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漫谈 | 生而为北京人是什么感觉?看看90后们给出的答案

正阳书局 正阳书局The Gateway 2019-06-04

点击上方“正阳书局砖读空间”可以订阅


对于年轻一代的北京人来说,生而为北京人,是什么感觉?


有一回我去天津玩儿,晚上在滨江道吃完饭后,我和朋友在路上一边闲聊一边往回走,聊着聊着,我突然觉得有哪里不对,看了看四周,原来是身边的高楼大厦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了,我们进入了老街区。


第二天还是晚上,我有意从老街区反过来往商业区的方向走,刻意去感受了一下这种两侧老民居、小巷子逐步过渡成热闹的现代商业街的过程。


我当时站在交界处,身边是老楼,眼前是高楼,我知道这里是天津,但却陷入了对北京的情绪。



因为是个侧重文化的书局公众号,我们的文章经常分享老北京的风俗文化,聊到当代北京的说实话并不是特别多。


北京和老北京,似乎中间有一条看不见的河,在老北京那边,能讲的东西太多了,民俗、文化、老照片、老地图,随便一个都能津津乐道半天。但是跨到另一边后,却时常会困于选题,不知道聊点什么好。


在新媒体平台上,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一种评论:“这些都没听说过哎”,大多是年轻人,当然,他们紧接着会说:“真希望这些东西不要丢。”


北京的年轻人有时候会尝试着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对北京的喜爱,他们的方式是新颖的,充满创意的,很有网络时代的文化特征。不过,我们也会听到一些老北京们带着疑惑说:“这好看吗?”



如此界限分明,仿佛不能两全。


但总有人会愿意去做衔接河岸两侧的桥梁,比如我们。


有些东西可能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有些东西却不会。


我们决定就从开篇的问题开始。对于今天逐渐成为中坚力量的90后一代,我们想知道在他们眼里,生而为北京人,是什么感觉。


(以下内容集于微信、知乎、微博、豆瓣等网络平台,均为网络化名)


竹间


小时候住宣武区永安路,我不管那叫西城,跟我们眼里那就是宣武。那时候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就以为我家怎么过日子,全世界就都差不多怎么过日子。后来长大了,北京楼多路多人多了,才半被迫地知道,原来有些东西只有北京才有。



大学毕业以后有时候会感到很紧张,就是那种不太敢和别人说自个儿是北京人的感觉知道么,生怕一不留神我就成了“秀优越”。有时候是自己多心了,可就是摆脱不了这种情绪。


对北京那是当成咱老家的那种骨子里的热爱,可是很少去和别人聊这个,因为吧就觉得好像很难把你对老家的自豪感和对所谓“首都”的得意感拆分利索,所以索性不提了。


其实北京现在挺好的,你要是让我回到过去不那么发达的条件下生活,我也不会真的回去的,所以凡事都是点到为止。当然,我现在有时候会回永安路以及我上学的琉璃厂那片儿溜达溜达,永安路很多年了都没什么变化,不过我小时候老去的那家新华书店已经被旁边小店儿啃得差不多了。我在那条街上会感觉到短暂的时光回转,会想起小时候常见的跳秧歌的大爷大妈,现在在南三环住,看不见这些了。


甘道夫


在家属大院儿里长大的,小时候没觉出什么来,长大了才知道北京有这么多特殊性。



我在香港连上学带工作,呆了得有5年吧,本来是想拿到香港身份的。香港很发达,我在那儿也没遇到过什么生活上的困难,但是我最后还是回来了,怎么说呢,我在那儿呆的越久,我越想回北京,最后简直就是不回来不行了,要崩溃了。真是觉得打心眼里还是喜欢北京,毕竟是自己长大的地方。


很多人问过我后悔不后悔,当初再坚持两年就能成香港人了。我心说这有什么后悔的,我自己选择的,咱是北京人啊,当然不后悔啊。


真的是个小渣渣


我去西安、南京、杭州这些城市旅游,打的的时候都爱跟司机没事聊两句,人一听是北京的,都觉得挺新鲜,最常见的问题是觉得我们城市怎么样啊,在北京是不是能见到领导人啊,北京物价贵不贵啊之类的。


