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秋拍焦点】美国私人珍藏蒋兆和四十年代精品 | 中国书画拍卖 | 10月2日

2017-09-30 苏富比拍卖行


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人物画创作中,蒋兆和风格独树一帜,以写实技巧反映现实,体现了伟大人道主义之深刻思想性。其创作高峰期约于一九三六年至四八年,技巧与内容、西方素描与传统笔墨的互融,都取得出色的成果,被喻为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伟大作品之一 —〈流民图〉亦于这段期间面世。

 

因其作品表现手法与传统迥异,内容集中反映民间基层生活,有别于一般欣赏口味,且兵火离乱,早期作品多有流失毁损,传世者数量有限。惟如此独特之风格,却引起来华外籍人士格外关注,笔下不少作品为他们所得,日后离华回国,遂携返所居地,作品因此得以保存。近十载以来,不少早期画作重新面世,引起艺术界广大关注,对蒋氏艺术地位重新评价。

 

本辑作品即近期重新见于海外收藏者。原藏者乃英籍人士,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为荷兰皇家壳牌公司驻华人员,于滇缅公路上从事资源运输工作。二战爆发,被调往印度,隶属英属印度陆军,期间与美籍军中护士相识并结缡。战后返中国,四九年撤出,定居纽约。北平居停期间,因夫人甚好蒋兆和画艺,与其颇有往来,约于四六至四八年间,直接选购作品数帧。即使迁居多次,仍一直张悬厅堂,日后方留付儿辈。




1245

蒋兆和 <一篮春色>

水墨纸本 镜框 一九四八年作

92.7 x 53.5 公分

估价:1,500,000-2,000,000港元



著录:

〈中国名画家全集─蒋兆和〉,刘曦林着(河北教育出版社,二○○二年三月),页83

〈蒋兆和论〉,刘曦林着,(人民美术出版社,二○○四年八月),页70,图46

 

一九四八年,关外烽火纷飞,华北局势紧张,故都民生窘迫,黎庶生活百态,遂成为蒋兆和期间经常入画之题材。「一篮春色卖遍人间」之画题,他屡写之,画中卖花女手挽竹篮,沿街叫卖,虽不离描写现实,惟手法较抒情,非着重生活重担压迫之苦况,似对未来仍有期盼。

 

同名另作,写于是年四月,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画中构图与本幅大同小异,惟卖花女面向相反,描写侧面为主,且篮中花卉朱色点染。本幅则全出素墨,面部轮廓,披肩散发,粗布衣裳,勾勒擦染,刻划精微,尤以双手交搭,轻负花篮,竹篮以细条编织,杂花置于其中,空间距离,效果极强,反映画家探索同一画题之不同表现手法。




一九四八年四月本〈一篮春色卖遍人间〉可参见〈不尽丹心─蒋兆和110 岁纪念特展作品集〉(安徽美术出版社,二○一四年十月),图版46

 

又据画家家属提供数据,刘曦林着〈中国名画家全集─蒋兆和〉书中,所刊本幅照片,由蒋兆和先生提供。他习惯为早期作品留下摄影纪录,部分佚失之作,因而免于湮没。本幅未重新面世前,亦因此得以留下纪录。




1246

蒋兆和 <报童>

设色纸本 镜框

105.5 x 58.3 公分

估价:1,200,000-1,800,000港元


蒋兆和擅写社会低下层的众生相。他既具丰富的切身体验,兼其北京画室所在的竹竿巷,靠近朝阳门外,正是贫苦大众聚集之地,恰好为他提供创作入画对象的源泉。画中小童,稚气未除,已手执报纸,街头叫卖,那怕挣得一毫几分,亦好暂解当日温饱,此故都日常生活之真实写照。

 

画上无纪年,按画中笔墨风格,及原藏者购入之时间,应为约四六至四八年间所写。

 

拍卖详情

中国书画 | 10月2日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展览厅一


预展详情

9月28日至10月1日


  


电子图录现已上线,点击「阅读原文」浏览

登陆蘇富比官方网站了解更多拍卖资讯



*估价不包括买家佣金;成交价包括落槌价与买家佣金,并扣除买家因作出「不可撤销投标」承诺并成功竞投而获得的报酬补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