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澳門特區政府如何幫中小企業渡難關?
今年11月16日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在立法會作2022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時說,澳門將協助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持續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財政支援,優化支援措施的申請及審批流程。協助中小企業提升管理、營運和技術水準,支援中小企業善用新媒體平台。多舉措推動社區經濟發展,促進社區消費迴圈,引導旅客到社區消費。
2021年疫情令澳門經濟遭受重創,由於9月出現本土確診病例,致使澳門錯失國慶黃金周旅遊旺季,營商環境再亮紅燈,不同行業影響即時浮現,酒店訂房取消、文化活動體育競賽無法舉行,零售、會展等行業計畫被打亂,中小企可謂叫苦連天,有一些中小企撐不下去,連帶失業或「放無薪假」的現象也頗為嚴重。不少企業已到存亡的臨界點,有人擔心這波疫情將成為壓倒澳門中小企的最後一根稻草?
鑒於澳門10月份疫情反復,對經濟造成衝擊,社會普遍期望特區政府對受影響的中小企提供精准支持,並期望能密切分析疫情和經濟的短期波動作適時調整,以堅定市場信心。澳門特區政府10月11日宣佈,經聽取社會意見和綜合分析後,推出八項中小企業疫情支持措施,紓緩中小企業的經營壓力及雇員困難。
支持措施包括:補貼中小企銀行貸款利息開支;放寬中小企免息貸款申請條件;延長免息貸款還貸時間;推動銀行紓緩企業還貸;推動金融機構提供收單手續費減免或回贈;豁免政府物業租金及回報金;豁免相關稅款鼓勵業主減租;向合資格的經營者及就業人士發放1萬澳門元援助款項等。
澳門特區政府一系列精准和及時的舉措為中小企業送上了「及時雨」。
澳門特區政府的這八項援助措施公佈後,受到普遍歡迎。相關團體和人士認為,八項原則措施的出台精准及時,而且覆蓋範圍較為全面,能夠起到扶持中小企業的作用,對低收入雇員及自由職業者也能發揮一定的經濟支持作用。
事實上,疫情對澳門中小微企影響非常大。2020年疫情發生後,政府判斷中小企生存困難,所以及時出手,但是今年的情況比去年更加嚴重,經營環境和承受壓力比去年大。澳門人口少,只有69萬居民,讓經營者很難形成內迴圈,加上租金及人力成本等壓力,在沒有遊客的情形下,經營環境困難。沒有疫情之前,澳門除了本地人口還有3000多萬遊客,可是現在遊客大幅減少,中小企的營業額大幅度下降,但是租金和人工並沒有變化,所以中小企的壓力巨大。
確實,對不少中小企而言,「客流就是生命」,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生意更出現斷崖式下跌。隨著受疫情影響時間不斷拖長,有些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微企將被「資金流」的問題扼住喉嚨,面臨生死存亡的境況,向政府伸手求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澳門經濟學會理事長柳智毅認為,相關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社會的要求,相信能幫助商企和居民緩解「燃眉之急」。
柳智毅指出,受疫情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近兩年大幅減少,目前仍處於「疫霾」下。因此,特區政府在公共財政使用上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和計畫,把資源根據輕重緩急原則用在「刀刃」之上,用在當前最有需要的群體物件,對資源的分配和使用更須要求精准、審慎、有效善用和科學。
澳門婦聯總會理事長林婉妹認為,政府精准推出幫扶措施,符合現時澳門社會經濟情況,具有必要性與急迫性。期望政府持續聆聽社會意見並儘快推出措施,同時建議為廣大家庭提供水、電、網路等費用優惠,減輕疫情為家庭帶來的生活開支負擔,共建美好家園。
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群力智庫副理事長顏奕恒建議設立中小企抗風險基金,向受疫情或其他不可抗力等因素影響的企業提供補償性援助,並根據疫情發展的情況,適時延長或減半收取公共街市、公共攤位、公屋商鋪等承租企業租金,助中小企度過難關;推出崗位津貼計畫,根據本地雇員數量給予企業為期半年的崗位津貼,減輕企業運營壓力,穩固日益脆弱的就業市場。
進入9月,澳門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原本逐步明朗的經濟受到衝擊,不少中小企生意慘澹,經營困難,隨時面臨倒閉、員工失業等一連串危機。特區政府經聽取社會意見及綜合分析之後,宣佈推出八項中小企疫情支援措施,通過精准扶持措施保住商戶元氣,保障本地雇員就業,保持社會穩定。不少中小企都認為相關措施可解燃眉急,是相當直接的短期性幫助,有效援助中小企維持經營,從而能令打工仔保住「飯碗」。惟長遠仍希望待疫情過去,靠自己的能力做好生意。
位於旅遊區的特產店負責人梁先生透露,9月疫情反復,通關政策收窄,遊客數量大幅下跌,街坊生意亦難做,幾乎零收入。政府推出相關補貼措施及時,十分用心穩住中小企的存續,是一個很好的政策。
