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流的如厕训练怎样做?

2015-09-24 裴洪岗 drpei

如我所料,《把便有多少危害?》篇文章引发了很多讨论和争议,因为观点和大家的认知不一样,也和别人科普说的不一样。虽然我觉得自己说的很清楚了,那篇文章不是为了给把便翻案,而是为了理清事实,告诉大家传说的把便的种种危害并没有依据。


没有有危害的证据却不建议把便在很多人看来很难理解,想象一下你发现一种不认识的野果,现在也没证据证明这果子有毒,但如果你手里还有个苹果,你问应该吃哪个?我肯定告诉你吃苹果更安全。


在如厕训练的方法里,把便就是那个不太熟悉的野果,美国儿科学会(AAP)目前推荐的方法就是那个苹果,也是目前在西方国家应用比较多的方法,加拿大儿科医生协会(CPS)推荐的方法也类似,下面介绍一下。


这个方法的核心是强调以孩子为导向,也就是孩子身体和心理都准备好了,他愿意也能够去坐便器或马桶上排便了。同时也要求父母自己也做好了准备,能抵抗来自老一辈和幼托机构的压力,听从儿科医生的意见,自己决定何时开始,如何训练孩子,同时也要准备充裕的时间来做这件事。


当孩子能模仿大人的行为,能用语言表达想或者不想,能自己走,自己在坐便器上坐下站起,能自己脱裤子提裤子,同时孩子能保持尿不湿干燥较长时间,那说明他已具备了开始如厕训练的条件了,通常要到1岁半-2岁半才能达到这些要求。


当家长评估孩子已经准备好了,可以给他准备一个坐便器,放在他玩的地方让他熟悉,并告诉他这是他用的东西,刚开始可以让他每天穿衣服试坐,可以给他讲故事或者吃东西让他习惯在座椅上安坐,如果他坐不住也由着他。


过了一周或更长的时间,当他已经习惯了坐便器,可以每天试着让他不穿尿不湿坐着,但这时还不要试图让他在上面排便,可以给他换尿不湿后把尿布扔在坐便器里,并告诉他这就是臭臭去的地方。


当孩子理解了这些并对坐在上面排便有兴趣了,就开始让他尝试,一旦成功了就可以每天带他去几次,比如吃完饭后、洗澡之前,每次排便成功要表扬鼓励他,如果每天都能在上面排便几次就开始试着一段时间不用尿不湿改穿内裤了,然后逐渐过渡到白天脱离尿不湿,最后到晚上也不用。


这个过程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随时可能遇到挫折,这时不要着急,也不要给孩子施压,过分加压往往会导致孩子对排便感到恐惧,反而导致憋便、便秘和心理问题,无论怎样,健康的孩子迟早还是能训练好。


除了上面说的,还有一些其它的如厕训练方法在应用,下表是《美国家庭医生》2008年一篇综述里总结的。


有些研究发现Azrin和Foxx的方法效果不错,尤其是对有精神问题的孩子,但这个方案要求比较严格,尤其是里面的惩罚措施让它的接受度不那么好,这是1974年两个儿科医生编的一本书里的,我也没看过没详细了解,Spock的方法我也没详细了解,但应该和AAP的类似。


这些方法共同的特点是都没有很好的研究证据,AAP推荐的方法也一样,主要来自Brazelton医生1962年的那个研究,按照这种方法,一千多个孩子大部分在1岁半-2岁开始训练,结果80.3%在3岁时达到大小便自控,9.2%在4岁时候未完成训练,只有1.5%在5岁时候还未能完成,作者认为这个方法主要能尽量避免外界压力给孩子的影响,从而避免相关心理及后继问题。


但这也是一个回顾性的调查,也正如《美国家庭医生》那篇综述里说的:这些孩子在家里是不是真的严格按照作者的方法实施也是个未知数,因为每个家庭都被鼓励选择自己觉得最好的方法。另外回顾性调查跟我在微信上对大家的调查一样,容易产生回忆偏倚。


不像婴儿睡姿的推荐,有明确的证据证明仰卧可以降低猝死的风险,所以只推荐一岁以内的孩子仰卧。如厕训练目前没有哪种方法被证实有明显优势,现在的这些如厕训练方法的有效性和危害性都没有很好的验证过,他们的优劣也没有很好的对比过,而健康的孩子用这些方法最后都还不错,所以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在2006年的报告里的意见是都可以用。


因为缺乏儿科医生的指导,国内孩子的如厕训练可能比较随意,要么把便,要么可能觉得孩子差不多到年龄了,尿片用得少了就开始去用坐便器,正儿八经按AAP推荐的方法来的可能很少,相对于这些方法,大家更关心把便到底好不好,能不能把,跟AAP推荐的做法比起来,把便有哪些好与不好。虽然我前面已经说得差不多,但我看了前面大家的讨论,觉得还有必要结合微信里的调查结果再分析一下,孩子已经脱离了尿不湿的可以再参与一下下面的调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