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会在行动 | 青春共筑防疫长城


2020年初,新年的爆竹声还未响起,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人民的心揪了起来。


疫情防控期间,众多青年挺身而出,勇担时代责任,展现青春风采。中央民族大学学生会的同学们奋战在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中,奉献青春的热血和力量。


3月16日,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正式启用,为做好小汤山医院、地坛医院核酸检测阴性人员的中转集散,市社区防控组紧急启动了九华山庄集散点,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6级工商管理专业的张靖萱在家得知此情况后,主动请缨申请参与此次疫情防控工作。


3月23日,张靖萱从家出发顺利抵达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加入九华山庄集散点工作专班。根据工作需要,她被分配到信息组工作,负责接收来自医院的旅客信息,并根据旅客最终目的地进行分解;同时,她还需要与医院、市卫健委、各省驻京办及北京市各区工作组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准备应对临时突发情况,确保中转人员集散顺利、迅速。专班的所有岗位都24小时待命。她所在的信息组采取早晚轮班制度,每班都要连续12小时在岗。



各省驻京办和北京市各区工作组微信群是张靖萱这几天最重要的“伙伴”。有工作的时候,凌晨三四点发的消息也能迅速收到整整齐齐的回复;没工作的时候,大家就会一起在群里感叹“这群要是一直这么安静,咱就赢了”。


她会因为看到一排排整整齐齐的“收到”而感动,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守望相助。


工作中,有时会遇到确诊病例或者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张靖萱心里也有担忧,但防护服、严格的区域划分、详细的工作流程和父母与辅导员老师的关心和叮嘱使她战胜了内心的压力。作为非医护人员,她为能承担这项工作感到光荣,并且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好每个细节,绝不辜负组织的这份信任。



“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张靖萱将习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写进了递给学校的返京申请里,也深深刻在了心中。无论是穿着闷热的防护服熬过一个个通宵的夜晚,还是看到一批批回“家”旅客安心的笑脸,为人民服务的自豪感都油然而生……


工作结束后,她回忆说:“我不仅要感谢工作专班的老师们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更从老师们身上学习到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神和能力,这些收获将激励和引领着我进一步锤炼本领、勇于担当,希望日后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我的青春之花。”


三月以来,全国疫情形势渐渐明朗,但黑龙江省由于气候寒冷,加上境外输入病例较多,疫情形势始终高度紧张。而哈尔滨市王岗镇,由于地处城乡结合区域,更是哈市最大的生鲜集散地,外来务工人员多,管理十分困难。看到家乡疫情防控工作推进艰难,急需大量人手。3月28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学生徐尔笑毅然写下请战书,按上自己和父亲的手印,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



她主要的工作是在村口站岗、人员出入记录、检查通行证和定点消毒,疫情防控志愿工作阻击“站”正式打响。在志愿服务期间,她充分发挥“钉子精神”,量体温、登记、派发酒精消毒液、站岗,以及为村民派发口罩......哪里缺人手,就能在哪里看见她的身影。疫情伊始,黑龙江推出了健康码制度,由于她执勤所在的村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众多加上村里大多数老年人由于不会使用手机,常常出现扫不了码的情况,健康码制度推广极为困难。这时,她就会耐心地帮忙扫码,向乡亲们解释最新的防疫政策,一项一项地登记信息。若是赶上了民工兄弟交接班时间,一连就是好几十人的测温、扫码、消毒工作。



她为能给家乡防疫工作做出贡献感到光荣,并且时刻谨记做好每一项小的任务,对每一位乡亲负责。虽然北风凛冽,但她内心的幸福感却是最温暖的力量。


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鼓励青年学子:“关心到实处,把自己的力量发挥出来”。我们看见,这个骨子里透着勇敢的东北姑娘,正将她的青春之花绽放在人民需要的岗位上。


由于物资紧缺,中国政府进行了大量的海外采购。海内外各界人士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通过多种渠道向武汉市捐赠出了大批疫情防控物资。但其中部分物资的资质不能用于医用,不符合要求。为了快速甄别产品资质,需要志愿者们搜集国外标准,并与国家标准进行比对,如果关键指标符合可以医用,那么海关将对物资迅速放行。由于此项工作必须跨越中外语言障碍,于是对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姜杉同学在此时挺身而出,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成为了新冠肺炎指挥中心应急保障翻译小组的一员。在志愿工作中,她听从指挥,工作认真严谨,配合同事们的工作,并和战友们彼此鼓励,共同前进。志愿工作期间,她主动承担了诸多翻译任务。翻译内容包括:1.医用耗材: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防护服,医用隔离面罩,医用隔离眼罩;2.医疗设备:负压救护车,呼吸机等;3.东南亚各国物资购进翻译……



