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玩家轶事 | 被“苏州造”拖垮的琉璃厂文玩铺

正阳书局 正阳书局The Gateway 2019-06-03

北京几大必去的文化地儿里,琉璃厂是要排在前十的,这地界儿至今已有780多年历史,坐落在北京城西南角宣武区的和平门外。


向前追溯历史,“琉璃厂”这个名称早在辽代初期就已出现,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年间在此地(海王村)开始建设琉璃窑厂,明清二代的宫殿建设的琉璃瓦就来源于此,康熙三十三年后琉璃厂已不再烧制琉璃,但“琉璃厂”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渐渐地成为了老北京国学文化的中心和符码。



早先的琉璃厂是从经营书肆开始的,先设书摊,后又书铺,之后又带动了笔墨纸砚、碑帖拓本、金石古玩的兴起,渐渐地一条文化的街市形成了。


话说到古玩这个词儿,咱们就拉出来单聊几句。这词儿是打清乾隆以来普遍使用的,以前叫“骨董”或“古董”,所谓“骨者所存过去之精华,如肉腐而骨存也;董者明晓也。骨董云者即明晓古人所遗之精华也。”古玩本身,意为古代之文玩,很多人觉得古玩就是文物,其实并不尽然,古玩的确都是文物,但是文物可不都是古玩,古玩指的是那些可供鉴赏、研究和收藏的部分文物。你家底儿再厚,也玩儿不了万里长城吧?



爱好玩儿古玩的,被京味儿小说作者刘一达老师叫做“玩儿家”,解放后有那么一阵子的人挺反感“玩儿古玩”者说法,说是“玩人丧德,玩物丧志”,非得改成“收藏家”,刘老师当年在《北京晚报》上刊登《京城四大“玩家”》的时候,还被质疑这名字“违背四项基本原则”。


其实所谓玩儿家么,就是把一个喜好玩儿到家,玩儿出花活儿,玩儿出境界,没玩儿到一定程度也扣不上那个“家”字。人一解决温饱,就得弄点喜好,老北京四大玩,花鸟鱼虫,随便一样儿要想玩儿好了可能都得玩儿半辈子,要是没过去北京爱玩儿的风气,今天我们上哪儿找琉璃厂去呢?



话扯远了,咱说回来。古玩行玩儿着玩儿着就容易玩儿出世家和传说来,清末民初的琉璃厂赶上是乱世,那正是热闹时候,各种高手、行家、大玩家层出不穷,于是也就积攒下了大量的奇闻异事,掌故轶闻,古玩世家的陈重远老先生多年整理,将这些散落的老故事重新聚集在了一起。今儿我们就拾人牙慧,就给大家讲几个关于青铜器和“苏州造”的故事。


从尊古到牟利

玩古玩者,金石为王,中国历史上金石学曾多次兴起,清代中、末期金石学的热门促进了琉璃厂古董商经营金石的兴旺。清末至解放前,古玩中又独以青铜器最值钱,那时候,收藏家都讲究三代铜器,也就是夏商周时代的铜器,宋元名窑瓷器市场价格也高。发大财的古董商人都是吃金石行的居多,随便一件周代铜鼎能换回来一大堆乾隆官窑瓷盘碗罐。(不过之后因为青铜器的商业价值变化,市场转了风向,可能一件料器鼻烟壶的价格还要更贵些。)


三代青铜器在历朝历代都算至宝。中国人又是以尊古为美德,于是颇盛行仿制前人遗物,就拿唐代来说,一直到李煜让赵光义给毒死,唐代官场仿铸三代铜器就长达230年(当然人家是要在仿铸器物上标记监官花押的)。


宋徽宗嗜古成癖,对古代名器各种可劲儿的仿制,清末时琉璃厂古玩铺里的三代青铜器,除了新出土的,不少都是宋徽宗宣和时代仿铸的。这种文物,大约就是马伯庸曾经在小说中说的那种“说是赝品也算古董,说是古董其实也是赝品”的微妙存在。


除了历代皇帝仿铸三代铜器,民间也多有仿造者,而且有些地区还仿出了名气,有记载的就有宋代的台州铸,元代的杭州铸、平江铸。清朝乾隆以来又有了苏州造、潍坊造、西安造和北京造。当然,到了这个时期,仿铸青铜器已经就不是尊古,而是牟利了。


