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孩子痴迷电子产品,家长应该怎么办?(上)|共同体

2017-12-18 黄敏 共同体Communi 31 37830 31 11840 0 0 4330 0 0:00:08 0:00:02 0:00:06 4329ty


几年前看了《纽约时报》在线版关于青少年戒除网瘾训练营的短片”China’s WebJunkies”,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孩子玩电子游戏上瘾是个什么状态,它太让我痛心了!


孩子玩电子游戏到了沉迷的程度,那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以下是多年来我个人对儿子玩电游的一些体会及操作分享。


1.玩电子游戏真是百害而无一利吗?


要帮助孩子不要沉迷于玩电子游戏,我认为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调整我们对孩子玩电子游戏的态度。


看到太多孩子玩电游上瘾而不能自拔的故事,我们为之心痛;看到我们的孩子对电子产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依赖和痴迷,我们为之担忧。我们的担心不是没有原因,我们的忧虑也不是无中生有,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我们决不能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掉以轻心。


但是,我们又有多少家长真正了解我们孩子玩的电子产品,这些电子游戏的名字是什么?他们怎样玩?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喜欢?有什么好处?


我儿子12岁半,像其他孩子一样,也喜欢玩电子游戏。六七年前,当我儿子开始玩电子游戏时,我也是持强烈否定态度的。外出任何地方,儿子对外面的世界好像没多大兴趣,没一会就念着回家(或回旅馆),辛辛苦苦开车这么远,花钱住旅馆,儿子还不领情,这让我除了担心还气不打一处来。我并不反对儿子玩电游,但我担心儿子只有对玩电游才提得起劲,而对其他事情失去兴趣。我那时对儿子玩电游真是深恶痛绝。我限制他在家玩,他就去朋友家玩。我知道为了电子游戏而阻止他与朋友交往,是杀鸡取卵。


难道我们真应该视孩子玩电子游戏为洪水猛兽吗?


第一次帮助我改变视孩子玩电子游戏为洪水猛兽的是尹建莉那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其中有一节她是怎样看待女儿圆圆玩电游的。


她在书中是这样写的:


“圆圆十岁上初一时开始玩电子游戏,经常玩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每到周末,总是一玩就四五个小时,到寒暑假,能一口气玩七八个小时。那两年,她买的杂志基本上都是电脑游戏方面的,和同学们电话,也经常是关于电脑游戏的内容。


至于她会不会上瘾,我不是没有担心,但不能因噎废食。总的来说我有信心,这种信心来源于我对游戏的认识和对自己孩子的了解。


电子游戏也就是个游戏,并不是毒品,它和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这个游戏更有趣更复杂。


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和病态的“成瘾”,这是两种不同的状态。我相信绝大多数只是前者,只有少数的孩子才会发展到后一种状态。一些事业及学业上很有建树的年轻人也喜欢玩游戏。


游戏上瘾其实反映的是游戏之外孩子的另一个问题。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游戏里不肯出来,以至于成为一种变态,那是因为游戏外的世界让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一个孩子如果因为电脑游戏耽误前途,那他即使生活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也会有别的事情把它拉下水。我坚信使人堕落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心灵的空虚,或某些数字的缺失。那些在游戏中堕落的人,即使没有电脑游戏,也会有另外的什么东西让他不可自拔。”


第二次帮助我改变视孩子玩电子游戏为洪水猛兽观念的是几年前我们学区办的一个讲座。讲员是Dr. Michael Osit,他是”GenerationText - Raising Well-Adjusted Kids in an Age of Instant Everything"《时代笔记——如何在快时代培养适应力强的孩子》 一书的作者,也是一位诊疗心理学家。我想当天去听讲座的几乎所有的听众可能都与我一样,怀揣一肚子的问题、担心和烦恼,等着Dr.Osit 以例举孩子玩电子产品的危害作为开场白。出乎大家意料之外,Dr.Michael 先用几张ppt陈述了当今科学技术飞速方展对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正面影响,提醒听众跟不上发展,就面临被淘汰的危机现实。他告诫家长们,科技的发展实在太快,没人知道现有的职业在10年,20年后还是否存在。接着他运用数据和研究结果例举孩子玩电子产品对学习,生活以及今后职场的帮助。不管我们是否喜欢,电脑游戏已成为很多现代人(包括成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应该做到的是靠疏而不是堵。当然Dr.Osit 也讲到不适当运用电子产品对孩子造成的危害。