上大学之前,我一直觉得全国怎么着也得四五亿人来过北京吧,但是去这些地方旅游后一打听才知道,到过北京的人毕竟还是冰山一角,就说这些司机,虽然有些人很向往北京的生活,但是他们活着真挺幸福的。
        

每当给他们讲北京的时候,我才能想起来原来咱的南锣,咱的798,咱的CBD,咱的工体,甚至咱的京骂,咱的一切到了外边原来都是内化在血液里的,甩都甩不掉。


那一刻相依


摇号摇的想哭,这算吧?



还有好多时候在北京和刚刚接触的不是北京的人一聊天,人一问你家哪儿的?答就是北京的。然后感觉就有点不对了,好像被贴上标签了似的,不知道是自己贴的还是别人给贴的……


溜达


我一直没离开过北京。

我有朋友初中出国,她宣武的,正好赶上合并大东城大西城。她是那种很恋家的人,其实出国非常不适应,我上高中开学典礼会全程跟她视频她倒13个小时的时差一直把校长讲话全程听完。然后宣武区没有了,她哭着跟我说没家了。之后再也没要求过我帮她寄月饼元宵牛舌饼。

我以为她是个案,今年有个男生跟我聊这个事情,他说北京变得太快了,快的跟地震一样,不能离开,离开了马上就没有家了,记忆中的大部分都可能没了。



我很幸运,我的母校还在,我的区还在,我以前常去的公园还在。我的同学的小学没了,改称清华附小了。


我现在大学了,同学聚会从来不说约在以前学校附近的小吃店啊或者以前一起经常去的店,我都建议去新开的,我不忍心告诉那些兴致勃勃回到北京的同学那些地儿都没了。


猎龙少女


大学毕业后接触的非北京朋友比较多,所以熟练使用两套语言系统。比如说和非北京朋友打招呼就是正常打招呼,回家见亲戚会自动切换成用下巴磕打招呼,完全是本能。


很介意“崇文”“宣武”没了这件事,很介意小时候住的地方如今面目全非,虽然好像是变得更好、更高大上了。那天去医院看病,路边有个老大爷在卖扇子,听到大爷用北京话在吆喝,于是买了一把(希望不会被喷)。



并不排外,但真心喜欢过年那几天的北京,因为那时候最像小时候的北京。算是一点私心吧。


认为2008是最好最梦幻的一年(虽然有地震),唯一能和2008年抗衡的是申奥成功那一年,那年我还住在院子里,听到申奥成功的消息一激动就窜上了房顶,嗯当然有梯子啊,然后坐在房顶上看远处的烟花,电视里都在播申奥成功的消息,大人们在欢呼喝酒庆祝。

那天我在房顶上呆了很久很久。


匿名


衣食确实无忧,但也算不上多么称心如意。童年在九十年代,物资还是比较匮乏的,家里为以后计,过得也节省。家教严格,想要的想买的也一样不敢跟家里说。小升初不再有考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奥数学英语,天天转着圈去各个初中应试,出生在哪里都是一样。


中学之前,我这个家庭水平的北京孩子,和其他城市的也差不了太多。上了初中之后,城市差距开始拉的非常快,我是从这时候开始喜欢北京的。



说句不中听的话,九几年路都没修明白,多数都是混行道;稍微远离市中心路边下水沟都是敞着的,下了雨水就连成一片,不熟悉路的经常骑着骑着车就掉沟里了;即使修了下水道的也是下雨就堵,满城的臭水躲都没地方躲;老城区四合院是没有独立卫生间的,寒冬腊月要么忍着放尿盆在卧室里,要么摸黑去公共厕所;供暖不全,年年被炉子熏死的就不知道多少;一到冬天没有一百斤大白菜那一家人日子都没法子过;只要住进楼房都惹人羡慕,但楼房也不尽如人意,三米五的房顶冬暖夏凉是真的,但是很多一个单元房住两家人,后来房产证下来掰扯不清的大有人在;洗澡都是公共浴室,卫生间建的小根本没打算让你放热水器;公交车慢,地铁也慢,夏天都没空调天天有中暑的,现在的二号线以前叫环线,那个环给修通了就花了有十年,我住在二环边上,去趟天安门来回要一整天……要说怀念那时候的北京,不要这个发达的现代化国际都市,那可真是够拎不清的。



