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厦门港,一起乘风破浪


9月11日,以“潮涌厦门港,聆听你我他”为主题的“职工书屋·工悦领读”读书分享会在厦门港务全国职工书屋如期举办。




市总工会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陈幼萍,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义平,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工会主席陈再福,市总工会宣教部、市服务业工联会相关负责人参加活动。



从“华胜”轮的第一个“铁皮方盒子”

一举跨越为“千万标箱”的现代化国际化港口

搭乘“港务号”这艘巨轮

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

践行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


吴建良

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厦门港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顾问

“这个职工书屋原先是职工的食堂。书屋建成后,咱们港口工人读书方便了,对于提高港口工人素质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吴建良如数家珍的讲述书屋历史。


作为老一代的港务人,吴建良动情地重温了起航前厦门港口建设历史,正是在这代人的掌舵之下,倾注毕生的青春与梦想,厦门港才得以真正的扬帆起航。


选择出发,就必须扬帆远航

面对大海,就必须乘风破浪

王晓华

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

厦门市拔尖人才

“没两把刷子怎么可能在人才济济的城市里扎根,掌握技术就一定会有立足之地!”王晓华通过二十几年的“滴水穿石”长期不懈努力,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在厦门扎下了根。


1999年从师傅那借来的“文曲星”王晓华一直保留着,那时候为了学习英语,更好地攻克技术难题,王晓华暗暗告诉自己:“再苦再累我都坚持下来了,英语这一关也必须要拿下”。沉下心,啃下去,晓华所在的班组机械维修效率保持着厦门港,桥吊千箱故障率0.6‰的最好成绩,这正是港务人夜以继日坚守换来的成果。


郑王辉

全国交通运输系统技术能手

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6年,在桥吊这个港口作业的最高点,郑王辉以俯瞰的视角,见证了厦门港的发展:从30米高的桥吊到如今50米高的桥吊;由单船作业量只有几十个标箱的小船到如今装卸上万个标箱的现代化船舶……


“要做到丝毫不差,没什么诀窍,就是通过不断训练,才能做到熟能生巧。”郑王辉说,要稳、准、快地操控好这1000多吨的钢铁巨人不容易,要摸透这个大家伙的脾气和性格,就要对每一根操作杆、每一个按钮都了如指掌。


抗击风浪不是我们的目的

赢得胜利才是我们的追求

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到达

李悦

厦门港务2020新入职员工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综合部事务法务专员

“码头一线作业者是集团的主力,他们需要彼此接力,日夜倒班,保证码头持续运转,不入行不知其中辛苦,这些都是我来到集团工作之前所不曾了解的。”李悦是一名刚入职两个月的员工,当她第一次近距离了解码头工人时有感而发。

 

带着朋友夜游,远望着码头星星点点的灯光,李悦说:“骄傲之余,更多的是感动。”这是一代代港务人经年累月的努力,坚持“以港兴城,港城共荣”的发展战略才看到的繁荣景象。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自找苦吃精神,也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传承发扬,继承老港务人身上锲而不舍的求知和学习精神。


到达新风口浪尖

这不是我们的终点

而是我们新的起跑线

再出发

向着新时代再出发

冯鸿昌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全国劳动模范

党的十八大代表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坚持自找苦吃、滴水穿石的精神,坚信量变导致质变。24年,这是冯鸿昌一直坚守的信念,也是这种精神的支撑让他在厦门港务这片热土上,实现了技术梦。冯鸿昌在访谈中讲起了成长中那些难忘的经历。


“以一个阵地传承创新精神,以一个榜样强化创新意识。”冯鸿昌工作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了创新引领、技能传承和人才培养,600多项的技术革新,每年为企业节省维修费用2000多万元。冯鸿昌鼓舞着在座的每一个产业工人,通过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实现自己的“小目标”,汇聚成厦门建设的“大梦想”。


厦门港的发展变迁

在每一代港务人心中

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群来自海天码头的一线员工,用诵读与歌声带来节目《不忘初心,筑梦海天》表达他们干事创业的初心


结合岗位谈感受,台上台下精彩互动,现场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市总工会领导为职工代表们送上“精神食粮”。


搭乘“港务号”劈波斩浪

走向深蓝,开辟远洋丝路





2020年互联网+普惠服务优秀平台征集活动开始!

网络安全答题挑战赛开启啦!快来~

全市气排球高手云集,每一幕都很精彩!


编辑:邓娜,制作:徐航

视频文案:邓娜,视频制作:王锟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