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物 | 老北京招幌一览:上千种样式,看都看不过来

正阳书局 正阳书局The Gateway 2019-06-03

点击上方“正阳书局砖读空间”可以订阅

北京旧时街头的招幌


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社会,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业也日渐繁荣。做买卖就得有广告,这个道理古今同一。


古时候没有报纸、电视,店铺门上挂的招幌就成了店家招揽顾客、宣传自己时最重要的方式。


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两岸各行各业招幌飞舞,招揽生意的场面,便是当时商业文化的写照。


清代绘制的前门大街


到了明清时期,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商业就更加发达了。北京的商铺、字号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招幌文化。

  

今人多将“招”“幌”并称,但事实上它们是有区别的。


正阳书局的招牌


招,最初的字义是召唤。由此引申,后来不论以何种方式呼唤人物都称之为“招”,发展到后来就有了招牌,多用于展示店铺名称和字号。


幌,原指的是布幔,后被引申为酒旗的别称。宋朝时酒旗也叫做“望子”,有“踮脚远看”的意思。北方因为发音不同,才逐渐将“望子”念成了“幌子”。后来幌子逐渐扩展为各行各业标记的专称,主要以具体形象表现其出售物品。


北京旧时街头的招幌

  

据清末《燕市商标孴录》统计,北京的招牌样式有上千种。


初期时,招牌多以店主人的姓氏为主,后来竞争日益激烈,招牌上的字数也越来越多。如德爱堂药铺就有长达22个字的冲天招:“德爱堂沈家,祖传七代小儿七珍丹。只此一家,别无二处。”


北京老字号“都一处”招牌


许多店主人还请名人题写牌匾,如六必居酱园店的牌匾相传是明代奸相严嵩所题,“都一处”则是乾隆皇帝给题的。


渐渐地,人们不满足于在招牌上仅写上经营项目和店铺名号,为求别致、吉利,他们费尽心思地在匾联上做文章,写上如“三义”、“四美”、“招财,进宝”、“堆金,积玉”等,这些都是当时流行的吉利话。


北京旧时的酒店招牌


招牌中也不乏工整佳对,如清人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提到的“诚意高香,细心坚烛”、“学经蒙并授,店槽道俱全”。


后来有人将北京的店铺招牌戏集成联:“甘露斋祖传狗皮膏,香雪堂神效乌须药”、“四世马公道膏药,三代王麻子金针”。


与招牌不同,“幌子”是标明店铺经营商品的类别,顾客一见幌子就知道经营何种商品。而且同类别的商家还各有区别,比如同是饭馆,挂双幌的是大饭庄,表示手艺高超,能包办酒席;挂单幌的是小饭铺,表示只经营简单饭食,类似今天的快餐店。


此为正阳书局招幌,上半部分为一副清中期木雕招幌,造型受西洋“洛可可”风格影响,取“蝠从天降”之意,中部刻石磬, 共喻“福庆有余”,为乾隆时期审美特点。其雕工更与同时期“紫檀工”如出一辙。外髤紫漆,纤尘不染且光彩照人。


有些店铺幌子的挂出与摘下,还传达着营业与闭店的信息。若灯幌挂出,则标志着夜间营业。


老北京人熟悉这些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幌子,曾有顺口溜:“鲜鱼口内砌砖楼,毡帽驰名是黑猴”,说的正是“田老泉帽铺”的幌子,一只两尺高的木雕金脸小黑猴深入人心的趣闻。  


田老泉的黑猴


部分老北京彩色招幌


东聚兴饽饽铺


兴发号切面铺


马聚源毡帽庄


王麻子刀剪铺


点心幌子


烧酒幌子


糕干铺幌子


面铺幌子


米醋作坊幌子


肉铺幌子


酒饭铺幌子


料器店幌子


绒线铺幌子


翠花作坊幌子


药铺幌子


内联升鞋铺幌子


袜子铺幌子


当铺幌子


金店幌子


牛角作坊幌子


参考资料

《老北京店铺的招幌


更多精彩文章(可点击查看):


《北平风物》

者:陈泓年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2月

掌柜推荐


《北平风物》是一部回忆老北京风物的专题之作,可供今人了解民国时期老北京的生活细节,是研究北京历史、地理、业态、民俗、方言、饮食等方面的重要文献,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


本书共分五章,分别记录了老北京的风情、业态、市肆、庙会、货声、习俗、游乐、饮食等诸多方面……记录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北京的市井生活,因多为社会中下层,故而内容平实,没有丝毫的考据、雕琢之感。

扫描二维码关注正阳书局

正陽書局北號地址:

西四南大街43號,

萬松老人塔院内

電 話:

010-66116311


正陽書局南號地址:

前門外廊房二條76號

(南號暫停營業)

订阅号

服务号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北平风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