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苑 | 学会"话又说回来了",您才算摸着了北京话的门儿!

点击上方“正阳书局砖读空间”可以订阅


北京滋味

陈建功


你拿着一张北京地图,你读懂北京了吗?


你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你品到北京滋味儿了吗?


你在北京生活了一段,你活出自己的滋味儿了吗?


我是到28岁时才开始"读"北京的,因为那一年我上了北大,听了第一次讲座,由侯仁之教授主讲。此前我已经在北京生活了21年,听了侯教授的,我才知道,前21年基本白活。因为北京太有意思,而我,却只是在北京"活着"而已。讲座结束后的次日,我流连于北大勺园,想米万钟,又想到侯教授的老师洪煨莲。到了星期日,我跑到永定河畔,感受这几近枯竭的河水当年如何孕育出一个聚居点,成为了都市最原始的胚胎。我又跑到莲花池,因为记得侯教授说过,莲花池之水滋养了蓟城,由此而金中都兴,北京城即由此发展起来。坦率地说,只凭一次历史地理学讲座听来的知识,我哪里看得出什么名堂?北京,是要"读"的,可以用历史地理的眼光去读,还可以用民俗学、政治学、建筑学、方言学、艺术史、文学史……北京有着无穷无尽的滋味。



北京滋味在庙堂之高,也在胡同之深;在官宦之显,也在平民之乐;在历史的积淀,也在当下的开拓。缤纷斑斓,深邃无涯。因此,读北京,说读懂了,已不够谦虚,说读透了,那肯定是吹牛。寻访历史,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不时发生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的地方——望着天安门巍峨的宫墙,我老是在想象当年那只颁诏的"金凤",如何从城堞上放下来,把宣统退位的旨意昭告天下;走过张自忠路,我总是想起倒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刘和珍们;到菜市口的西鹤年堂抓服药,出了门我总是望着马路对面心惊肉跳——我想起看到过的几张来华洋人留下的历史照片上,分明记录着菜市口行刑的惨状。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正是在那儿被砍了头啊……几年前,到一个宅子里吃饭,人家告诉我这是民国外交家顾维钧宅,顿时吓了一跳:那时刚刚拜读了黄兄宗汉出版的历史学博士论文,知道这里就是孙中山先生来京养病和最终辞世的铁狮子胡同行辕。那一顿饭,眼前老晃动着孙夫人和民国精英们在宅子里蹿来跑去的身影,一会儿笔录"总理遗嘱"吧,一会儿报告"总理病情"吧。这就是北京,历史的风云说不定啥时就在身边翻卷起来。



依我之好,倒更是喜欢探访北京的平民。我发现这是藏龙卧虎,蕴含着丰沛的性格故事和人生感悟的地方。我曾经听过"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的采访录音,听他讲鹿钟麟"逼宫"时,太监们如何从紫禁城鱼贯而出,或投靠立马关帝庙栖身,或寻访自己的"命根儿",以携回乡,为的是以后落葬时可以回归祖茔。芸芸众生的困顿悲凉同样可以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我也曾听过几位"八旗子弟"讲述自己家族人生的败落史,他们怎样沦落到天桥下唱起了单弦岔曲。为了维护一点贵胄的尊严,怎样坐着洋车去,从书场正面上场,怎样气宇轩昂地宣称"不过来玩儿玩儿子弟功夫罢啦!"怎样在献艺后又从正面下场,坐上洋车绝尘而去,回到家里却又五脊六兽的期盼着书场的掌柜登门送钱。我渐渐悟到,造就了北京的悲喜剧性格的,与其说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不如说是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就拿天桥来说,这老北京平民的游乐场,又怎样杂糅了平民百姓的悲酸与放达、落魄子弟的自尊与自嘲,北京人思考样式中独特的美学特征,或许正是从中孕育而出的吧?



只有品味到了这深层的韵味,你才算接触到真正的北京滋味啦。


什么时候你不说"明天",而是说"明儿"了,什么时候你不说"胖",而是说"胖乎乎"了,什么时候你不说"硬朗",而是说"硬硬朗朗"了——也就是说,你会用"儿化韵"和"双声叠韵"说话了,你算是到了北京了。


当然,也就是"到了"而已。


当你夸奖某个北京人,却听他一本正经地说:"您这是骂我!"你毫不吃惊,反而哈哈大笑,您算是开始学会品咂北京滋味、读懂北京人了。



读懂北京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约是十几年前吧,如日中天的王朔和他的几个哥们儿拍了一个电视情景剧,名字我都忘记了。即将播出时,开了一个发布会,记者问:"您认为这出戏拍得怎样?"王朔说,顶不济也是一本《飘》吧,闹不好还整出本《红楼梦》呢!媒体当即大哗——朔爷敢放如此狂言,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也!我记得自己不久就写文章替这位老弟辩过诬。我说,滑天下大稽者不是王朔,而是衮衮诸公啊。首先阁下问题就问得笨,电视剧的发布会,本来就是想告诉你本片拍得棒,你还要问人家拍得怎样,不笨吗?其次是王朔回答得妙——北京智慧啊,给你幽一默,夸饰一下,其实这夸饰里充满了自嘲,这自嘲的潜台词是:您还指望我能给您写本《红楼梦》怎的?当然这自嘲里又在"嘲你"——你还真以为一个电视剧能成一本《红楼梦》啊?……再其次,更可笑的是,衮衮诸公又冒了一回傻气——把人家的幽默当真,还鸣鼓而攻之,不滑天下大稽是什么?



要是非得看了我这文章您才明白王朔,您还需要再学。


等到终于有那么一天清晨,您在街上看到了几个骑着三轮车的老爷子。他们的三轮车上放着几只鸟笼子,上面蒙着蓝色的罩子。老人们说,得赶在汽车喧嚣之前把他们的百灵送进景山或者天坛。你说:"唉,给鸟儿都那么上心,不易啊,话又说回来,不上心行吗?万一这百灵都脏了口,还不心疼死了?可话又说回来,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北京啊,没啦……"听这话,您就差不多及格了。因为您学会了北京人的思考,会"话又说回来"啦。


乐天知命,宽厚处世,转着圈儿理解别人、理解人生、理解时代,这就是北京滋味,这就是北京人。





掌柜推荐


《北京话(签名版)》

刘一达 著


刘一达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对北京话自然是深入骨髓的热爱。正因为如此,才成为颇具盛名的京味儿作家。他一直想对北京话做一个全面的梳理,因此长期留意搜集北京话素材。可以说,这本书是他四十多年搜集北京话的积累。


本书以随笔的形式,论述了北京话的探源、发展以及北京话的特点、应用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刘一达秉承着老舍先生提出的“北京话是活的”这个理念,对于一些“新北京话”也予以了足够的关注。


别忘了北京话,咱得保住老北京文化的根儿。


扫描二维码,购买《北京话(签名版)》





更多精彩文章(可点击查看):

扫描二维码关注正阳书局

正陽書局北號地址:

西四南大街43號,

萬松老人塔院内

電 話:

010-66116311


正陽書局南號地址:

前門外廊房二條76號

(南號暫停營業)

订阅号

服务号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北京话(签名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