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期間謠言高發,怎麽識別應對?北大心理學家支招

微觀澳門 2022-04-28

新冠疫情下,網絡上出現不少謠言,給社會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作為個體,我們該如何識別謠言?如何應對謠言?北京大學心理學家為您解答


各位聽衆朋友,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陳志琴。很高興能夠與大家交流,談一談網絡謠言的産生、傳播與應對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給各國人民生命和健康帶來巨大威脅。近幾個月來,每天增加的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死亡數和治愈數無不牽動著每個人的心。然而,在我們每天閱讀到的大量疫情相關資訊中,謠言悄無聲息地潛在其中。大家之前可能讀到過“下雪天不要玩雪,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受疫情影響,自來水中在允許的範圍內加大了氯氣的注入”等網路謠言,這些謠言對疫情期間人們的一言一行産生了極大的影響。接下來,我將從心理學角度以三個小問題的形式同大家聊一聊網路謠言的産生、傳播與應對


首先,爲什麽疫情期間網絡謠言容易滋生和傳播?


其實,當我們面對潛在的不確定風險時,謠言的産生與傳播有它的必然性。新冠病毒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尤其在疫情的初始階段,它的危害性、傳染性以及致死率等資訊非常模糊,而隨著確診人數的增加,新冠病毒體現出潛伏期長、傳染率高的特點,這又導致我們無法預測自己是否處在容易被傳染的環境中。這種心理上的高度不確定性以及不可預測性,從根本上激發了我們對一個明確答案的渴望,讓我們迫切地想去尋求答案。這時候,我們往往會過度地使用已有線索腦補資訊。比如,在我們急於了解如何應對這個新型病毒時,很容易聯想到生活中常談及的大蒜的殺菌作用,從而推測出它同樣可以幫助殺死病毒這樣不正確的結論。而我們在接受資訊時,往往又會偏好那些同自己已有的看法和期望相符的資訊,這不光使得這類資訊在我們眼中顯得更爲可信,也讓我們更願意與他人去分享它們。與此同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台又爲這類謠言的快速傳遞提供了“多對多”的通信渠道,在資訊還沒有得到糾正的情況下,這種監督薄弱的網絡社交平台很容易使得不實資訊不斷地出現在朋友圈和微信群中,從而造成了疫情期間網路謠言的滋生和傳播。


會不會存在某類特質的人更容易分辨出網絡謠言與真相呢?


這可能也是大家比較好奇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目前的多項研究結果指出,分析性思維傾向更高的人會更容易分辨出社交媒體上的真假新聞。在相關實驗中,人們被要求對社交媒體上傳播的一些政治類新聞進行可信度的判斷。結果發現那些更傾向於進行審慎思考的人,會更有效地鑒別出新聞的真假。此次疫情初期,我們實驗室也針對疫情謠言在國內做了相關調查,並重複了這一研究結果。所以,想要提高自己鑒別網絡謠言的能力,就需要我們平時多多訓練一下自己的分析性思維能力。當你閱讀到一條資訊時,不要輕易地依賴自己的直覺作出判斷,而是停下來,依據邏輯進行審慎的思考,不斷通過這樣的訓練,提高自己的分析性思維能力,讓自己免受謠言的困擾。


除了鍛煉自己識別謠言的能力,面對鋪天蓋地的網絡謠言,我們還能做點什麽呢?


其實,我們在分享或轉發資訊時,注意以下幾點,不僅能夠幫助他人識別謠言還能進一步遏制網路謠言的傳播。鑒於社交媒體的傳播特色,以及“傳謠易、辟謠難”的難點問題,要達到點對點、一對一的辟謠效果,需要每個人都參與進來。平時,我們需要自發地爲看到過的謠言做可信度標記(如舉報等),這可以有效地減少謠言的傳播。在得知自己傳謠或者看到他人傳謠時,應該主動去辟謠,避免謠言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推薦閱讀

★   疫情+天氣越來越熱,空調到底怎麽開才安全?

★   餐廳吃個飯就被感染了!看了這個案例,你會提高警惕

★   新冠病毒蔓延有多迅猛?1分鐘擴散至...

★   新冠肺炎會像SARS一樣隨溫度升高突然消失嗎?專家答道...

★   當心這個小習慣,可能導致感染新冠肺炎!很多人都有!

來源:中紀委公眾號

在看的你真“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