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粵港澳7月出入境政策匯總
隨著珠澳兩地出入境政策逐漸鬆綁,七月伊始,出入境人次再次增長。
昨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治安警察局表示,本澳七月一日及二日總出入境分別為約100300人次,以及約107000次。
七月二日總出入境人次中,澳門居民約53700人次、旅客約2120人次、內地僱員約50500人次。
除旅客入境人次外,其餘出入境人次均較前一日同比有所上升。
那麼,進入7月後,出入境又有哪些新變化?粵港澳通關又有哪些新進展?本澳前往其他國家和地區會有新消息嗎?
小編做了一些信息匯總,一起來了解一下...
珠澳兩地出入境信息
0
1
澳人入珠免隔離開放再次申請
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羅奕龍於昨日的應急協調中心記者會上表示,澳門居民豁免入珠酒學觀察14天的申請名額每日有3,000個,由於連日來申請人數開始下降,所以由下午6時開始,曾申請豁免入珠的人士,可再次申請。
0
2
內地外僱往來珠澳逐步放寬
內地外僱往來澳珠由6月22日起放寬,《特區公報》刊登行政長官批示,自上月22日上午6時起,經常居住地為珠海市的內地外僱,可適用擁有珠海市戶籍或持有珠海市居住證的內地外僱入境規定,入境前無需先於珠海指定地點醫學觀察14天,但常住珠海需經珠海市認可機構確認。
目前,相關內地外僱須具備以下條件,包括(一)經珠海市認可機構確認經常居住地為珠海巿;(二)持有由衛生當局或珠海市認可的合資格機構發出的七天內核酸測試陰性結果證明或採樣證明;(三)出示的「澳門健康碼」為綠碼。
珠海防控指揮部上周五(19日)公布擴大範圍至經常居住地為珠海的內地輸澳勞務人員細節。有關事項通告如下:在前一階段對持珠海居民身份證、居住證的內地輸澳勞務人員經珠澳口岸入境暫不實施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的基礎上,將人員範圍擴大至經常居住地為珠海的內地輸澳勞務人員。
0
3
全面恢復通關仍需要時間
羅奕龍續稱,本澳很長時間沒有本地確診病例,整體而言抗疫工作成功,而特區政府與廣東、珠海市及香港一直磋商有條件、有限度放寬人員流動。對於何時完全開放人員流動,則視乎疫苗及藥物研發進度,坦言全面恢復通關仍需要時間,希望市民耐心等候。
粵港澳通關進度如何?
0
1
香港「紙版健康碼」曝光
粵港互認健康碼出台在即,香港有私家醫院正進行內部測試程序,並預備為客戶申報健康碼填寫報表。近日有港媒曝出一張“紙版健康碼”樣板,相信日後可憑一紙通關粵港。
據港媒報道,香港健康碼是有效期7天的二維碼,存放於智能手機上,以便市民在過關時粵港互認並豁免檢疫。健康碼只接受由認可醫療機構發出的病毒檢測結果,如市民檢測後結果呈陰性,便可於香港衛生署網站下載屬於自己的健康碼於智能手機上。如沒有智能手機者(如老人或小童),可向檢測醫療機構索取「紙版健康碼」。
根據香港浸會醫院提供的「紙版健康碼」樣板所見,內容中英文對照,列出檢測者姓名、回鄉證號碼及其他證件號碼、抽取樣本方式、化驗所號碼、採集日期、有效日期,以及化驗師簽名。同時,「紙版健康碼」上必須顯示檢測結果呈陰性才能通關。
香港政府目前認可的7間私家醫院均有提供一站式服務,收費由1,000多至3,000多港元不等。
0
2
香港延期隔離措施不影響三地協商
羅奕龍醫生表示,香港特區政府前日公告延長原有的抵港隔離措施至8月7日,是原有檢疫隔離政策的延續,不妨礙特區政府與香港磋商相關通關便利措施的推進,並非等到8月才會實施,不過,目前仍未有最新通告,有消息會盡快公布。
現時本澳規定外籍外僱不准入境澳門,但來自香港及台灣的外僱可以入境,但入境後須進行14天醫觀。
香港特區政府在公布中稱,正與廣東省和澳門特區政府的相關部門,在聯防聯控的工作框架下,就互認檢測及互免檢疫保持緊密溝通,以及在疫情許可下,考慮有限度地放寬三地過境人流,便利必要來往粵港或港澳的人士,政府會在商討有關過境安排有最新結果時公布相關詳情。
港澳前往台灣及其他國家或地區
0
1
台灣明起豁免數類人士入境
台灣宣布,今日(4日)起持居留證的外籍人士,以及持有就業金卡、投資工作居留等港澳商務人士,入境台灣時毋須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預料將涉及 19,000名外籍人士及近 1,200名港澳商務人士。
台灣6月底放寬入境限制,允許非觀光旅遊或一般訪友等的外籍人士入境,但入境時須提交登機前 3個工作天內的病毒核酸檢測報告,且要受 14天居家檢疫。
0
2
下周五起入境英格蘭豁免隔離14日
英國政府周五(3日)公布,自下周五(10日)起解除來自59個國家及地區入境英格蘭人士,需要自我隔離14日的規定,當中包括中國的澳門、香港及台灣,美國不會列入解禁名單。另外,英國政府周六(4日)將會公布解除多國的旅遊警示。
運輸大臣夏博思受訪時指,會以紅黃綠三色,區分疫情傳播風險,其中法國、德國、意大利及西班牙等,會列入黃色級別,彼此會有互不隔離檢疫的安排,至於疫情仍然嚴峻的美國,就會列在紅色級別,來自美國的旅客仍需隔離14日。
推薦閱讀
在看的你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