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民的名义》“王文革”烧了大风厂,又来法制日报作甚?

2017-04-20 融媒体中心 法制日报


作者 《法制与新闻》记者 魏巍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那场对抗强拆的火戏让观众印象深刻。

  由李学政塑造的护厂工人王文革的形象,在那场戏中,如定格的画面留在了荧屏上,誓与工厂共存亡的坚定信念挥之不去。

  王文革戏份不多,但他的演技却得到观众的高度认可,记者也曾一闪念地掠过这也是个醉心于表演的群众演员。

  但让人意外的是,王文革的扮演者李学政的真实身份,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总监制兼总发行人,也是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主任——典型的由幕后到台前。


从后到前的转换只用了两个字:

偶然。


导演眼中的钉子户

 

       从影视中心主任到《人民的名义》总监制兼总发行人,再到演员,李学政从幕后走到台前是个他自己也想不到的偶然。


  《人民的名义》在建立创作小组时资金严重短缺,李学政偶然地接触到创作人员后,帮创作小组四处找投资,在这过程中,李学政和导演李路变成了同路人。


  “李路导演见到我第一眼就说‘你可以演王文革’,我当时不知道王文革是什么角色,就问了一句‘王文革是干吗的?’李路回答说‘是一个钉子户’。”王文革说,“我是在《人民的名义》创作小组中负责融资、发行、审查工作的,演王文革这个角色就这么偶然。”


  偶然获得的表演机会,李学政却成功塑造了维权“钉子户”的形象,这样的表演功底让人怀疑他有丰富的表演经验。


  面对公众对李学政表演的认可,李学政谦虚地说:“演技真没有,也从来没学过。但确实参演过一部网络大电影《特种兵王》,在那里饰演一个大校指挥官,但仅有几句话台词,谈不上积累经验。”


  没有系统学习过表演,也没有丰富的表演经验,由于对王文革的成功出演,加之《人民的名义》的热播,李学政注定要从幕后被推到台前。




戏里戏外都是“王文革”


      《人民的名义》热播,引发老、中、青三代共同追剧的同时,该剧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民话题。


  有需求就有市场,在《人民的名义》播放到20多集的时候,网上、微信群、朋友圈迅速出现了各种《人民的名义》55集全集字样的网络链接,作为这部剧的主创人员、演员,李学政感到很愤怒。


  谈及盗版,严肃的表情取代了李学政一脸的笑意,他说:


       不光是《人民的名义》一部剧遭到盗版、侵权,过去好几部精彩的电视剧都有类似的遭遇。如今的盗版行当非常猖獗,每一次影视剧被盗版以后,剧组都会发声明、报案,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不了了之。报案之后的后续工作为什么没有得到重视?这个问题要深刻地反思,到底是盗版太狂獗,还是打击盗版的能力不足、力度不够?


        质疑打击盗版力度不够的李学政,要在现实社会中充当维权“钉子户”王文革。


  《人民的名义》遭遇盗版后,许多剧组都呼吁:


打击盗版,从《人民的名义》的开始。


  原来,在《人名的名义》开播之前,剧组就提出了“打击、抵制假收视率从《人民的名义》的名义开始”的口号。


  李学政坦言,抵制假收视率,不抵制数据平台,抵制的是罪恶的交易。


  在打击盗版上,《人民的名义》剧组也将责无旁贷,也要站在抵制打击的前沿。


    李学政说:“《人民的名义》剧组获知盗版信息后,迅速组成打击盗版行动小组,大家一致推选我为组长。王文革在剧中为工人维权,在剧外,‘王文革’不仅要为《人民的名义》剧组维权,还要为整个行业维权,走在打击盗版的前列。