生而为北京人什么感受?很庆幸。就我这代人而言,少时的苦和其他地方孩子一样没少吃,但是自己的长大也伴随着城市的崛起。北京走到了这个国家的前列,我也就跟着她走到了国家内部竞争的前列。也庆幸我自己小时候还算懂事,没有浪费了祖辈和这个城市给予的先机,拿到了不错的学业结果,就着浪潮走,没有浪费它。


61白


我想说虽然作为北京人,我和我的同学也因这个身份吃过不少亏,但在此我必须说,我对我家乡的现状不满,我对我家乡的安全担忧,但我永远以我是北京人为荣,也以这座伟大的城市为荣。



大概就是这种感受吧,无端被黑,无端被羡慕。其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百姓,经历着人生中无数的不幸和万幸。只不过是,我家北京。


一只鹅


作为一个京片子大妞,对北京近年的变迁有很多感慨。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北京的胡同成了稀罕房子,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融洽的邻里关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无交流的冷漠。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蓝天白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雾霾尾气。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或许是我对他有太多期待,可能是因为成长的回忆太根深蒂固。我很高兴看到这里经济发达,但是同时也遗憾于历史以及一些旧回忆的消失。


漆漆


北京人就喜欢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儿努力生长着。雾霾再严重,那是家;家里生活再艰苦,那是根儿。有根儿在,这人就有精神气儿,就有奔头。有奔头,这日子就还能过,这生活就不艰难。


我不太明白新北京和老北京的区别,北京这地界儿,就像一个雪球一样,每一个时代都会筛掉一些人,吸纳进一些人。



北京之所以成为首都,是因为极为深刻和复杂的历史原因。但是这些复杂的历史成因,不应该成为今天北京人唉声叹气的原因。因为在旧社会里,北京虽没有雾霾,但是却有战乱;虽没有堵车,但是却有偷盗;虽没有高价的楼房,却拥有森严的等级。所以过去的任何时代,北京人都不好过。但即便是这样,这四九城里的老百姓们,依然在卖力的生长,依然一代又一代延续着局气和仗义的品质。


别说北京人无路可退,北京城的老百姓们,根本就不用退。几百年的沉浮都这么看过来了,多大点儿事儿啊。


折腾着呢


我有时候对于“老北京”这个概念很纳闷儿,什么叫老北京?过去的北京?还是解放前的北京?还是民国的北平?



作为北京土著,也作为九零后,我也经常看“老北京”的东西,想去触摸一下我没见过的,但是存在于我们父辈生命中的北京。


但有的时候我摸到的是一种疏离感,你明白么,就是仿佛“老北京”在说“这事儿跟您没关系,您边儿上看看得了,玩儿勺子把儿去吧”的感觉。


我没经历过,所以它好像不太接纳我,不带我玩儿,我也挺没辙的,真的,我特想继承它,我也着急呀,我怕我这一代再过去,彻底断代了……



所以什么感觉啊……就是,有点矛盾?一边很骄傲,一边很疑惑,说不太清楚。过我想,不管怎么着,只要一代代人继续生活下去,北京的精神还是会我们无形地继承下来的。




更多精彩文章(可点击查看):

扫描二维码关注正阳书局

正陽書局北號地址:

西四南大街43號,

萬松老人塔院内

電 話:

010-66116311


正陽書局南號地址:

前門外廊房二條76號

(南號暫停營業)

订阅号

服务号

点击“阅读原文”到微店随便逛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