和P2的直线仅有一条,

同时经过点P3和P2的直线仅有一条,

同时经过点P4和P2的直线仅有一条,

所以符合条件的点为P1、P3、P4


当然,本题也可以以P2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证明经过点P2的直线符合条件,设直线为y=kx,同样分情况分类讨论即可,这就不展开证明了,因为几何证明已经足够简洁完美~


☆ 第16题 ☆


方法一:柯西不等式


设P(a,b),Q(m,n),

由向量模的乘积≥向量数量积,

|OP|·|OQ|≥OP·OQ(向量数量积)

可得:(a²+b²)(m²+n²)≥am+bn

(即柯西不等式的向量证明,

等号成立条件为a/b=m/n)

∴套公式得(a²/36+b²/4)(m²+n²/9)≥(am/6+bn/6)

即1≥(am/6+bn/6),∴ am+bn≤6,

数量积最大值为6,

等号成立的条件为a/b=9m/n,

即只要满足OP斜率为OQ斜率的9倍,

数量积可取到最大值,

这样的P、Q有无穷个


方法二:参数方程


设P(6cosα,2sinα),Q(cosβ,3sinβ)

数量积OP·OQ=6cosαcosβ+6sinαsinβ

=6cos(α-β)≤6,

即数量积最大值为6

等号成立条件为α-β=2kπ(k∈Z

即符合条件的角α、β有无穷个,选D


对于我之前说到的困惑,很多人已帮我解惑

即椭圆参数方程中的角的几何意义,

和圆的参数方程中的角是不一样的

哪怕是两个椭圆的公共点,

对应的角其实也可以是不一样的

其几何意义如下图所示:

红色曲线为椭圆,P为椭圆上的点,

过P作x轴的垂线,交x轴于E,

交半径为a的圆于A,联结OA

交半径为b的圆于B,∠AOE=θ

可知P点横坐标OE=OAcosθ=acosθ

P点横坐标BF=OBsinθ=bsinθ

∴P点坐标(acosθ,bsinθ)

即θ角并不是OP与x轴正半轴所形成的角


题目分析:谭峰


【往期内容】

“985、211”后,新的“111”,仅88所高校入选

初升高数学衔接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之江湖门派

聊聊“刷题”这件小事

高中生暑假学习计划表

一个数学渣渣的高考小逆袭

2017一流学科排名,选好专业很重要

2017上海中考数学试卷

就这样,埋下一颗讨厌数学的种子

写给高考3+3后的小白鼠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初高中数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