  李学政,戏里演王文革,戏外做王文革,他坚信正义一定战胜邪恶。


       当邪恶到来的时候,你不能退缩,一定拿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做最后的战斗。

       李学政的这句话,让记者觉得是在和王文革对话。




两个山东人充当剧组发动机


      《人民的名义》筹拍初期遇到资金荒,剧中两个山东人担当起了发动机的角色。


  有人说演员高亚麟和李学政这两个山东人是剧组最大的投资人,李学政不认可这种说法。


  李学政说:“我们俩是最大的股东不完全正确,高亚麟确属最大的股东,金盾影视中心没有直接投资,我为剧组联系了两笔大投资,上海利达影业和大盛国际各投资1500万元,高亚麟投资4000万元,可以说是我们俩的融资奠定了《人民的名义》剧组开机前的绝大多数款项,正是这7000万元才真正奠定导演开机的决心。”


  7000万元的投资,如同让汽车挂上一档踩下油门,行驶在了宽阔的马路上。李学政和高亚麟都是山东人,两个山东人都因保住了7000万元的开机资金而感到自豪。


  这部剧的基调是打击腐败,而非展现腐败。


  李学政说:“作为党员干部,看了这部剧以后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腐败离自己很近,一不小心就可能被腐败的绳索套住脖子,一旦被套住,想解脱是很难的。此剧就是要提醒我们的干部们,特别是年轻的干部,既然你想当官,就要抵御住方方面面的诱惑。你想拥有权利、拥有声望、留名后世,势必要失去普通民众对金钱的追逐、对美色的追逐。


        这部剧让人想起习总书记说过的,当官不要想赚钱,想赚钱就不要当官


      《人民的名义》恰恰是反腐文化的一种体现,希望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大胆地、勇敢地走进现实剧,从反腐文化里面来剖析、提炼更高格局的文艺作品,为反腐败斗争、文化廉政建设添砖加瓦。



主流媒体与民意同欢共振


 《人民的名义》最大的成功是实现了主流媒体与民意同欢共振。


  李学政说:“过去一提中央媒体的观点,大家都觉得离自己生活很远。但在《人民的名义》的评价上,中央级主流媒体的观点和老百姓的观点高度一致。只有主流媒体发声叫好,老百姓不应和,不能算成功;老百姓一味叫好,但脱离主流价值观,也不成功。”


  李政学认为,一部成功的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要向中央要求看齐,还要凝聚民心、推动社会进步


  想凝聚民心就得接地气,《人民的名义》的剧情与时下信息社会联系紧密,包括剧中郑西坡儿子郑乾微博转发500次可能会涉嫌刑事犯罪,对观众慎重转发微博、微信起到了警示作用。


  这是一部演到了老百姓心坎里的剧,演出了中央反腐的决心和反腐力度,也演出了现实中的腐败乱象。


  《人民的名义》播出不久,剧中信访窗口设过低的现实版马上在网络上流传起来,而且很快有了改观,这种快速反应解决问题的改变,得益于这部剧对官员作风、政府服务意识起到的警示作用。


  李学政认为,《人民的名义》在未来还能显现出哪些正能量的作用,目前还不好预测。但他却强调,这部剧的成功,不是创作人员多么厉害,而是党中央十八大以来反腐的成果和决心以及自信带来的必然结果,剧目的审查部门代表着党中央的态度,审查通过也说明了中央反腐的决心和信心。


  曾经,有些人认为这样的电视剧是揭丑,影响共产党员的形象,《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和观众的反馈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亦或是一个民族,不可能十全十美,有了问题、有了毛病,只要大胆地承认,及时地改正,就能形成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态,反而会获得更多民众的认可,老百姓会觉得你可信、靠谱,反腐的结果只会赢得民心。


  《人民的名义》的成功,让李学政骄傲地觉得:“从这部剧的影响来看,十年之内很难被超越。


  李学政目前最大的心愿是在打击盗版的维权路上当好王文革,他希望喜欢这部电视的观众和网友们联合起来抵制盗版,他说:“我们这次打击盗版的决心非常大,希望在打击盗版的事业上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来源:法制与新闻



(编辑 韩玉婷  实习生 王劢





投稿的小伙伴,请发到这个邮箱:fzrbrmt@126.com 等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