散氏盘


这些“造”里面,苏州造是仿造三代铜器较早的,乾隆中叶曾出土“散氏盘”,当时拿到苏州用翻沙法复造了一个几乎和真品一模一样的。到了光绪末年,古董商们都以为散氏盘正品已经流落海外了,等到溥仪出宫时一查点才发现,正品居然还在养心殿里存着呢,流出去那个是假的。可见当时苏州造的铜器已经乱真到了什么程度。


让雅文斋打眼的苏州造

民国二十四年,琉璃厂雅文斋的二掌柜陈中孚去上海收古玩,从同行手里买了个商代熟坑鬲炉,因为收购䣌价格不算高,所以谁都没仔细看货。


陈中孚


后来,雅文阁有件青铜器,请了“北京造”的传人张济卿给修理并做假锈。张济卿做好送来的时候,陈中孚就把这个鬲炉拿出来给他看,张济卿看了之后直叹气,说:“您买这货打眼了!这是苏州造,民国初年周梅谷铸的东西。”其他人也把东西拿过来一看,最后发现果然是仿制品,好在收货成本不高,才二百块,再加上后来陈中孚又成功以三百的价格把这个鬲炉卖给了一个外国人,里外里还赚了一百块。


把经理气到金盆洗手

三十年代末的时候,海内外闻名、以出口青铜器为主的卢吴公司上海经理吴启周聪纽约回到上海,被邀请去看一批青铜器,吴启周觉得是批好货,就花五万美金买了下来。结果他的外甥叶叔重发现了这批货是苏州造的赝品,吴启周知道后气坏了,当即表示以后再也不经营古董,卢吴公司的业务也被他全部转交给叶叔重。


吴启周嘱咐叶叔重说:“这档子现眼事儿,不要外传,东西也不要卖,我死后把这堆假货同我一起入葬!”把话撂下后,吴启周就真的不再经营古玩,而是去上海开了一家同福绸缎庄,做绸缎生意去了。


周梅谷


这批苏州造又是谁弄的呢?它们和上头陈中孚的鬲炉一样,还是苏州造名匠周梅谷的作品,可见此人的仿铸工艺到了什么地步。


拖垮琉璃厂古玩铺

光绪二十九年,琉璃厂开张了一家叫式古斋的古玩铺。因为掌柜孙秋颿看金石的眼力好,而且卖过一套新出土的西周礼器,赚了大钱,所以出了名。


孙秋颿


清末民初的十来年,式古斋在琉璃厂经营青铜器算得上是首户,经理孙秋颿被选为北京古玩商会副会长、会长。孙秋颿是个“保守稳定派”,活着的时候不教徒弟鉴定的本领,只要求他老实看店。他死后,式古斋没有像样的鉴定人才,他徒弟杨福旺只出货不进货,坐吃山空,日子久了就绷不住了。


民国二十九年,同行人邀请杨福旺到上海做买卖,他带了几件积存的西周青铜器去,卖了两三千。正要打道回府的时候,有个同行拿出一件虎头彝给他看。因为师父不教鉴定,杨福旺就自己看了些参考书,见到虎头彝,他想起《周礼》里面曾记载又“六彝”,即鸟彝、鸡彝、黄彝、虎彝、虫彝、斝彝,于是就认定虎头彝就是《周礼》中提到的商代礼器虎彝。杨福旺花了两万块钱给这个虎头彝买回北京,结果行家一看,又是苏州造。


式古斋本就十年来只出不进,元气大伤,这一下子被坑了两万块,从此一蹶不振,最后一代琉璃厂金石王彻底倒闭。




《玩家》

者:刘一达

图:杨信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8月

正阳书讯


20世纪80年代,收藏走进了中国千家万户,在北京,人们不仅玩儿古玩字面、花鸟鱼虫,还玩起了牌匾、照片、钱币、票证等。藏品有真有假,玩儿家们为了获取真品,产生了尖锐复杂的斗争。这其中的精彩故事,被写成了剧本,去年就被北京人艺搬上了话剧舞台,有冯远征老师亲自参演。今年《玩家》话剧再次上台的同时,同名原作剧本也随之面世。十年一剑,敬请关注。

扫描二维码关注正阳书局

正陽書局北號地址:

西四南大街43號,

萬松老人塔院

電 話:

010-66116311


订阅号

服务号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随便逛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