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金课”?遇上这样的宝藏老师真是太幸福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华农鑫巴 Author 最爱上“金课”的


前几天和朋友泡芙吃饭,她忽地用手肘杵了我一下:“给你讲个趣事!”


“我这不是早上手机没电睡过了头嘛,充上电一瞧,已经过了8点,火急火燎地赶去上植物生理学,你猜怎么着?”


“一定是挨批了吧。”我笑她。


她摇头:“一来老师就问我,今天怎么啦?我答睡过了。


他却说 ‘ 我还以为是上节课你没答出来问题,生气不来了呢 ’ 。你瞧瞧,是不是有点想哭的冲动?”


我大呼,会问学生是不是生气了才不来的老师,也太可爱了。


后来和朋友们在聊选题时聊起这事,都来了劲儿,七嘴八舌地夸起自己的任课老师。


朋友马丁一本正经地插起手:“这不就是之前提的‘金课’,其实不仅学生,老师也得下足功夫!”我寻思着,是个值得和大伙儿聊聊的话题——


学生们眼中的“金课”和师者群像。




1


说回朋友泡芙,翻看她的朋友圈,常常提到这位植物生理学老师杨老师。


也是好玩,有时候课堂上讲解完一个知识点,杨老师背对着大伙儿都能叫出一个学生的名字:“那个谁,哦,你听懂了吗?你怎么理解这个知识点?”


这些学生当中,泡芙常笑称自己是属于学习能力较差的一类。


这时候杨老师点人是有规律的!比如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如果大家公认的学习理解能力较强的一些学生都说不懂,那一定是没讲明白的!”泡芙满脸了然,


“而像我这类水平较差的学生吧,如果我都懂了,那基本大家也都懂了!其实呢,大家都怕自己听不懂,落了班级的后腿,所以上课都蛮认真,老师这个点名的方法很有趣。而且,他还会启发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批判地看待一些看似“无可挑剔”的知识点,整个课堂听起来也特别有趣。”


我点头,这算得上是一种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估过程。


先不谈课堂上的学生是否掌握了每一个知识点,光是这份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和包容多元理解的态度,就不禁让人为杨老师竖起大拇指。


每次被问到,泡芙也挺实诚,不懂就说不懂,这位老师还会认真清清嗓子:“既然这样,那我们再讲一遍哈。


我问她,这样多了会不会觉得烦或是尴尬?


“完全不会哎,倒是觉得挺用心挺切实的,每个人也都愿意去听。”



又听另一个好朋友硬币讲起她的微积分明灯,马晓燕老师。


“在我们那个‘数学你我他’的交流群里,马老师特爱跟我们唠。



“她还会天天把知识点手写下来分享在群里,把微积分写成剧本。


马老师就像个一提起微积分就能量满格的小巨人,让你俨然觉得没什么可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马老师悄然把渔网递给了学生。


最后班上成绩怎么样?我问。“全班100%轻松通过!”硬币得意得不行。


硬币感慨,“你想想看,一个把课堂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从线上延伸到线下的老师,有她在的地方,满满的都是数学味儿,还有谁不愿意享受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呢?”硬币笑了,笑声中都是骄傲,是那种被好老师彻底折服的骄傲。


我也笑,甚至能因为感受到这位马老师支持着学生们的那股劲儿,像是有了强有力的依靠,觉得安心。



“遇上这样的老师,你没法儿不感动。考完试,自己被移出群的那一刻,竟然会有点难过。


一位即使在课程结束后,也依然被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老师,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对教学的精益求精、对学生的倾心付出,才能赢得“一众芳心”。


同时,也恰恰应了教育部陈宝生部长的那句话——“多培养一些60年后还记得你的学生”。


2


“像是为了赴一场隆重的约,精气神十足!


我第一次从朋友芋泥口中听到这般夸赞,生出强烈的好奇来。


芋泥讲起他的京剧艺术赏析与学唱课叶柏年老师,笔挺的衬衫搭配中山装,摆开了架势。



“老爷子课上时不时就提起嗓子来上一段京剧。一开嗓就觉得精神一震,越听越有味儿,字正腔圆,余音绕梁!”


芋泥还说,叶老师早上会自愿带着感兴趣的同学早训,学习京剧。


叶老师一如这京剧,包罗万象,亦不失本味。



说到这,让我不由想起陈长水老师来,记得是辅导员讲起的。


下午开完会已经过了六点,陈老师没顾得上吃晚饭,一头扎进办公室,想在课前再温习下晚上的讲义。


有老师问 ,“不吃晚饭吗?