政府措施中提及補貼中小企銀行貸款利息開支,梁先生認為政府出發點是好的,能暫時解決中小企經營困難的問題,但「免息借貸始終都要還,不敢再借」?但仍感謝政府提出政策推動銀行紓緩企業還貸,及鼓勵業主減租,絕對有助減輕經營壓力。長遠仍是期望疫情緩和放寬通關,促進市面經濟。
新口岸一家手信店負責人張小姐表示,疫下生意難做,幾乎每日只有數百元利潤。她認為政府推出的政策用心為民,始終更多人需要的是「有工開」,若中小企倒閉只會令更多人失業。她稱自己未到最後一步都不會向政府借錢,擔心會造成依賴,還是希望靠自己本事做生意,希望捱過一波疫情後,生意會回升,亦可讓全部員工「開足工」。
新馬路飲料店負責人楊小姐表示,由於店鋪位於遊客區,近期完全無遊客生意,本地生意則依重於外賣平台,但外賣平台抽傭甚多,故每日只有近千元的利潤,僅足夠應付交鋪租。認為政府推出的精准扶持措施對店鋪起到一定幫助,至少可以做到收支平衡,令店鋪經營更長久,同時延續自己的創業夢。
老字型大小食肆負責人羅先生表示,疫情下很多商戶生意慘澹,但仍要每日支付人工、鋪租、「燈油火蠟」等「皮費」,壓力實在很大。自己雖用不著政府的幫忙,但樂見政府推出各項措施幫助其他中小企,及部分雇員等,認為政府已做得很好。
澳門居民葉先生表示,政府推出一系列對中小企的援助措施精准且有效助商戶存續。現時由於疫情影響,中小企及雇員在經濟上都面臨巨大壓力,政府及時推出措施能有效紓緩壓力,是一件好事。未來希望政府除了推出目前一系列支援中小企的措施外,仍會繼續去分析惠及其他人群的措施。例如針對失業人士,疫情下失業人士難以覓得工作,希望政府之後能為失業人群提供支援措施,度過疫情。
居民盧先生指出,自己作為一名企業雇員,政府推出的措施起碼能令中小企繼續保持經營,從而令一眾打工仔不用面臨失業困境。政府在如此艱難的時間下,其實在其他方面的稅收都會有所下跌,但都願意推出一系列援助措施,與商戶及雇員共度時艱,已經做得不錯。措施能令中小企在經營資金上得到一定周轉,能夠稍為「回氣」。同時建議政府能夠加強對於中小企申請援助的監管,要求商戶需要符合一定的條件才能獲得援助。
馬志成說,新冠疫情結束尚待時日,澳門的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這必然對以綜合旅遊業為主要經濟產業的澳門持續造成影響。尤其是餐飲、零售、旅遊等行業的中小企業,本應是消費旺季的國慶黃金周,卻面臨無法開工或者收入銳減的現實困難。所以政府適時、果斷推出針對中小企業的支援措施,有其緊迫性和必要性。但長遠來看,要應對疫情對中小企業的負面衝擊,澳門還需要繼續集思廣益,動態分析,推出更多精准有效的措施,以更進一步助力中小微企轉危為機。
作為外向依附型的微型經濟體,單靠內部需求並不能達到有力的復蘇。而為了使澳門經濟加快全面復蘇,構築防疫屏障就成為了當務之急。政府亦應繼續加大力度,推動全民接種新冠疫苗。只有提高疫苗接種覆蓋面,才有利於暢通居民進出內地,以及內地旅客來澳的互訪通道,重拾各界對澳門旅遊,以至澳門未來發展的信心。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陳靖涵認為,澳門中小微企如何走出衰退並在適度經濟多元化發展中發展自身?儘管中小微企可轉行到不同行業,但要在短時間內做出根本改變,並非很現實,也很難做到。 因此,當務之急應是支持中小微企尋找新的市場及經營方式。在疫情中,看到網上訂單激增,促進了電子商務發展。且疫情令更多人把辦公場所變到家中,工作方式的改變促進遠端辦公發展。數位化和遠端辦公正成為未來幾年商業運營的趨勢。
陳靖涵提出,新出台的施政綱領及措施顯示,政府已從更具結構性的角度來制定長遠政策,以支援中小微企業採用新的技術和運營模式,從而令它們增加危機後的競爭力和應對大趨勢所帶來的挑戰的能力。對中小微企來說,今後持續發展的政策包括以下三方面:支持尋找新的替代市場;支持遠端辦公和數位化發展;支援創新和勞動力的培訓與再培訓。這些政策特別重要,因中小微企自身應用這些新技術和方法的能力遠不及大企。
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葉桂平對政府及時「出招」公佈支持中小企的措施表示支持,但希望能務實聚焦審批服務、創新創業、投資貿易、企業經營、法治保障等領域的改革,為廣大中小企業營造更寬鬆且便捷的營商環境。再者,加大力度推廣電子商務,通過發展各類層次的教育和在職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品質,增強中小企業競爭力。同時擴大中小企業銷售管道,善用「互聯網+」、「智慧+」等應用場景,打造消費新增長極。另外,充分利用跨境電商平台,促進經濟內外迴圈。
政府著力實施臨時性財政支持措施、兜住民生底線外,也要注重社會民生長效制度機制的建設,切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秉持普惠性、基礎性、多層次、可持續的原則,解決政策制度碎片化問題,讓廣大居民達至共建共用,確保社會安定有序。
長遠而言,葉桂平希望政府以改善民生為導向,持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積極回應社會訴求。並探索建立科學的調查研究機制,摒棄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深入基層、查漏補缺、補齊短板,織密民生保障網,做好摸清獨居長者、子女家庭、失業人員等特定群體的底數工作,予以更有效且適合的支援,以常態化、制度化措施減輕居民生活負擔,並以科技支撐下的高品質民生服務供給,發掘民生領域新需求。
推薦閱讀
來源:海外網
在看的你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