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十九大代表风采 | 刘黎:做三尺法台的坚守者

2017-09-30 法制日报

作者 法制日报记者 黄洁



编者按 


 按照党章规定和中央统一部署,全国40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了2287名党的十九大代表。他们将带着全党嘱托,肩负神圣使命,光荣地出席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十九大代表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具有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他们中很多是来自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党员。《法制日报》从9月30日起开设“十九大代表风采”栏目,重点介绍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代表的先进模范事迹,以学习和弘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


 

全国

法院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法官、全国最美基层法官、北京市法院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法院系统“双优民事法官”、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因审理“疯狂英语李阳离婚案”等一系列热点案件而被大家所知晓的法官刘黎,凭借着出色的业务能力和对每一起案件都认真负责到近乎苛刻的态度,赢得了一项又一项荣誉称号。可刘黎却说,她其实最看重的始终是那个老百姓送给她的称呼——“值得信赖的法官”。


  审理李阳离婚案时,刘黎还是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奥运村法庭副庭长,时隔4年,刘黎已经担当起奥运村法庭庭长的重任。今年6月,刘黎荣幸地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刘黎心里惦记的事也有了变化,如何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带动身边人,如何把党代会的精神学习好、传达到,如何将基层的声音传递给党中央,这些都是刘黎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做基层声音的传递者


  今年6月23日,北京市十二次党代会进入最后的选举议程,63名北京市党的十九大代表将就此产生。作为候选人之一的刘黎端坐台下,听着每名候选人的得票结果,心中无比紧张。直到听到自己全票通过,她才发现自己一直紧握的双手,手心都是汗水。曾经当选北京市第十三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表的刘黎,对于这样的选举场面并不陌生,但入选党的十九大代表还是让刘黎心中充满忐忑。她说:“我觉得自己还没有那么优秀,不知道能不能担当起这样的责任。”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入选的63名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刘黎是唯一来自一线的政法干警代表。从3月启动基层组织推选,到候选资格的严格审核,再到区委和市委两级组织部门的轮番考查,格外严谨的选拔程序让刘黎对“十九大代表”这一特殊身份的意义有了越发深刻的认识。


  刘黎告诉记者,在北京市十二次党代会上,作为党代表审议市委书记蔡奇的工作报告时,她就因能够直接参与北京未来5年的整体设计规划,油然升起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在刘黎心目中,法院系统给予的荣誉,都是对自己职业能力的评价,而作为党代表,特别是入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则意味着对她在参与政治生活层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履行各类代表职责过程中,刘黎以往的发言都围绕着基层法院和基层法官展开。作为一名来自最忙基层法院的法官,她总会讲述北京法院面临的案多人少困境,反映法官们超负荷工作的现状,介绍基层法院为了破解难题而积极推行的改革措施等。为了在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上更好履职,刘黎正在做系统的准备,包括对最高人民法院、北京法院近几年工作重点的一一回顾,了解掌握北京法院收结案情况、法官人均审结案情况等基础信息。而且,她还想以一名司法改革亲历者的身份,谈谈对司法改革的想法。


  刘黎说,司法改革后,各项制度在基层稳步落实,法官的职业尊荣感随之得到提升,法院案多人少矛盾非常需要通过改革来应对。她希望,司法改革推进过程中更多关注年轻法官培养,让年轻人拥有畅通的职业上升渠道,从而永葆法官队伍的活力。


做优秀团队的引领者


  刘黎任庭长的奥运村法庭,是朝阳法院审理涉外、涉名人案件最多的派出法庭,审理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成为该庭案件的主要特点。同时,与全院一样,奥运村法庭也面临着案件量急速攀升的局面。目前,奥运村法庭共有人员33人,其中法官13名,法官年人均结案量已达到四五百件。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法官能力、保证案件质量,成为刘黎操心最多的事。最终,庭内97%的党员法官比例让刘黎找到着力点,随之一套“法官+”的党建创新项目成为该庭提升“核心战斗力”的重要推手。


  记者了解到,奥运村法庭的“法官+”概念包含三层含义。其中最基础的是“法官+党员”,即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每一个办案单元设立党小组,在庭室微信群内开设“党员法官”栏目,开展党员法官征文等系列活动,将党员的教育和学习贯穿到日常工作中,筑牢队伍的思想根基。


  最核心是“法官+能力”。在奥运村法庭,每周五下午都是庭里最热闹的时候,一周一次的“半日谈”分享会就在这个时间召开,这个分享会也是“法官+能力”的创新举措之一。分享会上,全庭法官都会把自己拿不准的案子和大家一起讨论,而每个人集思广益为别人出谋划策的同时,也就为自己今后办理同类案件积累了经验。当需要讨论的案件不多时,经验丰富的书记员们还会被邀请讲讲送达、归档等工作中的心得。每次分享会,刘黎都会尽可能自己主持。


  “司法责任制落实之后,庭长不再审批案件,而随机分案又容易产生不同法官在裁判尺度上把握标准不统一的现象。组织分享会就是想帮助大家统一认识,也提高对疑难复杂案件的把控能力。”刘黎说。


  此外,“法官+服务”也是“法官+”的一项内容。刘黎经常说,“法官是个有灵魂有厚度的职业”,诉讼内外她总是坚持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如今,这一理念成了奥运村法庭的集体追求。该庭以党员法官为引领,不断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努力提升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水平。例如,对涉民生案件开通了快审、快调绿色通道,以法官包片的方式开展“党员法官进社区”活动,坚持每月到下辖街乡送法、答疑等,法官的职业广度和厚度不断延伸。


做三尺法台的坚守者


  刘黎很忙,作为庭长要管理好一个庭室,作为代表要参与形形色色的活动,可她总把最多的时间放在法庭,把最多的精力投入到办案中。去年一年,刘黎结案近300件,而且最难的她都留给了自己。


  前不久,一起颇为复杂的物权案转到刘黎手中。原告方是一名年逾八旬的老太太,原本其和老伴承租的一套公房,为了报销取暖费将承租人变更为儿媳妇。后来公房上市,有了房产证,可名字还是儿媳妇的。老伴去世后,老太太的儿子和儿媳妇闹起离婚,眼瞅着自己的房子要被儿媳妇分走,老太太向法院提起确权诉讼。


  拿到案件后,刘黎做了大量调查工作,从最初分房的历史开始查起,跑了好几个单位,用了几个月时间,终于查明房子的来龙去脉。眼看可以宣判,可是原告一方每次都只有律师到庭,老太太从未露面。刘黎要求见老人,可其家人总是拿出各种理由,不让法官见。细心的刘黎没有放过这个反常现象。经过再三追问,儿子终于承认老太太已经去世。刘黎说,这样一来,就需要找老太太的继承人作为原告参加诉讼,案子审理难度又增加了。


  刘黎说:“我承办的很多案件都错综复杂,如果不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研究,就很难把案件弄得清清楚楚。”正因为如此,每周六都成为刘黎的加班日,她会一大早把儿子送去补习班,然后独自来到办公室,安安静静地看卷,整理审理思路。


  刘黎说,无论是当庭长还是作党代表,她最主要的身份始终是法官。






来源:法制日报


(编辑 唐晓芳 见习编辑 岳铼 )






投稿的小伙伴,请发到这个邮箱:fzrbrmt@126.com 等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