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山深處的"七子之歌"!澳門人助學云南深山二十年,故事感人落淚...

微觀澳門 2022-04-28

【編者按】在澳門,有一群人,用20余年時間,在遙遠的云南大山深處,接力播灑愛心,種下希望;在云南,有一所學校,名叫“澳門回歸”,澳門的《七子之歌》是孩子們代代傳唱的最熟悉的歌。歌聲飛越深山,響徹云霄,穿透了20余年的浩翰時空,飽含著時代的溫情與感動。讓我們跟隨廣東南方日報、澳門市民日報記者的筆與鏡頭,一同品味這個歷時20余年的家國情深故事,一起感受云南大山里的孩子們樸實的“澳門情””澳門緣“,一道傾聽這首“大山深處的‘七子之歌’”……



20年,種一個希望


“ABCDEFG……”稚嫩童聲哼唱的字母歌從大山裏的一間教室飄出,不時還傳出掌聲和歡笑聲。這是小朋友們人生中第一堂英語課,講臺上是從廣東和澳門來的“老師”。 


坐落在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郭大寨鄉的這所小學,名叫“紀念澳門回歸希望小學”。


▲周一早上,学校举行升旗仪式


1999年8月,為迎接澳門回歸祖國懷抱,祖籍廣東、出生在澳門、畢業於暨南大學的官世海,在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的協助下,和澳門公務專業人員協會(下稱“澳門公專會”)的同伴一起,來到郭大寨彝族白族鄉完全小學。他們為學校建教學樓,設獎學基金,資助貧困學生。同年,學校正式更名為“紀念澳門回歸希望小學”。


此後,官世海和捐助人每隔一兩年便回學校看看,成為了師生們的“老朋友”。今年12月6日,這位“老朋友”又帶來了新的“禮物”——一個即將落成的199.9平方米的新圖書館。


20年間,越來越多來自澳門、廣東等地的愛心人士加入這場“希望之行”。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以來,他們為這所學校捐資超過400萬元,直接受資助學生超過2500人,其中考上大學的就有88人。


一個20年前播種的希望,如今已遍地開花。


▲来自粤澳的爱心人士为学生们上英语课


一場延續20年的相聚

“歡迎來自澳門和廣東的叔叔阿姨們!”2019年12月6日中午,守候在校門口的小儀仗隊員在前引路,鮮花隊的小姑娘們列隊兩旁,奮力地舞動著手中的花束。陽光透過雲層,照射在孩子們笑靨如花的臉蛋上,滿滿是對遠方客人真切的期待。


這是在澳門回歸20周年紀念日前的又一次相聚。和以往相似,兩天時間裏,這支30多人的隊伍,在這裏做義教、捐贈、家訪困難學生,還和師生們一起舉辦篝火晚會,共度美好而短暫的相聚時光。


紀念澳門回歸希望小學是當地的明星小學。校園的每個角落都留著來自澳門的印記。各個班級的後牆上,澳門回歸的主題壁報美觀而醒目;部分教室的門牌上,用繁體字書寫著澳門捐贈人的名字;課間,校園廣播響起,《七子之歌》緩緩入耳,同學們蹦出課室,隨著旋律哼唱玩耍…… 


在離學校約兩公里的山下公路旁,有一處簡易住房,今年五年級的楊彩蝶和她的爺爺奶奶就住在這裏。這天,從廣東珠海來的資助人蔡萍瑜來到楊彩蝶家中,這是她和楊彩蝶第二次見面。相比3年前,今年11歲的楊彩蝶又長高了。


▲紀念澳門回歸希望小學五年級學生楊彩蝶和奶奶在廚房煮板栗


 “將來想做什麼?”蔡萍瑜笑問。


“我看到電視上的女兵很威風,我想要像她們一樣。”楊彩蝶說。


“我們都支持你,你要多多鍛煉身體,好好讀書,將來成為你心中所想的樣子。”蔡萍瑜鼓勵她說。


美好的緣分要從20年前說起,那是一段讓許多郭大寨人都難忘的記憶。


“在我7歲那年有個晚上,鎮上來了一群叔叔阿姨,全鎮鑼鼓喧天齊歡迎,我當時還小,以為是過年。”曾受資助的學生張光豪,至今仍清晰記得初次見面的場景,“第二年,我們就有了寬敞明亮的新教室。老師告訴我們,這是千裏之外澳門同胞的援助。” 


這一次,是新的相聚。  


因發展需要,學校拆除了澳門公專會20年前援建的460平方米舊教學樓,如今,在原址新建的1600平方米綜合樓已接近完工。其中就包含了澳門公專會資助50萬元新建的199.9平方米圖書館,以表達希望小學與澳門回歸之間的情誼。


