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志 | 从王八楼到炮局,揭秘老北京最有名的三座监狱!

正阳书局 正阳书局The Gateway 2019-06-04

点击上方“正阳书局砖读空间”可以订阅


当年各国列强都喜欢以清朝“刑罚、审判、监狱之不良”为由,拒绝遵守中国的法律和接受司法管辖。清朝统治者为了获得平等的国际地位,只好把监狱改良当做尽快收回领事裁判权的必要前提。


光绪三十年,五大臣戴鸿慈等出洋考察宪政,回国后奏设京师模范监狱,并通令各省一律筹备新式监狱,这便是全国各省筹备新式监狱的开始。


北京早年间建立的一些监狱,现在大多已经改名换姓,而且随着中国法律的日益健全,“监狱”这个词儿的热度在人们的生活中也相对淡化了。



但是在那些社会动荡的年代,监狱却是一个活跃在历史中的存在,留下了很多传说、轶闻,甚至影响了一代人的语言习惯。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以前的三个知名监狱是怎么“红”的。


枪毙川岛芳子的“王八楼”


南二环开阳桥的西北角,一片砖红色的小区顶着三个大字——清芷园。作为一处高档社区,清芷园刚建成时还是有名气的。然而比清芷园更有名的,是曾经坐落在这里的“王八楼”——京师模范监狱。

  

京师模范监狱是北京的第一所新式监狱。清末法部在奏请建设时称:“京城设立新监狱尤模范中之模范,其规模不可不宽博,其教养不可不完全”。监狱的地址选在了南城的一片沼泽地,名为南下洼。



选择这个地方可能多少和以前菜市口是刑场有关系,当时的人们出了宣武门便认为是到了不祥之地,在这里不远处建个深牢大狱倒也顺理成章。

  

那时候监控设备还没发展起来,所以防范越狱全得靠建筑自身。京师模范监狱由日本监狱学家小河滋次郎博士设计,监楼中央为圆形瞭望楼,5条监区呈扇形向外扩散,从天空俯瞰,颇像一只探首伸足的乌龟,因此也被俗称为“王八楼”。

  

“王八楼”还没彻底修完,清王朝就咽气了,于是监狱草草完竣。狱中的道路、排水系统,甚至连监狱官吏使用的厕所都无力建成。加上这里原本地势低洼,易存水,而且为防罪犯脱逃,监狱四围还开凿大沟,沟水没有地方排泄,时间久了就给周边环境增加了很多“味道”。



1912年,民国北洋政府正式启用京师模范监狱,更名为“北京监狱”,开始接收服刑犯人。首任典狱长叫王元增,他曾留日学习监狱学,还自费与法部去西洋考察。他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主持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堪称是中国新式监狱制度的奠基人。


当时监狱的管理人员都要“相貌端正,有文化,有家私,不靠做监狱管理人员养家糊口”,以此来杜绝几千年来官吏“管犯人,吃犯人”的现象。


王元增还搞了系统化的感化教育与劳役相结合的制度,开办课程和手工业工场。顺便他还解决了前面提到的积水问题,构筑地下排水系统,把淤塞的沟渠打通,筑小闸,阻止河水倒灌。直到20世纪末监狱拆迁时,打开地下排水系统,阴沟内还是干净通畅的,未见任何淤塞。



“王八楼”虽然是北京第一个监狱,而且名声也不小,但是其实这里没关过什么“名角儿”,唯一值得记载一笔的犯人也就是川岛芳子了。

  

川岛芳子在抗战胜利两个月后,被关进北京监狱。1948年3月25日清晨5点30分,河北高等法院检察官何承斌率同书记官、检验员,在30名法警的陪同下,乘车前往监狱,将川岛芳子带出监舍,押赴刑场。


行刑地点位于监狱内西空地。到达刑场时,监狱外已经挤满了闻讯而至的记者和民众,本来大家都听说可以亲眼目睹枪毙,但是当天所有人都突然被拒之门外。



当年川岛芳子42岁,被一枪毙命。尸体被移至门外空地停放,任由民众参观。但人们看到的只是一具血肉模糊,面目不清的女尸。于是传言四起,说这个死的是替身,川岛芳子没有死,而是隐藏在长春一个村庄,又多活了30年。


川岛芳子当时到底死没死?这件事就成了一个民间津津乐道的谜案。


这个活了80多年的老“王八楼”既没什么突出作用,还在二环上“碍眼”,所以后来被拆迁了。1993年9月10日至16日,北京市监狱的1391名罪犯被分别押遣到其他监狱服刑。“王八楼”退出历史舞台。



不过今天这一片儿的地名仍然能够折射出它曾经的历史印记。


当年,由于监狱位置低洼,积水阻塞交通,监狱只得开始自己修路。监狱嘛,是为了让犯人改过自新,所以那条路,就叫“自新路”,今天大家在自新路一带仍可见一些大槐树,这就是当年参与建路的罪犯所种。


拿来吹牛的京师第二监狱


“王八楼”没关过什么名人,那谁关的多呢?


