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眨眼、吸鼻子、清嗓子、扭头……面对这些抽动症的常见表现,不少家长会担心:这样会不会被人笑?带着会很难看?孩子会不会因此而自卑?甚至有些家长带孩子就医都会担心就医是否影响孩子……
另外,有一种情况,即便孩子确诊有抽动症,但是对孩子的学习、活动等没有太大影响,医生也不建议药物治疗,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放任不管吗?好像做不到;要管嘛,都说不要总是给压力,要放松,那么怎样给予心理支持和干预呢?
1. 帮助孩子树立对抽动症状的正确认识
我们通常可以这样和孩子说:“你现在总是眨眼/清嗓子...就像感冒发烧一样,是个疾病。这个病需要定期去看医生,还需要调整一些日常的生活习惯,才能快一点好起来。”
清晰的界定、了解和说明,树立正确的认识,有时候就已经给了他们很好的支持以及应对外界的基本能力。
例如,曾经有过抽动的孩子,他们会遇到同学模仿抽动的症状、把抽动的症状当作好玩的游戏,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应对同学的“小作弄”——我爸爸妈妈说了,我这是抽动症,是生病了,需要看医生的!
2. 家庭的合理期待与调整
很多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难免着急,总是希望第一时间就能消除所有症状。但是,既然抽动症也是一个疾病,那么也跟很多疾病一样,需要有个调整和缓解的过程。
了解抽动症的自然病程和特点
抽动症大多在儿童时期开始出现,5-10岁最多见,病情通常在10-12岁最严重。抽动症状时好时坏,可暂时或经过长时间自然缓解。
研究发现,16岁后只有18%仍然有轻度的抽动症状。也就是说,抽动症是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缓解的、能够期待观察的疾病。
在中重度的抽动症,或因为抽动表现影响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出现以上情况会考虑使用药物治疗。而随着时间推移,药物治疗也可能不再是必要的治疗。
了解抽动症的影响因素
抽动症常常容易因为疲劳、紧张、焦虑、兴奋等情绪加重。约有半数以上的患有抽动症的孩子合并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等共患病。
共患病给治疗和管理带来更多困难的、复杂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和孩子进行相关的心理行为筛查评估。
“解压、放松”的前提是:根据孩子具体的情况调整教养目标和养育方式,才能合理地“放松”和学习处理、应对压力背后的问题,从而稳定情绪、减轻压力、改善适应和学习能力。
减少关注、避免强化
当孩子患有抽动症时,尤其是表现为挤眉弄眼、扭脖子这些动作的时候,常常容易被认为是“坏习惯”,于是孩子会被反复提醒“你看你...”,“不要...”、“我们一起克服这个坏习惯”……有些时候,孩子自己是不知道“做动作的”,反复的提醒就像强化了这个行为,反而可能出现得更频繁。
所以,观察孩子的抽动表现,需要放手不放眼,既对抽动的表现了然于心,也避免因为一直盯着看或者反复提醒的说教而强化了抽动的症状。
有时候,反复提醒可能更多时候是大人感到很担心、着急而忍不住提醒和盯着看,这些时候不妨换个地方、做下运动和深呼吸,等自己感觉好一些才和孩子自然地相处在一起。
行为干预训练
针对抽动症,目前医学证据较为充足的行为干预方式是:习惯逆转训练和综合行为干预疗法。
习惯性逆转训练需要孩子年龄足够大、能够理解、意识和辨别抽动的症状,以及在发生抽动前感知到发作冲动的先兆、感觉,再自主对抗抽动肌的肌肉群来完成对抗反应。
综合行为干预疗法除了意识训练和对抗反应训练,还包括放松训练、应对严重影响抽动的事件或环境因素做心理教育干预。这些可以在诊断后和医生一起综合评估,制定具体的干预内容。
3. 帮助营造接纳的校园环境
尝试和学校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抽动表现,例如上什么课、一天中的哪些时间、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出现更频繁些,同学如何对待孩子的抽动表现,会不会因此而嘲笑或者歧视甚至孤立孩子等等。
和老师说明抽动的症状,帮助老师理解和接纳孩子的症状,或者在班会课上和同学们说明抽动的特点、避免和减少抽动对孩子自尊、自信、同伴交往等不良影响,改善社交活动环境,提供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还想说说,抽动症不是坏习惯,除了考虑是否用药外,还需要家庭、学校和孩子个人多方面、多层次的评估和干预。
科学的评估和行为干预,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抽动、发展自尊自信和独立适应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Tamara Pringsheim, MD, MSc, Michael S. Okun, MD, Kirsten Muller-Vahl, MD, etc. Practice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summary: Treatment of tics in people with Tourette syndromen and chronic tic disorders.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2019, 92:896-906.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15):1137-1140.
3.李洪华,董涵宇,王冰等.儿童抽动障碍的心理教育与行为干预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8,20(11):968-973.
(可上下滑动查看)
点击可预约顾莉萍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