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物 | 这么冷的天儿,不溜冰都对不起什刹海和陶然亭

正阳书局 正阳书局The Gateway 2019-06-04

点击上方“正阳书局砖读空间”可以订阅


最近北京真冷啊!早晨气温零下8°,而且还在持续走低,电子设备纷纷开始闹冬病(据说土豪们的iPhone X都快打不开了),据说局部地区都快要下雪啦……


这日子,好多人不愿意出门,忒冷,戴着手套摸不了触屏手机,摘了手套手指头和手机一起僵了,这真是要了现在低头族们的命。


像我这种不太喜欢冬天运动的,除了在暖气房里看书,基本上就剩下一个盼头了:溜冰!


皇家的冰嬉盛典


溜冰、滑冰在过去也统称为冰嬉。冰嬉是古代冰上运动的总称,自宋代就有记载,也是一种满族在关外时就有的大众性体育活动,清初被称为“国俗”,《大清会典》中曾云“冰嬉为国制所重”。


北京过去的溜冰,可以分为宫中的溜,平民的溜;又可以分个人的溜,众人的溜。


八旗的冰嬉表演

花样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先说宫里头的群体溜冰。


清代皇帝们对于冰嬉十分重视,每年要在御苑、北海、西苑三海一类的皇家湖面上举行大典,亲临检阅。《帝京岁时纪胜》载:“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参加官方冰嬉的人员是从八旗和前锋统领、护军统领以及训练有素的士兵中挑选。选拔工作始于每年十月,每旗照定数各选善于走冰的200人,内务府预备冰鞋、行头、弓箭、球架,同时还会在冰上施放烟火,灿烂辉煌,据说十分壮观。


看表演时,帝后会坐在冰床之上,在三海上观军队在冰上竞技。冰床形似方床,下床足安两铁条,上支黄幄,可以避风,像乾隆皇帝还特意给他老妈设计了一个自带炭火的“暖冰床”。乾隆自己也非常喜欢坐冰床,为此还特意写过《坐冰床至悦心殿》,全篇都在表达“坐冰车!我快乐!”的意思……


乾隆的豪华加长版冰床


据《金鳌退食笔记》说,宫里会有冰球比赛:"禁中人于冰上作掷球之戏,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伍而立,以皮作球,掷于其中,俟其将堕,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每有此队之人将得,而彼队之人蹴之令远,喧笑驰逐,以便捷遒敢为能,所着之履,皆有铁齿,行冰上不滑也。高宗有御制冰嬉赋。” 


宫中冰嬉的习俗被应用到当今电视剧里,就有了宫斗电视剧《甄嬛传》里的那段情节:安嫔在冰嬉表演时来了一段冰上舞蹈,重新得回了皇帝宠爱(虽然这是杜撰。)


民间的溜冰与冰床


至于民间的溜冰,就没那么花哨了,也没有特制的冰鞋、冰场,只在鞋上绑一木板,板上安两根大铁条,便算齐活,可以到不算平坦的冰面上玩儿了。甚至穿着老头乐的毛窝,也可以在冰上来几下。


当年特别有名的“溜冰王”


老百姓以往的溜冰,不注重短跑和表演技术,虽然有时来个"苏秦背剑”、"金鸡独立”、"凤凰单展翅”之类的花招,但也没什么观众当回事儿。


百姓所最擅长的,就是在冰上长跑,有些人要表演他的长跑,便脚上绑上木板,由朝阳门出发,顺着通惠河,立刻溜到通州,买上几个糖火烧,来上一罐酱豆腐,马上回京,来往二十八里,特别能耐。


上面这些还算是有工夫玩儿的,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主要是指着冰床为生计,养家糊口,很少是为了自己过瘾。


冰上的“出租车”


《京师竹枝词》中称:“城下长河冻已坚,冰床仍着缆绳牵;浑如倒拽飞鸢去,稳便江南鸭嘴船。 ”北京冬天的冰上交通,主要利用的就是北京城周围四通八达的护城河,比如自东便门到西便门的路程,在冬天可以用冰床又快又稳又便宜地过去。


这种交通运输性质的冰床,能坐三四人,拉冰床的绳子是骆驼毛拧成的,在手拉的部位毛绒略长些,以防冻手。拉冰床的鞋也与众不同,是皮向内毛朝外的一种特制的棉鞋。毛朝外是为了抓住地好跑起来,否则使不上拉拖车的劲儿。当人拉行且跑到极快时,拉冰床的人还可以就势也坐在床上。


这冰面上的事情,没有人管理,但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只管自己的这一程而不去贪远儿。这样,一来人员熟悉,有点事情可互相关照;二则又给别人增加了“就业”机会。