故事講了20年,還沒講完。 


▲課間休息,幾名學生在操場上飛紙飛機


一份“山與海”的情誼

從澳門到郭大寨鄉,從海邊到山中,直線距離近2000公里,直到今天,路途仍舊要花近一天的時間。20年前,情況要糟糕更多。 


山體滑坡,道路難行,通訊不暢。在數次實地考察中,官世海一行曾遇過封山,也經歷過車輛打滑等險象環生的道路事故。回想起1999年第一次看見的小學原貌,官世海坦言,比想像中更簡陋。“這也更加堅定了我們選擇這裏的決心。”  


▲孩子們結伴從家裏走一個小時左右的山路去學校


當時,官世海的身份是澳門公專會理事長。“經過協會的討論研究,我們都認為國家的強盛有賴於教育普及和全民素質的提高,為此我們倡議興建一所紀念澳門回歸希望小學。”  


懷著這個願望,官世海一行在內地相關部門的引薦聯繫下,來到了雲南的大山。“當地政府提供了兩處候選地點,另一處距離昆明不到兩小時。我們一致認為,要到最偏遠、最艱苦的地方去。”


澳門朋友來了,學校開始變了。


在該校任教20多年的老師羅貴平回憶,當時學校只有一棟2層的教學樓,每層3個教室,其他都是土牆、瓦頂搭建的土房。受條件限制,部分師生的住宿、辦公、教學甚至都只能共用一棟樓。  


很快,一筆35萬元的資助專款籌措起來。52萬元的建校資金中,澳門公專會資助25萬元,其餘由當地政府配套補助。1999年10月,兩幢共706平方米的磚混泥土結構教學樓奠基。與此同時,10萬元的獎教獎學基金正式設立,本金存入銀行,每年的利息用來獎給優秀學生。


▲五年級學生在課堂上朗誦課文


在這之外,官世海和朋友們還以個人名義,給每名貧困學生每年600元的資助。考上大學後,資助增加到1200元。  


“按照當年的物價,600元基本上可以覆蓋一名學生一年的學習生活開銷,在當時無疑是雪中送炭。”在校任教20餘年的張薈如回憶。


據統計,20年間澳門公專會資助該校的貧困學子累計超過2500人。考上大學的受助學生已達88名,其中已畢業43人。  


這場跨越“山與海”、歷時20年的愛心長跑,至今仍在延續。


▲學生們認真地聽來自粵澳老師們帶來的別開生面的英語課


一段希望的傳承

“我長大想做飛行員”“我想要當科學家”“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女兵”……在這所僅有11個班的山間小學,每個孩子心中都藏著一個願望。  


今天的郭大寨鄉,“走出去,看世界”已成為孩子和家長們的共識。


但在20年前,情況並不是這樣。  


“以前常常有學生輟學的情況,家裏不重視讀書,經常把孩子叫回家幹活,今天把人找回來上課明天人又不見了。”張薈如很是苦惱,這樣的狀況在2000年後逐漸改變。  


李家燕就是被張薈如勸回教室的孩子。小學時,李家燕聰明好學,但因家庭負擔過重,父母打算不再供她上學。張薈如苦口婆心勸說:“咱們農村的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讀書。”如今,27歲的李家燕如願走出大山,成為家中的經濟脊樑。


“前頭出去的是榜樣,只要出去一個,就能帶出一家人、幾代人。”郭大寨鄉教育辦主任的段登學幾乎是數著走出去的學生過來的。“全鄉總人口2.1萬,在全縣位於倒數第二,但出的大學生是最多的。”


▲孩子們結伴從家裏走一個小時左右的山路去學校


紀念澳門回歸希望小學校長王朝華也有同感。“近幾年,我們學校的生源在市、縣的中學裏都非常搶手,在鳳慶縣30多個中心校裏,紀念澳門回歸希望小學的綜合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多次進入前五名。”  


希望不曾中斷,情誼也在傳承。“最初的資助是從我的母親開始,她退休之際,鄭重地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如今,我的女兒也加入了這一行列。”助學這件事,在澳門作家趙陽家中三代傳承。  


如今,伴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郭大寨鄉的情況也好了起來,早前已普及義務教育,學生們的訴求從“要讀書”變成了“讀好書”。而這份20年前種下的希望,始終伴隨著郭大寨孩子成長的每一步。  


“‘老朋友’帶給我們的,早已不只是經濟上的資助,而是一種想要‘走出去’的堅定信念。”王朝華說。


“我相信,未來這裏還會走出更多的優秀學生,希望有一天,他們能到澳門來、到廣東來,看看更大的世界,見證祖國的繁榮。”站在即將完工的新教學樓前,官世海心頭湧上一股暖流。


作者丨南方日報記者:梁涵 董謙君 錢文攀

攝影丨錢文攀

延伸閱讀

【採訪後記】大山深處的“七子之歌”

