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還有音樂!
受到疫情影響
原定於10月舉行的
「澳門國際音樂節」被迫取消
但音樂仍然會以各種方式存在於城市之中
澳門是一座熱愛音樂的城市
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
在人文灣區建設的過程中
澳門音樂大有可為
01
♪
澳門歌手今年頻出圈
喜歡音樂的聽眾朋友可能注意到,今年的澳門音樂給人很多驚喜,頻繁破圈。澳門歌手頻繁出現在全國重量級舞臺上,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上,澳門歌手劉乃奇和盛梅登臺演繹;「灣區升明月」2021大灣區中秋電影音樂晚會上,12歲的澳門女孩龍紫嵐和李宇春一起唱響《七子之歌》,而她此前已經上過兩次央視春晚。
事實上,澳門音樂人此前也取得過一些不錯的成績,歌手黃偉麟、容韻琳多次登上春晚,被全國很多觀眾知曉。澳門樂團和澳門中樂團在全國音樂圈也頗具影響力,多次到各地巡演。流行音樂方面,樂隊soler在粵語圈頗受歡迎,多次獲得勁歌金曲、華語音樂傳媒大獎等重量級獎項。
澳門回歸祖國後,特區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對推動音樂文化發展不遺餘力,而民眾更充滿音樂熱誠,使澳門有著豐碩的當代音樂成果。這些成果既具有中華文化的基礎底蘊,又有在此基礎上自然形成的中西交融、相容並蓄的氣質,在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中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
澳門街頭鋼琴計劃
如今人文灣區建設進一步推進,有著獨特歷史文化的澳門,必定會有更多的機會,更大的舞臺,在澳門做音樂,大有可為!
02
♪
澳門音樂基因的最佳標記:冼星海
在澳門有一座由特區政府設立的冼星海紀念館,他作為特區政府向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表彰冼星海對國家所作的貢獻禮物呈獻在我們的面前,成為傳揚冼星海音樂成就,為青少年樹立榜樣的音樂學習基地。冼星海出生在澳門,具有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也許這就是澳門成為養育音樂人之聖地不無關係。
03
♪
澳門音樂傳統的發展歷程
澳門是西學東傳、西樂東漸的首站,也是中樂尤其是嶺南民俗音樂南移目的地之一,是中西音樂文化的彙聚點。澳門開埠以來的400餘年間,無論中與西、宗教與世俗、經典與民間等各個範疇的音樂,都有較為清晰的歷史線索和資料存留。
16世紀中葉澳門開埠,形成了中西音樂文化交匯互鑒的最初體驗。其後至19世紀末,世俗音樂的興盛與多元音樂文化的持續並行成為澳門常態。20世紀後的澳門,匯南北交通之便利,集東西文化之大成,歷史的傳承,文化的積澱,使得各股樂流於此時此地彙聚、交融,形成一幅多層、多維的畫卷。
與嶺南文化同宗同源的澳門民俗音樂,包括咸水歌、農事歌、地水南音、龍舟、粵謳、小曲、兒歌、生活音調、八音鑼鼓等,糅合了當地文化風俗,構成了澳門的自身風格,一些留傳較好的原始音響,在人們耳際復原了澳門當年的民間文化情景;而土生葡人歌曲和土風舞曲等,則是流傳甚廣、為人喜聞樂見的品種。
澳門的道教和佛教音樂各有特色,是中樂南移的典型例子。如澳門吳慶雲道院五代相承、口傳心授的科儀音樂,繼承了傳統,又吸收了本土的音樂養分,集歌、舞、樂為一體,是澳門獨有的文化遺存,也是嶺南音樂文化的共有文化財富。而具有獨特歷史背景的天主教禮儀音樂和本地作品,以及澳門新教歌曲,則同時展現了中西結合的特色。
20世紀上半葉,澳門街頭的西式樂隊
16世紀下半葉至近代,由於西樂(如軍樂、室內樂、彌撒樂、歌劇等)的大量傳入,澳門在藝術音樂領域持續著悠久的表演和創作傳統。當地政府主辦的已有30餘年(屆)歷史的國際音樂節、年度藝術節,以及由政府統籌的澳門樂團、澳門中樂團,對澳門藝術音樂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而眾多民間音樂社團,如澳門青年交響樂團、管樂協會、長虹音樂會、弦樂協會、集樂澳門協會等,在政府相關基金的常年資助下,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大批青年學生從這裡出發,在國內、歐美等著名音樂學府深造,取得不凡成績。如澳門土生土長的青年才俊廖國敏,先後在茱莉亞、柯帝士等音樂學院深造,是被費城樂團委任的首位華人助理指揮,也分別被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和香港管弦樂團聘請為澳門國際音樂節節目總監和樂團駐團指揮。