30年代以后的滑冰


20年代,随着西方文化对古老中国的浸透,现代化的带冰刀的冰鞋才出现在北京的地面上。


30年代溜冰的姑娘


30年代以后,北京比较有名的冰场包括什刹海、中南海新华门内的东湖、北海的五龙亭前、漪澜堂前、双虹榭前、陶然亭等等……在公园内开冰场是棚铺的生意,一入冬他们就事先用杉槁和芦席在较好的冰面上围一个场子,拉入电线、吊上电灯,冰场就算完成了。


在这里滑冰的人大多是大、中学校的学生,来了就滑,不懂什么花样儿。自好莱坞的电影《凤舞银冰》在北京的平安电影院上映后,冰场上的模仿动作才多了起来。一些女学生们也学着宋雅海妮的动作,在冰场上翘起一条腿来打旋子,引来不少观看的人。


冰场附近大多还有茶点出售,会做生意的人还在岸边搭上棚子,卖热包子、汤面等。抗战胜利后,有一个南小街棚铺的掌柜,别出心裁地在王府井东长安街路边的空地上租了块地皮,围成场子,人工浇成冰场,还在里面装上了电唱机和彩色灯泡,开了音乐舞蹈冰场在北京的先河,当时还引来了不少外国人,做了好几个冬天的好生意。


在冰场玩儿的孩子们


长途滑冰比赛也是一个玩法,路途可由朝阳门自二闸而直至通州,参与者大多呼群结侣而行。输了的是要在小楼请赢家吃烧鲇鱼的,酒足饭饱后再结伴而回,无体力回返者则乘着冰床回来,和现在爬香山累了就坐缆车性质差不多。


冰场老字号:什刹海


北京的冰场“老字号”肯定是什刹海。


反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青年生活题材的文学作品《血色浪漫》里,钟跃民曾说出一句当时甚为流行的问话,“同学,你去什刹海溜过冰吗?”


不仅在《血色浪漫》中,在电视剧《梦开始的地方》里也有着什刹海冰场的身影。小陶虹饰演的小惠滑冰走向冰场中央,嘴里得意地说着:“五湖的、四海的水,不如什刹海的冰场美。”


《梦开始的地方》剧照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心目中,什刹海冰场是他们心中难以割舍的情结,记录了他们的成长。 

在大规模的上山下乡之前,大批青年人赋闲在家。那时候年轻人的娱乐生活几乎是零,没有网吧、歌厅、游戏厅,也没有夜店、酒吧,冬天大家唯一能聚集在一起娱乐的地方,就是什刹海冰场了,因此什刹海冰场成为当时北京最大的青年人聚集地。


那时的什刹海冰场,主要是指现在荷花市场这一带。来什刹海冰场滑冰的基本都是住在这附近的人,这一带大机关多,机关宿舍大院多。这些大院子弟,穿着家里压箱子底的将校呢军装,戴着羊剪绒的帽子,拉帮结伙到什刹海滑冰、“拍婆子”。而姑娘们会围着大红的拉毛围巾,脚上穿着大老远从上海托人买来的黑色小高跟滑冰鞋,大家在冰场上尽情地释放自己。有时候没搞清楚,“拍”了人家名花有主的姑娘,双方男生可能还会发生肢体冲突。


陶然亭的冰车

有时候玩儿的大人比孩子都多


现在的人出门不用冰床了,但是坐冰床的快乐仍然健在,今天各大冰场依然可以看到的供游人租赁的小冰车,其实那就是改良版的简易小号冰床,可以有人帮忙拉,也可以自己手动驾驶,双手各执一铁通条撑在冰上滑着玩儿。像我小时候都在陶然亭玩儿这个,有些熊孩子拿铁棍戳冰面,戳出好多坑,后面来的要是赶上寸劲儿戳进坑里,搞不好就一个嘴啃冰。


今年冬至也过了,一想到等不久后湖面都结冰结瓷实了,又能鼓悠着冰车在冰面上折腾,还真有点小兴奋呢。



参考资料

《老北京的玩乐》

《老北京的生活》






掌柜推荐


《老北京的生活》

金受申 著


金受申(1906-1968),曲艺史学家、民间文艺家、民俗学家。生于北京,是广见博闻的“北京通”,熟知北京掌故,与三教九流接触颇多,尤喜接触中下层人士,对清末民初的北京风俗事物、趣闻轶事、衣食住行、江湖百业、评书鼓曲等都有着精深的考察研究。


《老北京的生活》是金受申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六部分记述了老北京的四季时令、婚丧礼俗、吃喝忆旧、消遣娱乐、旧京百业、下层剪影等风物人情,文笔质朴自然、幽默活泼,是读者了解老北京民俗文化、历史掌故不可多得的普及性读物。


扫描二维码,购买《老北京的生活》





更多精彩文章(可点击查看):

扫描二维码关注正阳书局

正陽書局北號地址:

西四南大街43號,

萬松老人塔院

電 話:

010-66116311

订阅号

服务号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老北京的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