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楼梦:葬花吟真是梦一场,悲一场,伤一场,看似低头葬花,实则昂首问天啊

尘世人间 尘世人间 2024-04-2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看似埋葬的是凋零的花朵,实则是黛玉对自己生命的告别。苍天未曾赋予她明确的命运,而黛玉却以自己的方式,给出了生命的答案:愿以锦囊轻裹那曾经绚烂的生命,让一捧纯净的土壤,掩埋那些曾经的风华绝代。

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一形象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与卓越的才情引人深思。她的诗作《葬花吟》中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忘两不知”,犹如一幅描绘了时光流逝、生命无常和自身命运悲凉的画面,生动地刻画出她预见自己青春不再、红颜老去时恰逢春残花落的凄美情境。

这最后一句诗句所蕴含的悲剧色彩深深触动读者的心弦,让人不禁感同身受,悲从中来,正如后世对她的评价:“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


林黛玉在作品中展现出的博古通今、才华横溢,却恰恰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中显得格外醒目而刺眼,因为在那个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深入人心。

尽管身处大观园这个繁华世界,她的出众才情并未为她在世俗眼光中赢得更多的赞美或庇护,反而因过于耀眼而显得与众不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她内心的孤独。

作为寄居贾府的孤女,林黛玉虽聪明绝顶,却也饱尝着无依无靠的苦楚。她的多思多虑性格使她的智慧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予她洞悉世事的同时,也让她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辛酸与无奈。


那些挥洒自如、倾注情感的诗词佳作,虽然展现了她独特的艺术天赋和灵性光辉,但字里行间无法掩饰的是她内心深处那份淡淡的悲凉以及由自卑情绪催生出的脆弱。


林黛玉,这位红楼梦中独一无二的才女,尽管满腹经纶、才情洋溢,终究只是大观园里的一位寂寞的葬花人。她以诗笔描绘自己的哀愁,用如玫瑰般带刺的才智维护尊严,那层看似坚强的外壳之下,却是无人能触及的纤细与哀伤。

其生平遭遇及创作,成为了一首传唱千古的挽歌,诉说着一个拥有非凡才华而又注定悲剧收场的女性的生命故事,令人感慨万分。

中国古典音乐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尤其擅长传达复杂而微妙的中国人情感世界。弦乐器如古筝、琵琶、二胡等,在演奏时以独特的音色与旋律铺垫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仿佛将听者引入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那是一种源自历史长河的深沉哀愁,缓缓流淌在每一根琴弦之上。



当人声适时介入,宛如叙事诗人的吟唱,将心中的悲情娓娓道来,那种直接而又深情的人性表达,使得音乐中的情感更加具象化和深入人心。歌手的声音如同一把无形的钥匙,打开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之门,让听众能够跟随旋律一起品味那份难以言表的痛苦。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在她的诗句“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接受和对死亡的淡然态度。这句话原本是对落花的描写,但实际上,它也隐喻了黛玉对自己生命终结的预见和接受。

题外记:锣鼓之声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代表了情绪的高潮与转折。一声清脆激越的锣响,犹如天地间的一次强烈震撼,瞬间把积蓄已久的悲痛推向极致,产生一种直击心灵的力量,使人感受到强烈的冲击与破碎感。


随后紧随其后的鼓声,则像是对这份悲痛进行包裹与强化,它厚重而绵延不绝,将那份心碎的情感紧紧环绕,使得悲痛之意在听者心中久久回荡,却又无法立刻宣泄而出,形成了一种令人动容且难忘的音乐体验。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充分展现了中国乐器及音乐编排对于中国人情感世界的精准把握和深刻诠释。

葬花吟真是梦一场,悲一场,伤一场,看似低头葬花,实则昂首问天啊,太悲伤了,听不得,听不得,容易让人代入啊!




—END—

在音乐的故事里,品味自己的人生!


往期精彩回顾

刘惜君与曾小敏:月影霓裳歌韵剑舞,彩云追月中音乐与戏曲艺术对话

罗大佑陈淑桦:《滚滚红尘》里的深情咏唱红尘万象

苏芮与汤晶锦:这首歌唱哭了“一亿人”

庾澄庆伊能静:庾郎盘马地,却怕有春泥

跨界艺术之美:鞠婧祎与陈丽君共筑“游山恋”的舞台传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