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意大利留学生:我也一度觉得中国抗疫举措太强硬,可现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日报 Author 王瑜 胡雨濛


导读

病毒蔓延,意大利成为全球新冠肺炎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


冷清的街头、呼啸的救护车与灵车、苦口婆心劝民众不要出门的市长……这是境外媒体观察到的意大利景象。

那么意大利民众的日常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杜克昆山大学的意大利学生齐远航(Nicholas Kovacich)这样说↓↓


戳视频,专访意大利小哥齐远航

一、跟中国不同 快递不方便


齐远航(Nicholas Kovacich)是杜克昆山大学的意大利学生。据他介绍,老人的照顾和网购不方便,是他遇到的两个较大的问题。

现在意大利情况,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危险,我们现在在意大利不能出门,每天只有一个人可以去买吃的东西,因为意大利只有超市是开的,其他的商店都关门了,路上一个人都没有。

这对我们意大利的老人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他们不太习惯走路去买吃的东西。有些也因为年龄较大,所以不能开车。现在,我看到很多志愿者在帮助老人。

在中国居住过的齐远航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中国有很多快递小哥充当“摆渡人”,帮助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但意大利跟中国不同,虽然意大利也有快递小哥,但在当地网购和快递并不方便。

在意大利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网购。网购、收快递都不太方便。所以就是只能走路去超市买吃的东西。

二、还是只有中国在帮意大利吗?


3月10日,意大利驻欧盟大使毛里齐奥·马萨里(Maurizio Massari)在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欧洲版上发表的署名文章里说:“没有一个欧盟国家响应呼吁,只有中国回应了。”

只有中国做出了双边回应。


过去半个月,情况怎样了?


齐远航(Nicholas Kovacich)坦言,此前,只有中国帮意大利。“我们从欧洲没有收到帮助。”


他说,现在情况好一些了。

不止是因为欧洲要帮意大利,是因为现在(新冠)病毒是全欧洲的问题。每个欧洲的国家都有这个病毒的问题,特别是德国、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


3月21日,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一名行人“全副武装”出行。图片来源:新华社


意大利暴发疫情后,中国先后派出多批专家前往,这让齐远航(Nicholas Kovacich)非常感动。他很希望欧洲能团结在一起。

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欧洲每个国家都靠自己决定怎么战胜这个病毒,而不是合作。

我们看英国的例子,英国他们不太了解这个病毒的危险性。

我看到了,中国给意大利发了很多的口罩、呼吸器......很多中国医生来意大利帮我们意大利的医生。我觉得全世界应该看到中国和意大利友谊的例子。


三、意大利报纸头版里的中国


3月12日,意大利《共和国报》在其头版和脸书账号的封面,发布了一张中国医护人员的照片。内容为武昌方舱医院休舱。两名医护人员在离开武汉武昌方舱医院前休息了一会儿。


据齐远航介绍,《共和国报》的新闻受到了很大的关注。“我觉得这个新闻非常重要”。他说,中国战疫阶段性胜利非常鼓舞意大利,也让深处疫情中心的欧洲看到了希望。

据齐远航介绍,意大利的医生每天要工作的时间非常长,甚至长达18个小时。有一些医生甚至在医院睡觉。

“我记得,二月份的时候,我看到了武汉的这个情况。当时在武汉的医生,跟现在米兰的医生情况差不多。”

“现在我们真的非常需要中国的帮助,我觉得全世界都需要中国的帮助。”


四、意大利疫情让我改变了对中国措施的看法


齐远航坦言,疫情在意大利发生以前,他也一度认为中国的措施有点严格。“可是,我们现在明白了中国为何要采取那些措施了。这个病毒真的很危险。”

“中国成功了,我们(意大利)也要成功,所以我们也要和中国一样,采取一样的措施。”

据中国驻意大利大使李军华透露:“中国专家对意大利提出的改进建议,意大利几乎照单全收、悉数采用。”


✔ 意大利总理孔特11日晚表示,要求意大利除了药店、食品店等必要门店外停止所有商业活动。


✔ 当地时间3月21日,意大利首家帐篷医院在克雷莫纳市正式启用。


✔ 当地时间3月21日晚,意大利总理孔特宣布全国停止所有非必要的生产活动,在非必要情况下应实行远程办公。


五、西方媒体驰名“双标”怎么看?




上图是《纽约时报》在同一天内,前后20分钟发布的两条推文内容:中国封城,是“极大损害人们的生活与自由”;意大利封城,是“冒着牺牲自己的经济风险”……


同是封城,因为发生的国家不同,《纽约时报》的态度完全不同,对此,意大利人齐远航怎么看呢?


齐远航表示:“我看到这两个新闻的时候,也觉得有点奇怪。” 

 

他认为《纽约时报》显然是带着固有偏见在选择内容。纽约时报》的态度很明显是因为国家和地域不同而不同。在齐远航看来,《纽约时报》这样写中国是为了博美国人眼球,因为“这样的东西会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推荐 | 点击可跳转原文

来源:中国日报(ID:CHINADAILYWX),转载请注明来源编辑:蒲歌(中南大学站)校审:赵勇、李奥(华中师范大学站)值班编委:赵博出品:青梅工作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