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连环画

聂崇正 天视漫吧
2024-09-07
在庞大的连环画阵营中,有一种连环画,大概为中国所独有,极具“中国特色”,那就是“电影连环画”。

我在此所说的“电影连环画”,不是按照电影故事改编而由画家绘制的连环画,而是直接将电影胶片转换而成的连环画。这样的连环画一度很是流行。而这样的连环画又不见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似乎为中国所独有,故而我称其为极具“中国特色”的连环画。

一册连环画看了一遍,不过瘾,回过来可以再看一遍。当然,电影也是可以看了一遍,不过瘾,回过来再看一遍的。但是二者的成本是有较大的差距的。在零花钱有一定限度的时候,首选的仍然应当是是连环画,而不是电影,尤其是在儿童少年时代。

我们在看电影时,还会产生观影“回味的情结”,或为故事、或为演员(尤其是俊男靓女)。手绘的连环画,画得再像,也不如电影胶片。所以此类电影连环画推出之后,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欢迎,此中必定有“回味的情结”因素在其中作祟。所以将故事影片变成为连环画,这是一个很不错的点子,出这个点子的人应当获得巨奖。当初出版此类电影连环画的出版社似乎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垄断,出版社和电影制片厂都是同一个系统的,“近水楼台”、“肥水不流外人田”,也极具“中国特色”。

我所见过的电影连环画的开本,一般比普通的连环画稍大些,大概也是为了使图像更加清晰一些,方便于阅读。而这样的开本只适合于普通银幕的电影,无法容纳宽银幕电影。

我以前所看到的手绘连环画大都是黑白印刷的,彩色连环画极少。而电影连环画也完全是单色印刷的,很少见过彩色电影连环画,应该是成本太过高昂所致。出一本连环画相当于印制一本高档画册,没有出版社会这样做。还有一个现象也挺有意思,即单色的电影连环画,并不是黑白印刷,一律采用深蓝颜色印制。为什么不用黑色而用深蓝色,我还没有琢磨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其中必定是有什么缘由的。

近些年,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和连环画市场的升温,很多经典的黑白电影连环画手工上色为彩色连环画,清晰度、色彩还原度相当高。

我还注意到这些电影连环画,所采用的均为国产影片,而几乎没有外国影片,这里面应当是涉及到了敏感的“版权”问题。在“文革”之前及“文革”之中,中国是几乎没有“版权”概念和“版权”意识的,甚至还见到有文章批判过“知识私有”的观点。而中国自己拍的电影,打声招呼,立马“拿来”,便可成为连环画,成本与手绘连环画相比要低得很多很多。现在从网上来看,以前耳熟能详的有些外国影片,还是做成了连环画出版,其中有否版权问题就不得而知了。

此类电影连环画至今已然很少见其踪影,虽然还有成套的出版,但已非主流。这应该是当下我们看电影已经普及到了不用进电影院的地步所致。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达,将电影连环画部分淘汰出局了。而这部分连环画的读者,应当都是有着怀旧情绪、怀念老电影的一个群体。

当然,电影连环画也有它自身的弱点,即画的清晰度差,远远比不上黑白线条描绘的画幅,尤其是夜晚或炮火连天的镜头,很难看出个究竟来,影响阅读的快感。

还有一个挺有趣的现象,也需要说一说。在中国出版了很多电影连环画,而在欧美,正好相反,很多的电影,都来自于连环画,比如“超人”、“美国队长”、“蝙蝠侠”、“蜘蛛侠”等等,起先都是连环画家笔下的角色,这些人物成名之后就被电影看中,从而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电影人物,真是各有各的路数,殊途同归。

————————————————


作者介绍:


     


聂崇正,男,汉族,1938年生于上海,祖籍湖南衡山。
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同年供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为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学会、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古版画研究会会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绘画史研究及陈列工作,重点研究清代的宫廷绘画。
曾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文物、博物馆卷”等条目的撰写;参加国家重点项目多卷本《中国美术史》(王朝闻主编)部分章节的撰写。出版有《清代宫廷绘画》、《袁江与袁耀 》、《郎世宁》、《曾鲸》、《宫廷艺术的光辉》、《中国绘画三千年》(合著) 等著作。发表文章数百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天视漫吧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