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位员工都有奔头”
师带徒学
职工技能添上“加速器”
齿轮带动
创新驱动有了“火车头”
……
近年来
产改试点单位——林德叉车
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
总结出一套卓有成效的举措
一起来“取经”
完善培训体系
加速职工技能培训效能
一线职工培训的成效,影响着公司运营的各个环节。在林德叉车,有一套“TWI-JI” 一线主管技能培训体系,将作业步骤分解提炼,运用18步法,通过“师带徒、传帮带”,帮助员工更快掌握技术要领。目前,运营部门培养的培训师已达140余人。
在林德焊接生产车间,有20余台焊接机器人设备。刚入职的机器人操作工马方周对设备的差异性不够熟悉,对程序的操作很容易混淆,“原点校准”这一项有着许多细节挑战的工作对他而言仍有不小的难度。
培训师通过“TWI-JI”教学,制定作业分解表,对新员工询问、重要性告知、三遍教学四遍练习、鼓励性提问等培训方法,让新入职的马方周学习记忆更加深刻,帮助马方周快速上岗。“企业非常重视咱们产业工人的发展,不断给我们提供发展平台。让职工队伍更知识化、年轻化,每个工人都在这里有提升空间,有奔头。”林德叉车工会主席张育艺说道。
此外,公司还开发线上APP教学平台,以短视频的形式,收录各关键业务节点的作业技巧,让员工利用碎片时间,汲取更多的操作知识。
建立创新平台
推动技术升级与职工参与
如何把凝聚在劳模个体的先进性、创造性辐射到广泛的群体,产生齿轮带动作用?林德叉车以“全国工会系统劳动模范”谢家华为核心的生产业务团队,与研发、工艺、设施设备部门联合成立“创新工作室”,并把工作室建在企业生产一线,及时解决生产中的痛点难点。
林德叉车在制造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车辆进行磨合测试。“以往这项工作是在户外进行,工人们不仅要风吹日晒,而且操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林德中国运营高级总监谢家华介绍说,叉车的排放烟尘大而臭,若是在室内进行磨合测试,叉车产生的烟尘会从回收罩和车身之间的间隙溢出来,不利于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
通过创新团队的研究改进,增设了烟尘净化机消除烟尘及臭味,对烟尘回收罩进行点对点吸收改造,实现烟尘和异味先收集后净化,再排放。此外,创新团队还设计开发一款全新的磨合工装,利用电缸和压力传感器,搭配PLC自动控制来进行油门、刹车动作,减轻职工工作强度。
近年来,劳模创新工作室利用内联网平台收集各业务版块的技术难点、痛点,抽调一线骨干组建攻关小组,让职工在项目中碰撞探讨,不断尝试,每年提交参评五小创新项目十余项,其中电气试验工程师尹新林在制造业工联会首届“行业工匠”评比中,获评十佳。
制定激励机制
提升技能人才储备
为一线职工构建技能提升通道,林德工会与公司行政共同制定了涵盖各类工种的职工技能等级考核评比机制,设定技能等级津贴。
随着在各项活动的开展,一批批优秀林德一线员工在工会开展的“优秀班组长”评比、“金牌教练”评比、“金点子”大赛中涌现出来,他们有的成为部门业务骨干多面手,有的转型走上基层管理岗位担任组长、段长。
为扩大一线职工参与面,林德工会指导各部门广泛开展“全员观察活动”,开通“合理化建议”提交平台,每年收集员工意见一千多条,落实改善收益年均超千万。
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正是
林德叉车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产改”
提升产业工人素质和技能
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技术能手
厦门市总工会全媒体中心出品
编辑:林依静
制作:徐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