我后来又读了些文章和听了些TED Talks.脑科学家Daphne Bavelier在TEDTalks "Your brain on video games" (玩游戏时大脑的状态)中说的:”我不是要告诉你们成天玩游戏是对身体有益的。那是不健康的,而且过度沉迷永远不会是件好事。但我想要说服大家的是适量地玩玩我们刚才提到的游戏,就是那些动作射击游戏,对我们的反应在各种层面上有可观的正面影响。”(TED Talks ),也看了”TEDTalks: 7 talks on the benefits of gaming”(游戏益处7谈),他们提到适度玩电游的好处。



2.调整我对孩子玩电子游戏的态度



在孩子玩电游方面,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对立面,采取强硬的态度,那父母就基本已经输了一半了。但如果父母遵循EQParenting的教育理念,与孩子站在同一个战壕里,持同理心,先肯定孩子适当玩些电游的要求是合理的,并把这件事看为共同去完成的一个项目:”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balanced life),逐步帮助孩子锻炼有节制地玩电游的能力。”,孩子也就更愿意与我们配合了。


改变态度之后,我认为儿子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玩电游轻松一下是非常正常的需求,一反以往对儿子玩电游深恶痛绝的态度,在看儿子玩电游的时候(允许的时间),我会发自内心、并带微笑地对儿子说:”玩得开心!”还经常在儿子坐下开始玩电游之前给儿子一个拥抱,说:”Have fun!"


儿子因为感到我能体谅他的需求,也很愿意给我分享他玩电脑的一些事,比如:他是怎样把一些东西在市场上拍卖,拍卖成功后的钱,又怎样去买一些稀有的武器和服装,然后再拿去拍卖积累更多的钱。


儿子讲得眉飞色舞,老妈听得津津有味。别以为这是小事,这可是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的良好时机,这不,我又在与儿子的情感账户(emotionalbank)里存了一笔,在需要的时候(比如要求孩子关机之类的事),可就派上大用场了。


3.对儿子玩电游的原则和执行方法



我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制定制度,养成好习惯。一个星期一定有几天孩子不能玩电游的时间。为什么呢?


1)以此培养孩子没有玩电游也能自娱自乐、打发无聊的能力;


2)没有电游的时间里,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往往得以保护和激发,才会有兴趣去探索电游以外的生活乐趣和世界奥秘;


3)和朋友们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没有电游,孩子更乐于在与朋友的玩耍嬉闹中享受童年的快乐,这样也降低了他们对电游的依赖。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健康的生活方法和好的生活习惯应该己有了一定的基础,制度也应逐渐放宽,给孩子更大的信仼,赋予他们一定的自我做主支配玩电游时间的权力,给孩子一个锻炼自律力的机会,这些都是为了孩子离家上大学而走上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与我儿子一起制定上电脑,玩电子游戏的时间和制度。


10岁前玩电游制度:


星期一到星期四,除了老师要求上网查资料,不能用一切电子产品。


星期五放学后,星期六可以玩。


星期天是特权日,一定要完成他本份的责任(包括学校功课,家务,阅读,适当户外运动等)后才能玩。如果不完成他的责任,我有权剥夺他星期天玩电子游戏的权利。


星期五、周末:玩的时间随着年龄做相应的调整。6岁时每次玩20~30分钟左右,到10岁,大概为1个多小时,有时也有2个多小时(不是连续玩)。


我没给儿子买过DS, 尽管儿子纠缠了好几个月,我还是坚持没买。我给儿子的解释是,第一,DS太小,对眼睛不好;第二,经常在party上看见孩子们人手一个DS,没见他们有与其他孩子玩的需求。有些孩子没有电子产品,就不知道怎样去接交新朋友。


