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怀瑾先生:拥有一个乐观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点击关注👉 南师国学堂 2021-04-26

点击下方[南师国学堂]关注我们


 南师说: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这是黄帝提出来的问题。其次,就是儒家所讲的圣人,“处天地之和”,不修道,不做工夫,生活于自然之间。“从八风之理”,不过注意冷暖气候的调整,注意卫生及个人身体的环境保养。“适嗜欲于世俗之间”,一样地喝酒吃饭吃肉,还有嗜好;换句话说,一样地抽烟喝酒吧!(众笑)但是有个条件,心理上没有仇恨人,没有发脾气,没有恼怒,绝对没有嗔恨的心理;在佛学里讲就是有慈悲心,有爱人的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所以呢,也不出家,同普通人一样穿衣吃饭。“举不欲观于俗”,但是他的行为略有不同,不像普通社会一般人,拼命去赚钱,拼命去做官,他都避开了。“外不劳形于事”,尽量做到生活恬淡、清静。“内无思想之患”,不但没有仇恨怨尤的心理,他的思想是非常宁静专一的。“以恬愉为务”,每天都是快乐的,人生是乐观的。
讲到乐观的人生,那是非常重要的。我也常常讲,不晓得怎么搞的,我们黄种人有个特点,尤其中国人,都有一种讨债面孔的样子,态度也都很难看。我在美国的时候,有一个美国的朋友问我,南老师,你们中国人会不会笑啊?他问这个话的意思我懂了。我说对不起,中国人当然会笑!我们中国人看起来,好像是一种仇恨的面孔,原因是我们的教育跟你们不同。在美国,路上看到人都“哈啰”,说句你好啊,不管认识不认识,脸上肌肉拉一拉(众笑),这个是美国的教育。
我说我们中国的教育不同,小孩子路上看到人,如果喊一声喂!爸爸说:“死相,人都不认识,叫个什么!”(众大笑)我就告诉他,我们中国黄种人是这样教育出来的。的确如此,我们中国人见人都没有笑容,没有“恬愉”之颜,不是乐观的表情。尤其是在银行里,现在银行好一些,过去银行柜台的小姐,邮局卖邮票的小姐,你给她钱,她那个脸拉下来不晓得多长,很讨厌。
这里提到恬愉,学佛有四个字,叫慈、悲、喜、舍。这个喜很难,但是人只要一笑,整个脸上肌肉拉开,脑神经马上松了。所以学笑很有道理,大家都需要。“以自得为功”,自由自在地生活。“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有这样的修养,身体不会衰老,精神不会散失,病不医也自然好了。也不要怕睡不着,睡不着也不管了,一切恬愉乐观就好了。这样呢,他说也可以活一百岁。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我常常告诉一般同学朋友们,你们修道要修到“逍遥”,学佛要学到“自在”。你看那些信宗教的人,一脸宗教相,装起那个修道的样子,那个死相最讨厌,既不自在又不逍遥。现在用功的重点告诉你,浮游自在,又逍遥又自在。古人有一句话说,我们讲过好多次了,要想长生不老,“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一个人天天要哈哈大笑,一天多笑几次,比你打维他命吃补药都好,一笑,脑神经就松了。你看每一个人走在街上,那个苦瓜相像银行讨债的面孔,一天到晚心里在烦恼,脸上每一个细胞都绷紧了。你这样修能够成道?我第一个不相信!
——《我说参同契》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学而》篇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人一生没有人了解,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不尤人,这种修养是很难。所以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春风吹拂,清爽舒适;像秋月挥洒,皎洁光华。内心要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或艰困的时候,都是很乐观的。但不是盲目地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像包公、赵清献都做到这样的境界,这是“君子坦荡荡”。至于小人呢?“小人长戚戚”,小人心里是永远有事情的,慢慢就变成狭心症了——这是笑话,借用生理的病名来形容心理上的病态,小人永远是蹩住的,不是觉得某人对自己不起,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对,再不然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我们都犯了这个毛病,有时候说:“唉!这个社会没得搞的。”言外之意,我自己是了不起,而这个社会是混蛋。这也是“长戚戚”的一种心理病。心里忧愁、烦闷、痛苦。所以这两句,可以做座右铭,贴在桌旁,随时注意自励,养成坦荡荡的胸襟。
——《论语别裁》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旁行是什么?研究易数时说过,就是旁通,也是错综复杂的“错卦”,如乾卦的三爻动了,就会成天泽履卦,等于大家坐在这里,只要其中任何一个人动了,都会影响每一个人互相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旁通,也是旁行。宇宙万事万物,不能永恒不变的,有纵的关系,还有横的关系,但旁行不流,流是散的意思。它是有规律的,不会散开,能旁行不流,对人生的生命非常清楚。乐天知命,知道自己,也知道天命,永远是乐观的人生。我曾告诉佛教界的人,一切宗教都是悲观的,尤其佛家的大慈大悲是讲悲的,只有中国儒家讲乐。像《论语》上几乎没有悲字。都是乐。有一本明朝的笔记,曾经统计过《论语》上都是乐字,而不谈悲,这也是中国文化不同的地方。谈生命只谈生的这一头,不谈死的那一头。人多半是悲观的,本来生命是很可怜的,以另一个角度看是很令人悲观,但以《易经》的角度看生命,是乐天知命,很乐观的,没有忧愁。所以人欲达到真正的乐观,只有从观念中懂了《易经》的法则。
——《易经杂说》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南师国学堂


你若喜欢,点个赞,点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