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 | 为什么偏偏《风味人间》火了?
为什么偏偏《风味人间》火了?
文| 王狮狮
美食节目那么多,偏偏是《风味人间》火了。
这部纪录片有多火呢?
微博上、朋友圈里,随处可见这样的评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风味人间》会火?
首先,它告诉我们,这世界上好吃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麦子很多人都吃过,但新鲜的能掐出水的麦子做成的碾转,吃过吗?
土豆泥很多人都喜欢吃,但像糯米团子一般筋道又软糯的拌土豆泥,吃过吗?像瀑布一样的土豆泥风暴,吃过吗?
大闸蟹是很多人的心头好,那用蟹膏熬油做成的、香喷喷的秃黄油拌饭,吃过吗?
这些食物其实不是什么山珍海味,用的也都是当地稀松平常的食材,但经过人们的细心烹饪,就变成了一道道带着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
比如四川的龙须笋炖乌鸡:
呼伦贝尔的奶桶肉:
新疆的熏马肉马肠:
还有巴楚的蘑菇:
怎么样?
是不是光看这些动图,都觉得口水都要留下来了?
我们忙着四处奔波,忙着养家糊口,别说吃美食了,有时候连饭都来不及吃。但《风味人间》告诉我们,在这世界上明明还有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啊!
我们来这人间一趟,得和心爱的人携手走走,找最好吃的食物好好尝尝。
虽说食物好吃很重要,但《风味人间》告诉我们,“和谁吃”更重要。
围坐在一起吃羊肉、吃马肉的哈萨克族人,哪怕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他们身上的快乐与满足。
乡下的老爷爷,带着孙女一起割麦、做碾转,那是一种城市生活永远无法体味到的无忧无虑。
一起上山割笋的夫妻,劳作时互相搀扶、互相帮助,归来时一起做饭、一起聊天,生活简单却幸福。
《风味人间》导演陈晓卿曾在书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从姥姥的一坛晒酱,到外公的一碗腊肉饭;从北京的一块卤煮,到南京一盆炒螺蛳;一个人的饭馆,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南来北往,至味只在人与人之间。”
好吃的东西,大概只有和喜欢的人一起吃,才会有意义。
仔细想想,如今生活节奏太快,我们又总是太忙,饭局成了一种社交方式,回家吃饭的机会却越来越少。
饭局上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虽说也是吃饭,但总感觉比不上家里,一碗米饭、一盘热菜,和父母聊聊天,和孩子说说话,那般愉悦。
看了《风味人间》才明白,有些饭只是为了饱腹,有些饭却让人快乐。
如果能够和心爱的家人和朋友在一起,哪怕只是吃一口热菜、喝一杯热羹,也会兴致满满。
除此之外,《风味人间》更让我们意识到,吃饭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要得到美食,就必须得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游牧民族要经过七天跋涉才能到达目的地,火腿要经过整整一年的腌制风干才能上桌,最好吃的山笋长在阴冷潮湿的山林间,珍贵的蘑菇生在最干燥荒芜的沙漠里……
其中最打动人的,还要数台湾父子“镖旗鱼”了。
也许看到这里,你会有点好奇:什么是“镖旗鱼”?
镖手必须拿着20多公斤的三叉镖竿,站上镖鱼船前端的镖台,只用两脚掌勾住两条环状布块固定支撑,在六七级的大风天搏命出海,只为完成一场“叉鱼表演”。
来张动图感受一下:
这个看上去既困难又危险的动作,就是这对镖鱼父子的日常。
也许你会问,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捕鱼方式了吗?
当然有,但只有“镖旗鱼”才是对海洋破坏最小的捕鱼方式。渔民们依赖海洋生存,但也尽最大的努力保护海洋。
韩寒在电影里说,“喜欢是放肆,但爱是克制”,渔民与海洋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有克制自己,不过度索取,最大限度的保护海洋,海洋才能孕育更多的生命,来反哺人类。
导演曾在花絮里介绍,“镖旗鱼”的镜头摄制组准备了好几天,在大冬天里天天迎着台风出海,甚至做好了万一不成功,还要隔几个月再来的准备。
幸运的是,在录制的最后一天,镖鱼手还是成功镖中了鱼。
这种“能否镖鱼成功”的难题,只会困扰节目组几天,却会困扰渔民们一辈子。
但是不管过程多么辛苦,从他们的脸上,永远看不到急功近利的渴求,也看不到惶惶不安的焦虑,只有安心做好手头事的平和和闲适。
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始终保留着对食物的敬畏心,明白必须有所付出,才能有所收获。
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付出什么便得到什么,用心多少便收获多少。
回头看看我们自己,倍感压力和焦虑的时候,是否忘记了这个道理,放弃了自己的初心?
生活是不会亏待我们的,亏待我们的也许只有自己。
《风味人间》火了,其实一点都不让人意外。
因为它展现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个活生生、香喷喷的人间。
正如网友说的那样:
“说是重获了生活的信心太过夸张,我本来也没丧失生活的信念,只不过是时不时丧一把。但是,我的浮躁确实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放。”
食物确实有这样的力量,让人不仅得到味蕾的满足,还能得到心灵的安抚。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主题很有意思,《那个想自杀的朋友,去了一趟菜市场决定不死了》。
文章里写,朋友因为一连串事情变得有些消沉,甚至想要自杀。
事情转折发生在某一天,朋友无意间去了一趟菜市场,看着热热闹闹的讨价还价声,还有新鲜水嫩的瓜果蔬菜,活蹦乱跳的鱼虾海鲜,突然心里就没那么丧了。
架不住摊贩的诱惑,他买了一条鱼回家。简单做了两道菜,吃进肚里,感觉周围一切都暖和了起来。
“那一刻,我觉得我活过来了,我觉得不管遇到什么事,我都能自己走下去了。”
那时候看到这句话,还不明白其中深意,始终想不明白一顿饭怎么能有这么强大的力量?
看完《风味人间》,突然读懂了:
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这世间,没有比好好吃饭更重要的事情了。
杨熹文先生曾写,“一个人对吃的态度,会折射出它对生活的态度。”
不管生活再苦再累,都不会在吃上亏待自己的人,是能够好好走下去的。越是那些能好好吃饭的人,越是能好好生活。
想象一下: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与喜欢的人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仿佛宇宙的钟摆短暂停止,也仿佛已经度过了一生,再多的烦闷与苦恼,都在一餐一饭中得到了治愈……
一辈子看似漫长,其实不过76000多顿饭,酸甜苦辣都是滋味,柴米油盐便是人间。
人生在世,我们活着就需要这样生生不息的烟火气:
冬日赏雪夏季乘凉,早晨卖菜晚上回家,一日三餐有人陪伴,一年四季有人同行……
这样的烟火人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永葆热爱,好好生活。
好文推荐 | 点击可跳转原文
① | 大学老师不说话靠打字授课,原因想不到……为他们点赞!
⑤ | “我们不为同学服务就是失职”
文章来源:一读(ID:iiiread)
关于作者:一读(ID:iiiread),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这里有你想看的一切,每天陪你,一路读行。授权请联系一读(ID:iiiread)
图片来源:堆糖、网络
编辑:全国学联新媒体工作小组 万文婕(华中师范大学站)
校审:全国学联新媒体工作小组 陈莘(浙江师范大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