我给儿子买WII是在儿子二年级,这还是他要求了N多次,还列出他认为应该买WII的几条理由后,我听了,觉得儿子说的蛮有道理的,就买了。那时他是他所有朋友中买的最晚的了。我一直认为,孩子应该有个正常的,快乐的童年,我觉得孩子玩玩WII倒是挺好的,只是不想要太早买,太容易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


儿子10岁的时候买了Xbox, 与小朋友玩了几个月,现在也束之高阁了。


10岁~现在(儿子现在12岁半)玩电游制度:

立法容易执法难。儿子10岁前,制度还能遵守得八九不离十,如违章,按照定好的制度,取消星期天玩电游的特权。


10岁半后,儿子接近青春期前期的年龄,“自由散漫, 无组织无纪律”的苗头开始冒出。有些家庭作业需要上网,但做完作业后,他就”游到”了其他网站。我本着“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 “(在被证明有罪之前都是清白的)的原则,采用“警察抓小偷”的战略方式,儿子就给俺来个“声东击西的地道战”;最让我生气的是,明明抓个正着,他还敢睁眼说谎,那说谎技能之笨拙,态度之坦然,我和老公都傻了眼了,除了无语还是无语,有时甚至怀疑我们是不是"看走了眼、冤枉好人了?。俺改变了”战术”,来个“高压掌控”,给他个下马威,儿子不仅“迎刃而上,蔑视权威”,而再次犯规,逼迫我连着几个周末剥夺他玩电游的权力,到后来要把所有电子产品藏好。儿子不仅没有”屈服”,更糟糕的是以”冷战相迎“,几乎不愿跟我说话,陷入了一场权力斗争,想必很多家长都有同感吧。


后来我意识到,孩子慢慢大了, 简单抱怨,批评和处罚的方式, 绝不是上策,不仅没有达到效果,反而把亲子关系搞得很不好。这么多年PCE 学到的EQparenting,以及廖冰(PCE总顾问)经常反复强调的”Pick your battle, in the end, i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 and your children that matters the most.”(和孩子的“斗争”中,最终最重要的还是亲子关系)


我一直把我与孩子的关系视为最重要的,孩子一路的成长,带给我了无以伦比的快乐,但同时也给了我无数的难题和挑战。回顾一路走过来的路,每次儿子给我出难题,不都是因为我和儿子很好的亲子关系而化解了吗?在儿子玩电游这件事上,自己出于焦虑和着急,怎么把这个最重要的原则给忘记了呢?


儿子接近青少年的年纪,开始走向独立,开始有自己的思想,需要给他更大的成长空间。孩子长大了,可是老妈还停留在把儿子当做儿童对待的教育方式上,没有做到及时的调整。我反省了自己,开始注意多用沟通和引导的方式与儿子交流,制度也随之做了些调整。儿子对很多方面的兴趣随着年龄也在增长,向我提出了一些要求,我也都做了调整。


星期一到星期四晚仍不能玩电游,但在完成他本份责任的前提下,用iPad上网看一些拓展知识面,培养兴趣方面的网页,听听歌,音乐,看一些在同学圈中广为流传的搞笑短视频等等,都纳入了绿灯的范围。星期五晚,周末可以玩电游。每天玩2~3个多小时,当然也有超过三四个小时的时候。周末早上不能玩电游,我几乎毎个周末的一个早上都会带儿子去书店。


我家规矩是:上街,开车,外出吃饭不带ipad, 一家人吃饭时主要是聊天。


一次与朋友一家需要驱车5小时去一个滑雪度假村,朋友家的孩子得靠玩ipad打发路途的无聊,当他知道我儿子在这5个小时没玩ipad,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那怎么可能呢?”我笑着回答:“他(我儿子)不也活(survive)下来了吗。“


