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图报道 | 三年级专题设计:基于自组织系统的居住胶囊设计

2018-02-02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团委

评图介绍

时间:2018.1.8(周一)上午10:00

地点:建筑学院200

评图嘉宾:

专题介绍

基于自组织系统的居住胶囊设计

选题背景:Living capsule and emerging system from organized patterns to parametric architecture。

指导教师:许蓁、杨崴、陈立维、张烨


方案介绍

郭思宁 朱文渊

设计感言:这次的设计从学习软件到寻找原型到图案与居住功能的联系,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刺激,在开始的几周里并不知道自己的尝试会不会成功,也不能预想到方案最终的样子,直到最后才一点点明朗起来,感谢参数化设计组的老师们和学长学姐们的指导,让我们学习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带给了我们一次新鲜有趣的设计体验。



方案介绍 :传统的城市设计是自上而下的,但是随着城市发展,一些功能模块的清晰分界在使用上产生了许多的不便利。我们希望新型居住区能够提高生活便利性,促进邻里交往,融合各个功能的同时是一个能够提供各种可能性,适应各种环境,在时间维度上可以生长的系统。于是我们探讨了一系列网格、细分的图案及其形成原理,最终采取了裂纹的图案,研究玻璃裂纹的形成以及生长过程,利用它不断细分,遇到障碍即停止,在密度过大的地方不再分裂、新裂纹会与原来的裂纹产生交点以及裂纹为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特性,对冰裂纹图案进行模拟和抽象,将所生成图案中的点与功能模块进行对应,形成了新型共享居住区。




胡杰 刘潇弋

设计感言:第一次涉及参数化的设计,正如老师所说,参数化只是一种工具,并不是一种指代或者说,emmmm,一种帽子。参数化设计现在也容易被过分妖魔化,或者高端化,但是其本质也是设计,只是运用了电脑的工具而已。这次的设计收获还是很多的,尽管结果因为设计周期的关系多多少少会有未完成的部分,但是这次设计过程和以前的经历是很不一样的,也学到了很多设计之外的事情。最后感谢四位老师以及技术部门的学长学姐的悉心指导,感谢队友的密切配合。(有趣的事情~经过学长的推荐,在steam上买了个游戏,叫blockhood,最后用游戏做的二草效果图算emmmmm)




方案介绍:香港人多地少,大量人口的涌入导致香港人口密度剧增,低收入人群无法找到安身之所,于是笼屋与棺材房等贫民窟式的住宅在香港深水埗、九龙等地大量涌现。为改善香港贫民窟生活质量,本方案以4m*4m为单元体,通过八个方面的打分评价系统计算最优化的向阳采光,并通过距离的优化取得最佳的公共与绿化布置,从而改善贫民窟的日照条件与生活质量。同时通过设计4m*4m超小型住宅,兼顾功能的同时优化居住条件,实现低收入人群居所的改造。




刘雨卿 郑术闻

设计感言:

刘雨卿:这次方案能从队友和自己都喜欢的题材入手,真的是一件特别特别开心的事情。尽管前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但老师和学长学姐的鼓励和“有意思”的评价,一直成为我们推进下去的动力。希望今后还能有更多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目标~

郑术闻:过去做不管方案也好还是行为处事,总是被自己的“感觉”支配。很多小问题不求甚解模棱两可,倘若被人问起,我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的。而在这次参数化设计中,无论是每一次向老师学长学姐汇报,或是和队友的日常讨论,都要逼着自己把事情的每个环节、每处衔接都掰扯明白、表达清晰,不然人家就会揪住我言语中暴露出的逻辑漏洞穷追不舍,争辩着争辩着直到我心虚认错。前几周如此强调逻辑,对于我而言还真挺不适应的,后来慢慢地会开始为捋顺每一个小逻辑而欢欣鼓舞。最后非常非常感谢老师和学长学姐的指导,以及队友的包容。




方案介绍:《罗生门》讲述的是对同一个事件,三者从自己视角出发各执一词的故事。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一系列电影的母题,启发了对各种同类问题的思考。本方案选取电影《罗生门》作为出发点,提取其中意向和参数,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展开,营造出一个充满视觉错觉、扑朔迷离的组合空间,来满足不同人对空间的不同心理需求。






吴雨彤 孙兰堃

设计感言:

吴雨彤:这次设计是目前来讲最开心的一次,特别感谢四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不敢相信自己有一天会那么期盼并享受每一节设计课,相信参数化设计思想会伴随我在今后的设计。当然,最最最感谢的还是我队友和这次愉快又难忘的合作。虽然这次作业结束了,但相信有些东西永远不会结束...

 孙兰堃:在这次的设计过程中,虽然短短2个月的时间里处处充满艰辛,方案经过了不断修改,但我们依旧收获了许多,不仅体现在设计方案的结果上,还加深了关于参数化方面的理解。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之下,我们的成果才得以展现。




方案介绍:knot  house 是以结为骨架并由结生成连续旋转曲面的轻质住宅。本设计从对蒙古包,帐篷等轻质骨架居住单元的分析出发,对结的拓扑变化进行研究,力求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打造一个空间丰富、形体美观、可根据不同人群对住宅的不同需求进行调节的轻质骨架住宅。



孙铭崧 曲家莹

设计感言:这次设计是对我的学习能力、设计能力、合作能力的一次集中考验,毕竟使用的尽是不熟悉的软件,尝试着不熟悉的方法,与本不熟悉的同学一起合作。这一切的不熟悉不免产生了不少的问题,不过我认为建筑师天生就是来解决问题的。短短八周,方案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甚至可能也就刚刚过了“及格线”,不过我觉得这期间的收获是无价的。感谢老师,感谢队友,感谢同学。



方案介绍: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以及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日益严重,全球气候日趋恶劣,沙漠化形势日趋严峻,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口居住在沙漠地区,甚至移民到遍布沙漠的火星。因此,对沙漠地区住宅形式的研究变得重要起来。我们小组从星形沙丘的形成与演变出发,结合中东地区贝都因人(Bedouins)聚落的传统居住形式,探讨在科技发达的时期,如何实现在沙漠或半沙漠地区的舒适居住。


                                                           


下期请期待三年级常规班专题设计:城市建筑组 的精彩方案哦~           



                                                            |整理编辑:龚 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