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轶闻 | 光彩胡同的来历:一条被“天启大爆炸”炸出来的胡同

正阳书局 正阳书局The Gateway 2019-06-04

点击上方“正阳书局砖读空间”可以订阅


在宣武门西大街北侧,有一条现在是东西走向的胡同,名字呢,挺好听、挺阳光,叫光彩胡同。


咱们之前给大家讲过这个北京胡同的起名规则,看过那篇推送的读者肯定知道,像“光彩”这种名字,其实并不符合老北京接地气的地名特征,所以这多半又是一条被“雅化”了的胡同。


和屎壳郎胡同改叫时刻亮胡同一样,光彩胡同的真身不仅接地气,还有点慎得慌,它的原名叫作:棺材胡同。



顾名思义,棺材胡同里肯定有棺材了。可能您就问了,这再怎么说,一个棺材,或是一个棺材铺,也不至于上升到一个胡同的地标特征的地步啊,听着多吓人?


要真是一个棺材停过这条胡同,那肯定轮不上这俩字当胡同名,但要是……这里有过上千个棺材呢?


震动紫禁城的“天启大爆炸”


棺材胡同的来历,得从明朝一场京城大爆炸说起。


永乐十八年(1420年),皇帝朱棣建都北京,在京城的西南隅,离今天的金融街不算远的地方,曾设有一座铁工厂,用来铸造铁锅,称作王恭厂。后来改为制造火药的工厂,也称火药局,隶属于工部。


(红点处就是王恭厂)


工厂建制里,设监厂太监 1 人,工匠30余人,还有一些临时招聘的帮工,日产火药约 1000公斤,常贮火药量约1000吨,专供京营禁兵之用。工厂规模不小,占地面积约 1 平方公里。工厂里的工匠、帮工也住在工厂里。


因为这些火药是给禁兵所用,所以明代把它安排在京城内,又怕它万一爆炸影响皇宫的安全,才把它安排在旮旯的地方,距皇宫大约有三公里。这大概是当时皇家认定的安全距离吧(后来事实证明他们低估了爆炸的波及范围)。


天启六年五月初六(1626年5月30日),天气干燥,温度升高,制造火药的工匠偶然不慎,导致火药受到摩擦撞击,引起强烈爆炸,顿时,天地震响,烟云遮日,火光冲天,塌屋数万,死伤千人。


最早记载这场灾难的文献是北京《邸报》。——这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存在。明代设有专门出《邸报》的通政司,专门管理《邸报》的出版发行。



爆炸事发的第二天,官办的《邸报》就发表了这则消息:“是变也,地裂十三丈,火药腾空,不焚寸木,而倾覆屋宇以万计,压死男女以千计"。


明朝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中对这场灾难做了如下记述:“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辰时,忽大震一声,裂逾急霆,将大树二十余株,尽拔出,根或向上而杪或向下,又有坑数丈,烟云直上,亦如灵芝,流向东北。自西安门一带,皆霏铁渣,如麸如米者,移时方止。自宣武门街以西,刑部街以南,将近厂房屋,猝然倾倒,土木在上,而瓦在下。杀死有姓名者几千人。凡坍平房屋,炉中之火皆灭。惟卖酒张四家两三间之木萡焚然。其余了无焚毁。凡死者肢体多不全,不论男女,皆尽裸体,未死者亦多震褫其衣帽焉。"


王恭厂距皇宫就那么几站地的距离,这场爆炸自然也波及到皇宫。据《明季北略》记载,当时,天启皇帝正在乾清宫用膳,爆炸震动将御案掀翻,吓得皇上慌忙扔下碗筷,急奔交泰殿,速度快得内侍们大多都没来得及跟上,只有一个内侍反应快,上前扶他。



皇上经过建极殿(保和殿)时,宫殿顶上的瓦片坠落,直接把扶着天启的近侍脑袋砸裂,当场毙命。当时,紫禁城的金銮殿正在进行大修,站在脚手架上施工的工匠们纷纷坠落,死伤众多。


得知是王恭厂火药局爆炸后,天启皇帝惊恐之际,下令官兵,急去现场救火。据说当时王恭厂附近僵尸层迭,惨不忍睹。


皇帝出于对死者的怜悯,曾颁旨,把所有无人认领之焦尸收集起来,运抵出事现场,并每具尸首赏给一口棺材入敛,暂存王恭厂。


在这场爆炸之后一年,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皇帝继位登基,又过了 17 年,崇祯登上煤山,在老歪脖子树上吊死了。这王恭厂累积如林的棺材长期无人过问,便被民众俗称为了“棺材胡同”。


(后王恭厂中间的这条南北向小巷子

就是棺材胡同曾经的位置)


火药局随后迁至西直门一带,改名安民厂,王恭厂本身的遗址也变成了地名,清乾隆年间出版的《日下旧闻考》称:"王恭厂废,今仅有前后王恭厂之名。”