以前儿子每次去滑雪都得带上iPad, 休息时玩。但最近他滑雪不带iPad了。开始时,每次离家门去滑雪,我还小心翼翼地弱弱地问他:”你没忘了带东西吧?”(我怕他忘了带,要玩的时候发现没有会抓狂)。谁知人家酷酷地说“沒忘,我不需要iPad。”呵呵,老妈好个喜出望外:iPad 这个拐杖,儿子可以不总需要了!一次滑雪休息45分钟,这个时间儿子一直在与我聊天。从聊他的朋友到聊学习,再聊到什么是好的交流方式。小家伙越讲越兴奋,话匣子打开了,还把爸爸妈妈平时交流方式的问题一股脑的都倒出来了。中间我瞟了几眼窗外的滑雪场(游神了几秒钟),儿子马上说”Mom,eye contact!"。(妈妈,眼神交流呢!)哈哈,儿子在提醒妈妈:”我跟你说话呢,你可别走神啊!”儿子并不是那种爱说话的孩子,那天能与我聊这么久的天,老妈可真有点受宠若惊啊!


很多孩子把电子产品带到卧室,门一关几个小时不出来,美曰其名告诉家长”在做功课”。听取了很多专家的建议和过来家长的经验,儿子的卧室除了床和衣柜外什么都没有。儿子的功课必须在楼下做,玩电游也都在楼下。iPad也尽量不带进他的卧室。


4.多沟通和引导


很多家长会说:”我们家也有制度,但孩子不仅不照章行事,反而强烈反抗,闹得我经常与他战斗,亲子关系也受到影响,我是黔驴技穷了。“


美国有句话说:“Strict Parents create Sneaky Kids(过份严厉的家长往往创造偷偷摸摸的小孩)”,虽然听起来比较绝对,但也不乏道理。


制度只是管住孩子的身体,不是他的大脑。所以光有制度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通过长期良好的沟通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权衡事情利弊的思维方式植入孩子的大脑,这才是我们的目标。大家仔细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对很多自己非常喜爱而家长不允许做的事,我们不都常常背着家长做吗?我小时候算是个非常听话的孩子,但我还是经常瞒着父亲在被窝里打着电筒看书。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做父母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我们的孩子因为怕我们而不去做错事(其实是无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了偷偷摸摸中做你不允许做的事的机会),而是因为孩子从我们这里学到了做人的价值和识别是非的能力而少犯错误。


怎样做了这点?那就是引导和沟通。


我经常告诉儿子“电脑是个好东西, 就看你怎么用它。”


我经常把我从网上,广播里和座谈中学到的知识与儿子分享。一天在开车的路上听到 NPR 采访PayPal创始人之一(记不清名字了)的对话。这位PayPal创始人说,他小时候也很喜欢电脑,去上电脑课编的第一个程序是TicTac,从中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电脑的神奇,并从此深深爱上了这行。


我告诉儿子,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 马克·扎克伯格和许多人对电脑的钟情都来自于童年。孩子年少时往往是因为好玩,这是很自然的。好玩、好奇心往往是兴趣发展为热情的开始。当孩子逐渐长大,兴趣应该从好玩上升到如何应用。这就是人日渐成熟的过程。我还和儿子一起读"Who Is Bill Gates?" "Who Was Steve Jobs?"(谁是比尔·盖茨?谁是史蒂夫·乔布斯?)的书,希望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从小遵循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成长故事能在儿子的心里埋下种子。


我知道这一切不一定马上奏效,但我坚信我所做的会对儿子有影响的。十年种树,百年育人,我觉得教育孩子应该像细雨润物细无声一样,把我们做人做事的价值理念浸透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如果没有打“持久战”的心态,孩子一违规,家长就容易急功近利,追求立马效应。这样往往会让我们失去耐心,轻则唠叨,抱怨,重则打骂处罚。


(文章待续,请关注明天的推送)



作者

黄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结构学士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电脑信息硕士。现在美国从事IT工作。业余时间热衷于新泽西Parents And Children Education Club (PCE )的志愿者工作,乐于和大家分享俱乐部13年沉淀的 EQ Parenting,即以情商为基础的教育理念。详见www.pceclub.org.




   文|黄   敏

编辑|孙奕天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进入微店购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