姜杉同学和她的战友们一起昼夜拼搏,默默无闻地在抗疫后方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他们为武汉和中国所做的一切,让爱跨越了语言的隔阂,汇聚、传递了来自全球的善意,并将各地的支援物资与爱一同,稳稳地交付到了医护工作者们的手中!他们用行动表明了必胜的信念。



疫情来袭,“如何防疫”成为人人关注的焦点。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赵华骧挺身而出,他自行搜集新冠肺炎的相关信息资料,总结出了市民“防疫11条”和注意事项,并将其录制成音频和视频进行广泛宣传,为群众防疫在第一时间提供了可遵循的准则。不仅如此,赵华骧还与他人合作,创作发布了全国第一部村级防疫应急演练视频短片,为村民带来了简单可行的防护措施。


长期的学生工作让服务社会的理念深深植根在了赵华骧的心中,在回家隔离期结束以后,他便立即赶到人员构成复杂、防控形势严峻的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高卜纸村,投身于疫情防控工作。



为帮助开展消杀工作、进行全村消毒,赵华骧和志愿者们每天至少步行15里路,总消毒面积达15万平方米之多,认真完成了村民生活区域的消杀工作,保障了居民的健康安全。赵华骧曾到村防控站帮助夜间值班8次,并进行多次防控站消毒。



为了解决群众吃菜难吃菜贵问题,赵华骧连同志愿者们凌晨四点赶往蔬菜批发市场,组织货源,联系菜商为百姓送去平价菜,保障居民疫情期间在家也能够吃上新鲜蔬菜。



赵华骧表示,“疫情之下,我们大学生应当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人的使命和担当。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太平!”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熊洋舰同学处在此次疫情的暴风眼和最前线——湖北省。疫情期间,熊洋舰负责为小区部分居家人员分配物资,送货上门,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解决物资缺乏问题,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他协助社区网格员上门登记居家情况,为小区居民测量、记录体温;因为小区中独居老人较多,他主动请缨关注本楼层的独居老人,每日上门逐户询问老人身心状况,关心老人日常生活;每天晚上,他还会通过电话向社区负责人反馈交流一天的情况。



熊洋舰的父母都处在防疫第一线,其母亲作为医院领导和科室负责人,长期坚守岗位,不能回家团聚。其父亲忙于防疫物资的调配采购工作,以确保企业复工复产员工的安全。父母身体力行的教育,让作为一名学生干部的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防疫志愿者的工作中。在分配物资、送货上门服务期间,熊洋舰没有时间回家吃午饭和晚饭,企业食堂也被暂时关闭,他就和其他志愿者们每日吃泡面、面包,但所有人都依然干劲冲天,毫无怨言。



测量体温、询问情况每天都会进行,为保证学业不被遗落,熊洋舰每天都会起早,认真完成日常工作,然后回家开始一天的网络学习;在父母奋战抗疫一线的同时,他帮助父母打扫卫生、做饭。工作虽辛苦,但不乏感动和温暖。居民对他致谢褒奖;邻居为他送来自己做的面食表达感激;身边来自大伙伴、小伙伴的鼓舞和打气,都坚定了他做下去的信念。


“十四亿人都在战斗,每个你都算数”,熊洋舰说。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刘奕麟于2020年1月31日加入一个名为“武汉加油公益课堂”的公益组织,在某直播平台上向全国不能开学的高中生直播高中地理课,前后持续一个月左右。


刘奕麟说,在这场战役中,每个人都不能袖手旁观。作为一名大学生,他也想尽一己之力为社会做点什么。于是,他联合几名在读大学生,开展线上免费的直播课程。通过前期精心地准备,课程内容的合理规划,他们借助某直播平台为初高中学生提供了涵盖初高中各个科目的直播课程。在谈到做这件事的初心时,刘奕麟说,他们只是想在这个特殊时期,尽自己所能给初高中学生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令他们倍受鼓舞的是,他们在试播的第一天粉丝就突破500人,实时在线观看人数突破1000人。线上他们细心讲解,线下及时答疑辅导。当看见弹幕上同学们发出的“谢谢你们”时,他们心中都会涌起一股热潮,相信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他们小小的团队中,有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名优秀的大学生,他们用这种跨越时空的方式,为疫情中的广大学子助力。



参加线上助教活动后,他感叹道:这次疫情是一个考场,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是平平凡凡的大学生,我们的一点点行动也许不会有撼动天地的力量,但只要能给焦灼中的人们带来一点真实的温暖,就已经足够。


推荐 | 点击可跳转原文

来源:中华全国学联(ID:zhqgxslhh),转载请注明来源编辑:郁惠颖 徐歆(湖北工程学院站)校审:卢冠琼 雷鑫(湖北工程学院站)值班编委:王良出品:青梅工作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