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阳文库读者寄语 | 北京,我们心中的圣城!

正阳书局 正阳书局The Gateway 2019-06-04

点击上方蓝字“正阳书局砖读空间”关注


五一前我们开了一个留言赠书活动(点此查看),留言的主题是“想对北京城说的话”,我们在后台收到了大量的优质评论,所以特别整理出来一部分,以作展示。感谢每一位参与者,一座城市的伟大离不开所有热爱它的人。



我们的北京城


没在这生也没在这长,但平生所学,十之七八得益于这个城市所孕育的文化。冥冥之中,我似乎生来就和北京血脉相连,恨不能每根毛细血管,都跟四九城打通。五岁第一次随父亲来北京,十五岁随母亲第二次再来。这期间十年时间,我这么一个地道的邯郸人,在没有任何人教的情况下,糊里糊涂学了一嘴北京话,后来每次来北京,也必去护国寺喝豆汁,大概其实我上辈子就是个北京人。

——曼联国王

虽然很多儿时的记忆已经不存在,虽然很多吃食已经没有了,但是我们对北京的爱不会减少。

——刘悦

北京如同初恋情人,过尽千帆皆不是,秋日瓦蓝的天空,有着古老窗格儿的胡同里,檐下的滴雨………一片赤诚的热爱。 我永远热爱它不疾不徐的沉稳的步伐和坚实的心跳。

——冰河之冰

北京嘛,岁数越大,越显年轻啊!

——Juliana 朱佩奇

北京城,哪吒城。

——言水山人

我和北京的故事大概就是错过吧,两年前心心念念想去北京,看看红墙黄瓦老胡同,结果来到了这个海滨城市看碧海蓝天。去年男朋友去北京开会,详详细细地写了一份两天一夜的北京攻略,标注了所有我想去的地方想去的书店,可是也因故没有玩成。那是印象里的北京,想去去不成的北京。

——玲珑骰子

这是中国之心脏,国人向往之地,这是古都之魅,城墙上的砖讲述着历史,故宫红墙讲述着城市的温暖,川流不息的城市节奏讲述着厚德与包容。

——仰望星空的薄荷帕蒂

生在长在北京,从小最爱干的一件事,就是趴在当年出版的北京地图上寻找每年有哪些新出现的图块,同时也在想像百十年前这张地图又该是什么样。

—— .

从廊房二条的正阳书局到砖塔胡同的砖读空间,是老北京崔掌柜及热爱北京的老北京人的坚持坚守。每每读到砖读空间的文章,北京感就特强,太北京了!我从小生活在工厂福利区,经常在东直门换106电车进城玩儿,走亲戚串门(奶奶住前门)也是个新老北京吧。现在就爱去人少的胡同老街走走。北京电影节又重温了《夕照街》。小石头和其他待业青年创业盖房子都能看到不远儿的前门楼子!影片里的夕照街胡同门洞太好看了,一会幽静一会儿热闹,鸽子哨声和自行车铃声......

——大文子

每次看到故宫的城墙和角楼,都由衷感到一种敬畏。

——ALvin

北京心之所向之地,从小就想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看看,一直没去成,好遗憾。

——蓝色的喵喵

常常喜欢在清晨听着何勇的《钟鼓楼》走在路上,北京城静谧的胡同与灰色的房屋,北京人待人接物的谦和恭敬与热情诚恳,都是北京特有的味道。生于八十年代的我,经历了北京城90年代和08年迎奥运的城市大拆改和人口变动,北京早已不再是儿时印象的中北京,但是她特有的历史底蕴从未消逝,其独有的文化内涵仍是在别的城市从未找寻到的:“春风的香吹,夏雨的湿甜,秋果的壮硕,冬雪的含蓄”。就像赫达莫理循(Hedda Morrison)在《洋镜头里的老北京》后记中写道:“我在北京度过的岁月是我人生的成长阶段。令我十分高兴的是,我有机会目睹了中国往日的风采,那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现在这一切都永远消逝了。”