北洋政府时期,其实还有一座像京师模范监狱一样的中央直属监狱,叫宛平监狱。


这个监狱原本是1903年清末筹建的顺天府习艺所,位于德胜门外功德林庙宇旧址。1914年改称京师第二监狱,1915年进行改建,1919年完成。



1927年,李大钊等著名人士被捕后就是被关押在这里的。(民间总有人传言说李大钊被关在了“王八楼”里,让京师模范监狱背了多年“黑锅”。)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的监狱布局重新进行调整,在利用和改造中华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旧监狱的基础上,陆续建立了五大劳改农场和十余所监狱。其中,这个关押过李大钊的北平第二监狱被解放军华北军区军法处接管,将其改名为功德林监狱。

  

作为战犯管理所,这里关押过杜聿明、邱行湘、宋希濂等国民党高级将领200余人。由邱行湘的外甥、著名作家黄济人撰写的长篇纪实小说《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以邱行湘的被俘和改造为线索,详细记述了这批国民党将领在功德林监狱的改造过程。该书1982年出版后,曾经轰动海内外。



1960年3月,功德林监狱迁往昌平新址,更名为秦城监狱。秦城监狱一开始就由公安部直属一处(预审)管辖,1962年后改由公安部预审局管辖。这里先后关押过国民党首要战犯、各类大案要案的案犯、美蒋特务、国际间谍、危害国家安全犯等等,还有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迫害的许多中央领导同志。


2004-2014年这10年里,被查处的副省(部)级以上高官超过100人。其中,除8人被执行死刑外,被判死缓的占11%,无期徒刑者占8%,有期徒刑10年以上者占21%,有期徒刑10年及10年以下者占15%。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被关押在秦城监狱,或在此服过刑。



后来有了燕城监狱,秦城监狱的特殊地位就开始逐渐下降,但这个监狱在老百姓眼中仍然是很神秘的。有那么一阵,一些犯过法蹲过监的艺人还很喜欢自称自己是在秦城监狱服的刑,以示自己“地位不一般”,结果被人打脸说:“您以为秦城监狱是什么人都能进的啊?”


“老炮儿”的来历:炮局监狱


电影《老炮儿》里,表示无所事事的小流氓之意的“老炮儿”为什么不是北京土话里的“老泡儿”?这个问题一直是个争议。


有一种比较合理的说法,是说“老炮儿”指的是炮局监狱。



炮局监狱是曾经的北京陆军监狱的俗称,因为它位于今天东城区的炮局胡同里。


炮局胡同在清代属镶黄旗所辖,胡同内曾设炮厂。后来清廷开始从国外进口洋炮,自家铸炮厂就废弃了。但因为此地是“官地”,百姓也不能占用,于是就在炮厂旧址上建了监狱。


炮局监狱是当年北京城的监狱中最缺德的一家。清末、北洋政府、日伪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都一直是监狱。北京有句俗话:“你小子再不老实,就送炮局”,指的就是炮局监狱。

  

1934年11月24日,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在这里英勇就义。中共党员安子文、薄一波等人被捕后也曾关押于此。



日军占领北平期间,这里成为日军的军法部监狱,专门关押各地抗日人士,最多时达3000余人,被称为北京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1946年,国民党特务组织在此建立“国防部爱国青年训导第四总队”,简称“青训总队”,成为关押被俘军人及爱国青年的集中营,1949年2月被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查封。


解放后,炮局监狱成为市公安局的拘留所,一些未判决的重犯在此拘押。文革后,此处是市公安交通治安分局的所在地。



在《隐语·黑话集释》中,老干警刘延武明确提出,“老炮”在北京那些经常偷鸡摸狗的“道上人”嘴里,就是特指的炮局拘留所。


过去一些人因涉案而被北京市公安局十三处在“炮局”羁押或拘留处罚过,人们就会说“进了炮局”,或“进了局子”。当时的公安十三处集刑侦、经侦、治安、禁毒、技侦、预审、监管等公安业务为一体,发生在北京市的较大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有影响的案件都由市一级的公安十三处管辖,所以进过“炮局”的人,哪怕只是偷了个钱包,也会被人们误认为是犯了大案的人。于是有一些人便以蹲过“炮局”为荣,自以为又“拔份儿”了。


由此可见,有的人用“老炮儿”指代流氓混混,其实就是把炮局拘留所与形容一般街头混混儿的"老泡儿"合并,进行了土语的二次创造。



参考资料

《揭秘京城各大监狱》

清末的监狱改良与北京监狱

《Peking.a social survey conducted》

《隐语·黑话集释》


更多精彩文章(可点击查看):


《北京的胡同(签名版)》

者:翁立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17年10月

扫描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扫描二维码关注正阳书局

正陽書局北號地址:

西四南大街43號,

萬松老人塔院内

電 話:

010-66116311


正陽書局南號地址:

前門外廊房二條76號

(南號暫停營業)

订阅号

服务号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北京的胡同(签名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