澳門近代的鋼琴音樂創作亦引人注目,不少以澳門情懷為主題的鋼琴作品,在音樂的題材、體裁、結構、呈現等各方面,均甚為難得。如夏理柯(Harry Ore),作為一位音樂家,20世紀20年代曾在澳門居留,留下眾多表演、教學、創作印跡,其所創作的一些澳門題材作品,留下了也許是外國人運用華人(嶺南)民間音樂素材創作鋼琴曲的最早記錄,亦曾對音樂大師馬思聰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長期在澳生活的區師達神父(Aureo Castro)的中國風味鋼琴作品《澳門景色》《小妹妹舞曲》;林樂培的「古曲新譯」及為澳門幾位後輩寫的《舅舅組曲》等鋼琴作品,都是澳門重要的文化庫存。
04
♪
澳門音樂文化豐富而獨特
葡語族群音樂家的創作及表演,豐富和補充了澳門的藝術音樂形態。如白世門(Simao Barreto)以葡語國家的民歌為基礎,寫作了大批由此改編的絃樂四重奏、室內樂配樂朗誦,由室內樂伴奏的藝術化民歌等,澳門出版發行了他的多張唱片專輯和樂譜集。
都市流行歌曲、本土音樂劇、兒童歌舞劇、爵士和搖滾音樂、各類嘉年華音樂,以及澳門特有的娛樂場所表演音樂,同常年持續舉辦的本土流行音樂節、爵士音樂節、馬拉松搖滾音樂祭、新人新歌的電視比賽等大型活動一起,因著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精神和澳門同大灣區城市及國際社會便利的文化往來,也因著澳門地區較為發達的休閒文化和相應環境等條件,為民眾喜聞樂見,形成了自身發展的特色。
澳門的音樂特色同其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和地理位置密不可分:既連接以嶺南文化為基礎的大灣區及至整個大中華文明,又聯繫以葡語國家為主的西方音樂文化。華夏文明與海洋文明在歷經400年的碰撞後,產生了其獨有、而又自成一體的音樂文化氛圍,甚至新近一個夾雜著中國音樂、葡萄牙法朵,葡萄牙土風、管弦樂、流行音樂等各類混搭於一體,被稱為「音樂葡撻」逐漸興起。
05
♪
澳門特區政府很重視音樂發展
澳門特區政府重視音樂藝術的發展,推出了許多有力措施。
澳門每年舉辦的音樂活動不計其數,當中以文化局主辦的澳門國際音樂節最為著名,享譽國際,帶動在澳門本土眾多的音樂活動,吸引眾多的國內外演出來澳門舉辦,如 「亞洲國際鋼琴大獎賽」。
今年文化局還出資舉辦了澳門草地音樂會、澳門青年音樂比賽等眾多文藝活動等。」藝文薈澳」系列活動中也有不少針對音樂的專案。
我們還看到特區政府制定的「原創歌曲專輯製作補助計畫」 ,最高可獲27萬及13.5萬澳門元專輯製作補助;文化局出版的澳門早期音樂史研究專著等。不久前,為支援本澳社團開展以發展公益為宗旨的非牟利文化藝術活動,以及積極培育具有專業能力的文化藝術管理人才,文化局啟動了2022年度「文化活動/項目資助計劃」及「文化藝術管理人才培養計劃」申請。
以及澳門基金會也對推動音樂文化發展,培育更多本地音樂創、製作人才,支持原創歌曲專輯製作及宣傳提供了不少支持。
06
♪
灣區建設進程中,澳門音樂大有可為
歌手講述在澳門做音樂的故事
近年來,灣區不同城市的音樂表演和學術事項已愈來愈多地參與到澳門政府及民間社團舉辦的各類音樂節、藝術節、學術研討會等活動中,而如何將國際音樂節一類的活動在灣區城市擴展,既延伸音樂節的影響,又可突破澳門文化市場小的局限,是值得考慮的事項。不少音樂社團在特區政府支援下,主動「走出去」,投入到灣區不同城市的藝術活動中,取得了成效。澳門的學術界也積極將澳門和大灣區音樂文化向葡萄牙及歐美國家介紹推廣,產生了良好的反響。特區政府文化部門可同灣區城市一起,對文化藝術交流和建設作進一步的研討部署,亦可設立專項基金,不斷完善和優化有關政策和機制。
澳門樂隊soler
我們相信,隨著人文灣區建設在高度、深度和廣度上的進展,澳門音樂將以其獨具的特色及文化橋樑作用,進一步彰顯其文化價值。在澳門做音樂,大有前途!
推薦閱讀
來源:光明網、中國小康網等
在看的你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