“ 顾不上了。



他的执教生涯中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习惯:


第二天的课,一定会在头一天备好,临近上课前还要再花时间温习;一定会提前半个小时到课堂;到课堂前,头发一定是一丝不乱整整齐齐的,从上到下衣着一定是合体整洁干净的;精神状态一定是最饱满的。


几十年如一日,长水老师一直坚持到了退休前一刻。


他好像去赴一场约会,一场生命与生命相互润泽的约会,而他把这场约会演绎得极富有仪式感。




3




你觉着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 ?我问泡芙。


泡芙左手支着下巴,想了一会儿,“ 之前看到过类似的说法,大致是说大学课堂教学的五重境界:silence、answer、dialogue、critical、debate。


从一开始的安静听课到问答,再到交流,甚至批评争论,老师讲的学生可以不同意,学生可以讲自己的看法,这才有深度够意思。


这话在理老师不是一味灌输,学生也不是囫囵吞枣。


不同于“照本宣科、不认真备课,对着教材或者念PPT”的灌输课堂,开放课堂才能让真正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



前段时间,我和大家聊到过关于“让不让座”的话题。


灵感便来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老师问:“如果在公交车上,被老人强迫让座,你让不让?”


生活即是课堂。


几乎所有学生,都兴致盎然地讨论起这个情境,课上得火热。




4




“ 诶?你有上过翻转课堂吗 ?不说哪位老师上,我就觉得这类课堂挺锻炼人的。” 泡芙这一问倒是把我点醒了。


老师成了认真聆听的学生,学生站上了讲台,按下“点此放映PPT”,迸出奇妙的火花。


除了需要学生在课外准备 “上课内容”,课上更要求学生准确生动的表达、逻辑严密的思维。


泡芙还提起一件趣事,一次他们上课,一同学张口一句 “ 这个问题我想提问老师 ”,老师一愣  “这问题还真把我难住了,底下一片惊呼。


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讲课的魅力,这是实话。


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受教”的老师更像是一面镜子。


学生得以从老师的评价中,得到更多对自我的认知。



另一位 “明镜”,是朋友嘴里眼神亮堂心里更亮堂的李大鹏老师。


他的《动物生理学》课堂,一面映照着生活,一面映照着知识。


生理学有了烟火气,是什么样子?看到美食,馋得人不由咽一口唾沫,在李老师这里,看到的却是条件反射和其消化生理现象。他也会在寻常日子唱上一首情歌,就为了讲解“感觉神经机制”。


朋友最后说了句令我十分动容的话,李老师让你更想去发现生活中的意外之喜,更愿意花心思琢磨学习的路子。


我点头,从课堂中发现自我,学会思考,是高于课本知识的收获。



5


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最后我问了自己。


我其实形容不出。


在我大学的这三年里,最难忘的课堂之一,应该是《普通昆虫学》的暑假野外课程实习。



和周兴苗老师一起抓虫子的日子里,我们的课堂流转于校车和山林,流转于农家旅馆的回廊天台和朝朝暮暮的大别山,流转于翩跹、吐息的各色昆虫。


没有黑板,没有桌椅,学得却一样也不少,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让课堂延伸得更远一点,到学生的心里,到实践中去,这是挺难的事,但我们的课堂正切切实实地发生着这样的改变。


之所以形容不出,也可以说是对知识的实践应用,是无形之中化于课堂、融于教学、呈现在生活中的。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把火热的实践当做课堂,让人脚踏实地,也让人头颅高昂。




6




和朋友们聊得酣畅,心里淌出一股热意来。


在 “水课” 和 “金课” 越来越成为热词的今天,打造 “金课” ,不仅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内容、形式有了更高的标准。


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这也是对全体教师的要求。


高校教育教学的“金旗子”已经高举起来,步子已经迈大。


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上指出,实施一流人才培育行动计划:其中谈到,坚持通专融合、本研贯通,统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课程体系。


在学校如此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关注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通识课程,一定会建设出更多的 “金课” 。


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学子能因“金课”受益。



讲了这么多,其实学生眼中的“金课”,在要求“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基础上,更像是一种“感染式”的教学。


而老师作为一个课堂符号,用其独特的形式和方法,感染每一个学生个体,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相互汇聚发光。


“金课” 更像是一场炼金。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最后都闪闪发光。


好文推荐 | 点击可跳转原文


文章来源:华农鑫巴(ID:hnlxy2013)

编辑:全国学联新媒体工作小组 潘笑涵(浙江师范大学站)

校审:全国学联新媒体工作小组 李璐(浙江师范大学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