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护理宝宝的肚脐

2014-07-24 裴洪岗 drpei

脐带是连接母亲和孩子的纽带,脐带的结扎离断,标志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自己的生命之旅,脐带残端也往往是孩子的第一个开放伤口。在以前医疗不发达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是在家出生,由于脐带处理不规范等问题,脐部感染发生率很高,甚至发生破伤风感染,让很多新生命折戟在启航之初。随着医疗的进步,家庭分娩越来越少,脐带处理越来越规范,这样的悲剧越来越少,但脐部的护理仍然让一些家长头疼,应该如何护理宝宝的肚脐呢?


预防感染


感染是脐部最常见的问题,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红肿、渗液、触摸哭闹。脐部之所以容易感染,主要是因为结扎后伤口的存在,而脐带里有脐动脉和静脉,生后虽然血流没了但管腔结构还可以存在10-20天,这就为细菌的入侵提供了很好的途径,细菌入侵感染可以造成轻微的脐炎,也可以是脐部蜂窝织炎,腹膜炎、门静脉炎、甚至引发败血症导致死亡。为减少感染的风险,一方面要规范脐部结扎,另一方面要加强脐部的护理。


在脐残端被结扎后,由于失去血流会逐渐干枯,然后脱落。在脱落之前,保持脐部清洁和干燥很重要,清洁可以减少细菌的粘染,干燥一方面可以减少细菌的繁殖,另一方面可以加速残端的脱落。清洁和干燥是WHO推荐的原则,[1]美国儿科学会也是这样推荐的。[2]


保持清洁干燥的方法是让脐部尽量不要粘水,用擦浴来代替洗澡,尽量不要把尿片包到肚脐上来,以免被尿液浸湿。WHO这个推荐是基于当时的证据认为局部使用消毒剂与脐带干性护理及安慰剂比较,未发现脐带感染率有何差别。但推荐时证据不那么充分,为谨慎起见,建议在细菌感染风险高的地区,也就是发展中国家按照当地惯例使用消毒剂为好。


WHO的谨慎是明智的,2006年《柳叶刀》的一篇文章,根据一项在尼泊尔开展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局部使用另外一种消毒剂,洗比泰,比单纯保持干燥和使用肥皂和水清洗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要低。[3]2013年《英国医学期刊》的一篇meta分析,得出类似的结论,在发展中国家,脐部用4%的洗比泰消毒可以明显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4]所以哪天WHO改变推荐原则也不用奇怪。避免脐部感染的是关键是预防,但一旦发现孩子脐部有感染迹象就要找医生处理。


脐部出血


除了感染,脐部偶尔也有出血的情况,残端脱落前多半是因为衣物或尿布磨蹭刺激脐残端所致,有时是因为残端结扎得不够紧,也有少部分是因为孩子凝血功能异常或局部感染引起,也有些孩子在残端脱落时候会有点出血,少量出血一般以纱布压迫可以止住,如果出血不止就也要尽快找医生处理。


残端脱落之后


脐残端大部分在生后1-2周内脱落,也有些更迟一点,如果到了2个月还没脱落,就要让医生检查一下,有些是因为结扎不够紧。脱落后有些孩子脐窝会有个小创面,大部分10多天可以愈合,在完全愈合前可能会有少量液体分泌,可以用棉签蘸碘伏或酒精清洗一下。如果创面不愈合而是有些颗粒状的红色的肉芽,也需要找医生处理。


但也有些孩子脐窝持续有分泌物,如果是脓性分泌物可能是感染引起,要找医生处理。如果有气体或粪水流出那可能是卵黄管残留所致的脐肠瘘,肚脐和肠子相通。如果是清亮液体流出那可能是尿液,那是因为脐尿管未闭合导致肚脐和膀胱相通。也有一些是因为脐窝里有小的脐茸(也叫脐息肉,见下图,来源于网络),因为其表面的黏膜有分泌功能,会持续产生液体。这些都是需要手术处理的。因为现在不少医院都不再采用传统的线扎脐残端,而是用一个很小的塑料环套扎,有些孩子脐窝比较深,有时残端脱落后塑料环仍然留在脐窝里,也会引发异物反应产生分泌物,需要医生仔细检查。


脐疝


脐带脱落不久,有些家长发现孩子一哭闹肚脐就突起来,圆圆的,一捏就瘪了,里面还咕咕响,看起来很吓人,这就是脐疝(见下图)。脐疝发病率很高,但好在危害很小,极少会有卡住肠子,除了外观上有点难看,不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而且脐疝自愈机会很大,到了1岁半左右大部分可以自愈,所以很少需要手术,即便手术也一般要等到4岁以后再做,除非是如果脐环缺损特别大(>2cm),或者在一两岁之后缺损还在继续增大,那自愈的可能性小就应该早一点手术处理,虽然极少有卡住,如果发现突起的包块变硬,孩子疼痛哭闹也要警惕。


误区


关于肚脐,民间还有些误区,有些老人听见孩子肚子咕咕响,认为是肚脐进了风,认为要用针扎孩子才能好,而事实上这是正常的肠鸣音,是肠子里气体和液体流动的声音。有些家长觉得肚脐是一个重要的部位,不能清洗否则会生病,事实上肚脐是完整而安全的,也是现在做微创手术最常用的手术部位,可以安全的清洗,长时间不清洗反而让污垢残留诱发脐炎等问题。


参考文献:

1.http://apps.who.int/rhl/newborn/cd001057_capurroh_com/zh/index.html

2.http://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baby/bathing-skin-care/Pages/Umbilical-Cord-Care.aspx

3.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367116/

4.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847355/


提示:

本文已发表于果壳网,除已授权的媒体,未经许可谢绝商业转载(含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