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肤乐霜看儿研所自制药
上一篇文章在微信上阅读量很高,在微博也有几十万的阅读量。肤乐霜虽然知名度很高,但毕竟是一个院内自制药,主要用户还应该在北京及周边,关注这个药的人应该还是有限,这篇文章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也出乎我的意料。
这两天也看到很多评论,不论在微博还是微信,大部分是赞同或震惊的,也有很多人来求证自己用过的药膏。当然也有一部分反弹和质疑,主要来自中医粉、儿研所工作人员以及一些儿研所的代购。
从这些评论里,我了解到了一些新的信息,同时发现肤乐霜的背后其实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说,所以再补充这篇文章,一是回应一些质疑,二是说说肤乐霜背后的院内自制药产业。
微博上有个@爱药不药 认证信息为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中级药师,他为肤乐霜提出了一些辩护意见,说我断章取义,理由是那篇论文里A组用地塞米松是用两次,C组是肤乐霜和地塞米松各一次,而且文章的讨论部分也有说:肤乐霜联合地塞米松使用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降低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引发的不良反应。
这个有道理吗?联合用药的那一组确实是各用一次,貌似用肤乐霜代替一次激素的使用量也达到了使用两次激素的效果,如果作者作出“肤乐霜联合地塞米松使用可以减少激素用量”的结论,我觉得可以理解,但作者在摘要里和文章最后都是给出了“地塞米松乳膏联合肤乐霜治疗婴幼儿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疗效可靠安全性高”的结论,这是作者在故意误导读者还是别人断章取义呢?
那“肤乐霜联合地塞米松使用可以减少激素用量”,能说明肤乐霜还是有价值吗?
我在文章也说了,肤乐霜的辅料主要是甘油、二甲硅油之类有保湿作用的基质,单用这些基质不加任何中药成份也会对湿疹产生一定治疗效果,保湿本来就是湿疹的基础治疗,在用激素的同时用了保湿剂,减少激素的用量并步奇怪。只不过,几块钱可以买几百克的凡士林,为什么要花四五十去买20克一支的肤乐霜来保湿?
肤乐霜要证明它里面的中药成份有独特的作用,至少应该先和保湿剂对照一下效果,而不是躲在激素后面狐假虎威。打着纯中药的名义,借用激素和基质效果来卖高价钱,和坑蒙拐骗有什么区别?更何况肤乐霜里八种中药有三种因为有毒性或刺激性而禁用于化妆品,而湿疹本来需要避免皮肤刺激。
那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儿研所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医生刘晓雁,作为一个专业皮肤科医生,同时她在论文里也引用了中国2008版的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不可能不知道指南里写着特应性皮炎的一线治疗方案就是外用激素+润肤保湿。
在2012版的指南里,还特别强调了“由于部分患者对外用糖皮质激素心存疑虑,甚至拒绝使用,医生要耐心解释正规使用药物的安全性、用药量…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而刘晓雁医生在自己的论文里,却将一些不当使用激素产生的后果作为理由,作为自己医院用中药制剂肤乐霜的借口。
那篇论文里还说肤乐霜联合地塞米松可以“降低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引发的不良反应”但那个试验说总共有8例发生药物不良事件,都被作者判定与药物无关。既然都和药物无关,不知道又是如何得出降低不良反应的结论?
更有意思的是,这篇“证实”了每天用肤乐霜+地塞米松各一次就可以达到每天两次用两次地塞米松疗效的论文在2014年3月就寄给杂志社了,但在2015年2月,论文的通讯作者刘晓雁,依然在微博上确还是推荐病人肤乐霜+艾洛松1:1混合,每天还是2次,也不知道是不相信自己研究结论,还是认为多用一次激素并没有问题。
儿研所的药师@爱药不药 以及一些别的网友评论还说,用日用化妆品的标准来要求非日用的处方药品,是不科学的。日用化妆品禁用激素,那么有激素的处方药也不值得用?化妆品是在商场买,肤乐霜是在医院凭医生处方到药房领。
药品是治病,化妆品是为了美观,目的不一样有不同标准是可以理解的,大部分药都有副作用,但只要收益大于风险,而且收益/风险比是所有选择里最大的,就可以用。激素是有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正常人肯定不需要用,但它对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效果是确切的,湿疹孩子选用合适强度,按照正确的方法使用,是有效而且安全的,自然可以用。
而肤乐霜里的这些中药?有三种毒性和刺激性是明确的,所以化妆品里被禁用,而“清热燥湿、祛风解毒风”的功效又无法证实,用来治疗湿疹和特应性皮炎,也没有证实过比一瓶保湿剂效果更好,而等量的药卖的价格却是保湿剂贵几十倍,还能比这更坑一点吗?
按照规定,院内制剂只有医院这样的医疗机构才可以申请自己配制,也只能由在自己医院内凭医生的处方才能使用,但实际上,无论是我在微博上的调查,还是以前的记者调查[1],儿研所其实为肤乐霜这些药开设了专门的卖药通道,家长不用带孩子去医院,挂号后就可以在三楼专门的窗口买药。不看病人不问病情就开药,和化妆品的销售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首都儿科研究所的院内制剂远不止肤乐霜一个,双黄祛湿洗剂,辛苍鼻舒口服液、杏贝止咳洗痰口服液、清肺化痰颗粒....也正是因为管理松散,所以首都儿科研究所的院内自制药做的风生水起,已经形成了一个膨大的产业链,因为在网络上广泛销售,在2011年[2],2014年[1]两度被被媒体曝光,淘宝还专门进行下架处理过。
附属医院负责申请批号,首儿药厂负责生产、附属医院再开设卖药的通道,进而产生代购、网络销售,这已经是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我的上一篇文章推送后,在微博微信上都有挂着“儿研所代购”名字的ID来骂街,在QQ上搜索也可以看到大量的相关从业人员。
但事实上,首儿药厂作为一家独立于附属医院之外的药厂,按照《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监督管理办法》,它并没有生产院内制剂的资质。它为什么能生产?要么是因为我们的政策为中药制剂开了一个委托配制的通道,要么是监管有问题,这不是我所能深挖的。
作为家长,面对这样的政策和医疗环境,只能自己多看多学提高辨识能力去保护自己。下一篇我再说说琳琅满目的湿疹膏吧。
参考资料:
[1]http://finance.sina.com.cn/consume/puguangtai/20140521/165119181780.shtml
[2]http://it.sohu.com/20110324/n2799675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