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要“三下乡”?


导读

近期,中共中央宣传部会同共青团中央在内的15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号召发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新时代“三农”工作。青年学生在“三下乡”中能做什么?青年学生在“三下乡”中能收获什么?“三下乡”的宗旨是什么?本期文章与您探索解答这些问题。


早在199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十部委首次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三农”工作,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进而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引导扶持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繁荣发展。

青年是同祖国共奋进的一代。为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奋发进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动员广大青年学生参与“三农”工作,自1997年始,团中央在中宣部等部委“三下乡”活动框架下,联合相关部委组织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至今已连续开展22年。多年来,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青年学生人数逐年增多。2019年,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组织全国、省级、校级重点实践团队超过10万支,吸引青年学生超过800万人次。

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将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深度结合,切实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


让青年学生“受教育”


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目的在于让青年学生“受教育”。社会实践首要目标是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情社情教育,激励青年学生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引导青年学生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正确成长道路。各实践团队深入青年密集场所,广泛开展宣讲报告、学习座谈、调查研究等主题教育活动,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普及理论知识,也可以引领教育更多青年。社会实践活动中,很多学生依据实践情况形成调研报告,这些报告体现了青年学生在实地实践、认识国情中的思考成果、教育成果,是青年学生“受教育”的生动体现。社会实践中涌现了很多鲜活的案例。比如,暨南大学实践团队走访沂蒙革命老区了解红色文化、领会革命精神内核,在接受红色教育后,自发的依托融媒体手段,进行沂蒙革命事迹宣传,希冀让红色文化得到更广泛传播。比如,中国矿业大学实践团队到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开展主题教育、到徐州王杰部队学习英雄徐杰先进事迹后,青年学生表示坚定了不怕困难为国奉献的信念,也更加理解了“人民子弟兵”这几个字的分量。 

采访革命战争老战士

让青年学生“长才干”


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次是为了让青年学生“长才干”。通过组织各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工厂,开展田野调查、劳动教育、历史成就考察、科技支农帮扶等实践活动,在田间地头参与劳动、在乡村基层开展调研、与父老乡亲积极沟通,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青年学生在实践中练本领,在磨砺中长才干,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比如,对外经贸大学实践团队深入内蒙古,对致力于生态公益的腾格里沙漠锁边生态公益项目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采访牧民及基地工作人员,以及参与造林流程,不仅学习到了生态公益的路径模式,也思考提炼了优化公益事业的方法。比如,厦门大学实践团队远赴西藏美玉乡与草原牧民共同生活,了解草原牧民健康状况,深入体会藏区医疗卫生教育等,在艰苦环境中磨练了意志,在访谈调研中收获了新知。


 矿山生态环境调研

推动青年学生“作贡献”


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努力推动青年学生“作贡献”。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力所能及地作贡献,开展志愿支教、医疗义诊、环境保护、乡村规划、产业开发、扶贫扶志、关爱儿童等,服务基层群众,助力基层发展。比如,2019年“健康扶贫青春行”专项活动,组织199支医药类专业学生实践团队赴贫困地区,开展急救知识培训、特殊关爱及医疗扶持等9类实践活动;“推普脱贫攻坚”专项活动,遴选239支实践团队2291名普通话二级甲等及以上大学生,赴“三区三州”所在省份242个县的345个贫困村,开展推广普通话工作;“乡村稼穑情·振兴中国梦”专项活动,组织近600所农科院校实践团队深入农村送知识、送技术;“深度贫困地区青春行”专项活动,组织大学生在深度贫困地区开办农村留守儿童暑期班,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安全教育等。

开展公益义诊

“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密切联系,相辅相成,集中体现了党的要求、学生的愿望、社会的需要之间的统一,体现了目标与途径的统一。多年来,团中央等部委在工作中全面把握这一宗旨,努力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好文推荐 | 点击可跳转原文

看往



来源:中华全国学联(ID:zhqgxslhh),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王昕(哈尔滨师范大学站)

校审:罗伊晗(电子科技大学站)

责编:方瑞

出品:青梅工作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