到 1957 年出版的《北京地图》,原棺材胡同的位置才改名为光彩胡同。1981 年出版的《北京地图》上,前、后王恭厂之地名也消失了,取代后王恭厂地名的是永宁胡同,前王恭厂并入了光彩胡同。


谣言的力量:从意外变成未解之谜


王恭厂爆炸案当时动静是有点大,《明实录·熹宗实录天启六年五月戊申》中记载:“密云县本月六日巳时,从西南方来有声如雷,至初九日丑时复巨声,西来门窗皆响几座倾摇。——可见这京城里的爆炸案,连密云人都察觉了。(不过这只能说明过去的北京城建筑矮且质量有限,声音在晚上传得远,并不能证明爆炸真的惊天动地到了波及全北京的地步。)


爆炸中死伤的老百姓恐怕也不只是因为受到爆炸冲击,还有因为人群和象群踩踏的,王恭厂附近就挨着象房,当时御史王业浩的奏疏中说:“臣等于辰刻入署办事,忽闻震响一声,如天折地裂,须臾,尘土火木四面飞集,房屋梁椽瓦窗壁如落叶纷飘。……又觅马出衙门,首见妇女稚儿泣于街,则知屋碎坏不胜计也。震压冲击,蹂踏死者,不可胜计也。比策马行不数步,又见万众狂奔,家家闭户,则因象房倾倒,群象惊,狂逸出,不可控制也。”



除此以外,还有因为房屋倒塌而被压死的:“塌房一万九百三十余间,压死男妇五百三十七名口。”


这场爆炸是怎么发生的呢?总的来说,应该多半是因为……厂内的工人不安全作业。


其实这种爆炸案发生过不止一回,万历二十一年、万历三十三年、崇祯二年、三年、七年、十一年四月、六月、八月,各火药厂都炸过,王恭厂后来不是迁到西直门改名安民厂了吗,那里照样炸过,把西直门城墙都炸崩了。


从明朝以往的爆炸经验来看,这种爆炸多半是因为火药受潮,工人又用不当方法进行处理,随便一个缺心眼,就能把这一库房的火药都点着。


但是,因为王恭厂爆炸离皇宫很近,恰好又发生在明朝末期后金虎视眈眈之际,于官场,没有人愿意自己出来认领管理责任,于民间,百姓也有很多口头乱猜,于是乎一个阴谋论就出来了:这肯定是后金搞的恐怖袭击啊!(当然还有个别大臣声称这是天启皇帝不干好事的天谴。)


把锅推给关外,这勉强还算是一种合理的猜测,民间就说的邪乎多了。



明代《天变邸抄》(民间传抄的《邸报》,不是官方刊物,更近似于花边新闻小报)里称:“东自顺城门大街,北至刑部街,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尽为齑粉,屋以数万计,人以万计。”


对于爆炸的具体描述,也从《酌中志》中形容的形如灵芝,变成了“忽见有物如红球从殿中滚出,腾空而上。"


这种路边小报的描述,至今仍有市场,您到网上搜一搜,就会发现有好事者称“王恭厂大爆炸,与印度‘死丘’事件、俄罗斯通古斯大爆炸并称为世界三大自然灾难之谜”。后人传言的爆炸原因包括且不限于:球形闪电、时空隧道、核试验、离子爆炸等等……其实都是瞎扯。



不过这场爆炸还是影响了一下中国历史的,因为离皇宫太近,天启皇帝唯一在世的儿子朱慈炅受惊,不久夭折。没了继承人的天启皇帝最后只好传位给了崇祯。


我们也不知道天启亲儿子继位和崇祯继位在明末能有多大的区别,不过这姑且也算是给今天的光彩胡同留下了一段掌故吧。



参考资料

《胡同春秋》

《血色辽东(番外)》

《酌中志》

《明实录》





掌柜推荐



《北京的胡同(签名版)》

翁立 著


古老的北京城,正在被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所取代。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广义的胡同锐减了一半之多,狭义的胡同还剩下不到五百条。当然,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胡同和四合院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但我们不能割断自己的历史,而应在传承中,经过扬弃来进步发展。


《北京的胡同》这本书,就是基于这样的契机而问世的。当然,书的存在,并不是为了给胡同唱挽歌,只是想为历史多做些留存,为研究、探讨胡同多提供些参考资料。而探讨的目的,正是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充分认识胡同这种建筑形式的人文、美学、历史价值,以便在当前城市改造中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继承祖国辉煌的古代建筑经验。


《北京的胡同》一书的初稿形成于1986 年,前五版发行量已超过10万册。希望本次《北京的胡同》的再次出版,能够给更多的老北京多留下点念想,让更多的年轻人将这份记忆传下去,并在新时代的传承中进行创新,让北京胡同文化重现光芒。


扫描二维码,购买《北京的胡同》



更多精彩文章(可点击查看):

扫描二维码关注正阳书局

正陽書局北號地址:

西四南大街43號,

萬松老人塔院内

電 話:

010-66116311


正陽書局南號地址:

前門外廊房二條76號

(南號暫停營業)

订阅号

服务号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北京的胡同(签名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