邊遠山鄉大變

鄉民摯情 學生求知不變

2019年12月5日,小記再次與公務專業人員協會一同出發前往雲南郭大寨鄉,探訪紀念澳門回歸希望小學。距離2015年跟隨公專會到當地探訪,轉眼過了4年;4年間,郭大寨鄉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一切都向好發展,唯一不變的,是鄉民真摯的感情,學生對知識熾熱的追求。

2015年行程,至今仍留下深刻印象;舊地重遊,變化的對比給心靈留下更大衝擊。

猶記得2015年,飛機只能抵達昆明,因此探訪團一行到達昆明下機後,還需乘坐約8小時的車程,才能到達郭大寨鄉。時隔4年,這次飛機降落保山,讓探訪團一下機就距郭大寨鄉近了一大步,車程縮短到3至4小時。

▲郭大寨鄉地處雲南邊遠山區


山路顛簸 訪鄉熱情卻高漲

由於郭大寨鄉在雲南邊遠山區,盤旋崎嶇的山路,用“九曲十八彎”來形容最貼切不過;儘管車程時間縮短,但山路仍然無法避免,顛簸中,不少團員暈車、嘔吐、不舒適,但這樣艱辛的路程並未阻擋一行人前往山區的信念,沒有一句抱怨。隨著目的地漸近,團員反而在車上激盪起高漲情緒,分享親歷郭大寨鄉的感受。


有團員談到2000年初到郭大寨鄉,當時哪有賓館!他們住在學校,被褥老舊得看不出原本顏色,上面爬滿跳蚤,課室天花板穿洞,晚上老鼠亂竄,身上被咬得都是包;而鄉民都穿著老舊不合身的衣服。但這些,都沒有削弱團員一次又一次前往郭大寨鄉的信念。

再次踏入郭大寨鄉,展現眼前的與4年前大變樣。現時路面鋪成水泥路,再不是當年泥濘的山路,街道整潔;鄉民開辦了一間間商舖,部分住房不再是過去的小木屋;路上私家車、小貨車多了起來。而在希望學校,學生上課都用上了投影儀,面積達199.9平方米的新圖書室將於明年落成。


▲探訪團成員在郭大寨鄉留影


義教英語 求學態度感震撼

郭大寨鄉的生活在不斷變好,但不變的是鄉民、學生純樸而又善良的心。當探訪團緩緩進入學校,儀仗隊、鮮花隊從校門小道開始迎接,他們用力揮舞著手中鮮花,以最熱烈情感歡迎來賓。同學會簇擁著團員,遞上筆和紙,讓團員留下名字以作紀念。


是次探訪還安排澳門團員義教,令人難忘的是英語課堂上,由於希望學校沒有設英語課程,對同學而言,是十分珍貴的一節課。老師在講台上教導同學簡單的英語對話,台下一雙雙閃亮的眼睛,從眼神中透露出對知識的渴求。他們不約而同重複老師教導的語句,校園響起同學們朗朗讀書聲。擔任小老師的團員事後向小記分享說,對同學求學的態度感到震撼,對比大城市學生的狀態,完全不同。


▲澳門團員參與義教


物輕意重 承載滿滿感激情

在團員與受助學生及家長見面時,家長都會給資助者準備禮物,物輕情意重,每份禮物都承載著家長、學生對資助者的感激之情。聽團員們說,早些年郭大寨鄉發展還沒今天這麼好,鄉民會送上親手納的鞋墊,到親手做的布鞋,一針一線都充滿鄉民感謝之情;還有現在他們種的核桃。小記還深刻記得,鄉民帶著禮物追著團員往手裏、懷裏塞的情景,他們努力把自己最好的送給資助者,我想那應該是鄉民能想到最能夠表達情感的方法吧!一幕幕畫面,箇中感情是那麼真誠,教人動容。


重臨這個邊遠山鄉,鄉民純潔質樸的感情再次勾起連串回憶,多麼可貴!

公專會細水長流的大愛,不止感動了希望學校師生、學生家長,同時也深深打動團員,以及隨團採訪的小記。大愛無疆,相信郭大寨鄉在當地政府、公專會的支持下,學子成才,明天一定更美好。


作者丨澳門市民日報記者 朱家茗





推薦閱讀

★  再讚澳門!習主席發表新年賀詞,這樣評價澳門...

★  【跨年鉅獻】勁爆!2分鐘“快閃”澳門這一年...

★  盤點2019 | 那些屬於澳門的高光時刻

★  首個工作日,新一屆特區政府這樣謀劃澳門未來...

  這位11歲的澳門女孩被譽《七子之歌》新傳唱人!琴棋書畫樣樣通,喜歡看《熊出沒》...

來源:南方+、微信公眾號“昕然心動”




TIPS





聽說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能及時收到微觀澳門

發的最新澳門本地消息

和不定期福利

大家記得給“微觀澳門”標上星標哦~


操作非常簡單!


只要給我“標星”就可以了

安卓版的則是“設為置頂”哦


在看的你真“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