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分寸(深度好文)

渡兰君 南师国学堂 2024年09月28日 07:02
点击下方[南师国学堂]看更多好文
作者:渡兰君 图 /来源网络
来源:渡兰(ID:dulantea)
听过一个故事: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非常善于演说,有不少年轻人慕名来向他求教。

一天,有位青年前来求教,那位青年自我介绍时,为了表现自己,便高谈阔论,在苏格拉底面前大谈演说如何重要。

苏格拉底等他说完后,向他索取了两倍的学费。青年不解,询问原因。苏格拉底答道:“因为我除了要教你讲话以外,还要教你如何闭嘴。”

诚然,人人都有一张嘴,能说话,不代表会说话;说得多,不代表说的对;很多时候,口沫横飞,比不上适时的沉默。

正如海明威说的那样:“人用两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

会说话,是一种本事;懂得适时沉默,守口如瓶,是一种修养,也是人一生中最难的修行。

 01 

事过,不追问

很多人喜欢上看《朗读者》,是因为董卿。节目中曾有这样一个片段,让人记忆深刻:

徐静蕾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冷静优雅的,但在《朗读者》上,当她读到“地上死了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星”的时候,却出人意料的泣不成声。

原来,她从小就跟着奶奶长大,对奶奶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奶奶去世那天起,她一时间失了魂,落了魄,好久好久才缓过来。

时隔多年,当那句话唤起她对奶奶的回忆时,眼泪便顿时缺堤,奔涌而出。

作为主持人的董卿,倘若此时追问,深挖更多背后的故事,就可以增添更多节目的效果。

但董卿没有。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人人都有一些深藏内心的秘密,一些相对沉重的往事,不愿意他人得知,更不愿意被人刨根问底,

很多时候,同样一件事情,对一些人来说,或许已经云淡风轻,但对有些人而言,却依旧是惊涛骇浪。

若只顾满足自己的好奇欲,而去戳中他人的伤心处,揭开他人伤疤,是一份冷漠,也是一份残忍。

诚如张爱玲说的那样:“如果你了解我的过去,那你就会理解我的现在。”

生活本就不易,倘若没有经历过别人的苦,不了解别人背后生活的真相,那便要懂得管住嘴,不去追问,才是一种尊重他人的教养;

保持一份适时的沉默,耐心的倾听,往往更有治愈伤口的疗效。


 02 
知人,不评人

古人讲:“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是非。”

生活中,总有些人爱当面揭人短处,让人难堪;背后爱说闲话,随意发表议论,还自我标榜为直率。

殊不知,为何自己走到哪里都不受待见,不被尊重,因为没有人愿意靠近一个臭嘴巴。

老家有位好事儿的大妈,喜欢到处张罗好事,爱替别人操心。

前不久,有位姑娘谈了恋爱,大妈听说以后,觉得对方男生配不上她。

一会儿那男生长相不好;一会儿说那男生不够机灵;一会儿说家庭条件不够门当户对;

后来,那姑娘不堪其扰,出入像躲瘟神一样躲着大妈,再也没有跟她说过话。

感情的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希望对方过得好,这本身不是坏事;但要忍住干涉他人生活的手,管住自己随意评论的嘴,往往是更大的善意。

王小波曾说:“口沫飞溅,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层次很低。”

这世界很大,从不缺发表意见的人,缺的是不随意评价他人的善良和涵养。

人前爱揭短,人后说闲话,不仅失掉了人际交往中的基本礼貌,还丢掉了自身的胸怀和素质。

有修养的人,能以包容的胸襟看待世界,不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人,不用自己的唾沫去丈量他人的生活,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知人不评人,是与人交往时的一份克制,一份自律,是真正的成熟。


 03 
看破,不说破

好的生活哲学,讲究一个“分寸感”。

工作、学习当使十分力气,吃饭须吃七分饱,说话之道,要留三分余地。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说话留余地,讲分寸,并非圆滑、世故,而是与人交往,理应尊重他人,顾及他人感受,让彼此舒服的处世智慧。

一代大师章太炎曾遇到了经济上的麻烦,迫不得已拉下脸面请杜月笙帮忙。

杜月笙一个人亲自偷偷跑到苏州,一番无关痛痒的寒暄后,将一张钱票折好,压到茶碗底下,顾全了章太炎的面子。

杜月笙看到了章太炎的窘境,却在施以援手的时候,顾全了对方的面子,让对方没有施舍感,更舒服,也便更易得人心。

看透,是智慧;不说透,是心胸。

这一份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是人生阅历的体现。

看破不说破的背后,既管住了自己的嘴,又善解人意,给对方留有一份体面的善良。


文学大师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说:

“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

深以为然,言不在多,希言则贵。

世界纷纷扰扰,喧哗万象,一份适时的沉默,无言的声音,更显得难能可贵。

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名片识别关注南师国学堂

你若喜欢,点个赞,点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师国学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