——金絲熊

北京,我心中圣城。

——神勇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祖辈和父辈一直生活居住在前门外大街一带的鲜鱼口和大栅栏地区,住过崇文,也住过宣武,老话有“穷崇文破宣武”说,现在合并之后,穷崇文没了,破宣武也没了,只有过往的记忆。我虽然小时候生长在酒仙桥,但一到放假就去奶奶家玩或住上一阵子。去之前,奶奶提前到鲜鱼口胡同里的回民点心铺子“祥聚宫”买各种好吃的:蜂蜜蛋糕、蜜贡、芙蓉糕……等等,准备迎接我们的到来。还记得从奶奶家出来向北向东走好几个小窄胡同,就到了门框胡同,那几条小窄胡同俗称九道湾。还有大栅栏东口两侧的街:珠宝市儿和粮食店儿,很多老店铺都在那,最著名的有“六必居”、“谦祥益”。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和发展,一些老店和老胡同没了或重建了。有一次去前门外大街站在新建的牌楼向远方望去,整个一横店影视基地的感觉,丝毫没有往日老北京的味道。几朝首都、历史文化名城离我们有点儿渐行渐远,希望这点残存的古迹和味道能传承下去。

——文文

北京,八百年余历史,元明清三朝之都,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中华门,天安门,午门,太和殿串在一条中轴线上,尊严与震撼,举世罕见。1931年侯老先生第一次从火车站出来见到雄伟的正阳门,便结下与这座古都的不解之缘,并以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她,热爱她,保护她。当侯老发现喜仁龙所著《北京的城墙与城门》时喜出望外,极力推荐。今天我们遗憾所剩不多的大墙,但这孕育着新的希望,那是对自己文化精华的认可,是与侯老初愿的共鸣。感谢朱老师的锲而不舍,感谢正阳书局,感谢故宫出版社,让我们得以再次感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都——北京。

——iseafun

我是在电报大楼的报时钟声中长大的。我家住在电报大楼对面的一条小胡同里。从上小学起,天天根据大钟的击打次数起床,上学,回家,玩耍。我很喜欢这座大钟。周末我经常和爸爸去中山公园,总要从南到北过长安街从大楼门前走过。1981年搬离了西单,再也听不到大钟的悠扬钟声,看不到它的雄伟身姿。久违了,我的电报大楼的大钟!

——开心果

无缘错过了京都的前世,有幸遇见了她的今生。感谢正阳书局、感谢朱老先生,让我们一起来读北京。

——素灵

槐柏树街,宣武公园,儿时的家园和乐园,而旧时的长椿寺也是妈妈当年医疗器械厂的所在地……每当走进长椿街,槐柏树街,那种浓浓的老北京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槐柏树街,如今还是曾经的绿树成荫,这点没有改变是最大的欣慰,而宣武公园,儿时的游乐场,小时候的白蜡树也依旧在此,2片白蜡树的翅果可以插成一搜小船,充满乐趣。故都北京,也是最爱的北京,旧时的古老身影已渐渐远去消逝,就像自己的家园消逝一样心痛和悲哀。但儿时的生活记忆,旧时老北京风情画一般的温暖记忆,一旦浮现眼前,还是会有一种感伤,心里酸酸的感觉,眼泪在眼眶中打转。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但从小生于斯长于斯,40多年的对北京的记忆,岂是一句两句话能表达。只想真情的对所爱的故都北京说一句心里话,对我,老北京旧时市井生活的记忆,永远是不能被轻易触碰的最温暖的永存心底的记忆。

——amber

北京市,京城事,城中有人有故事,世代传承京城志,我们发下心中誓……

——弘伟

1976年春天我出生在白塔寺东的人民医院,童年生长在阜内大街1**号,从小就羡慕马路对面159中的哥哥姐姐可以天天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放学和压马路(他们真幸运可以在历代帝王庙里上课)。记忆中的美味就是经常可以跑到西四十字路口的包子铺(现在已经变成街心花园了)解馋。表现好了父母会给一角二角,转身就会跑到包子店北面的新华书店买小儿书看(书店现在还在呢)。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从小就那么爱看书的我,学习却从来都不怎么样,大人们不是说从小爱看书的孩子学习一定好吗。记忆最深刻的还是第一次撩妹,发生在羊肉胡同里的地质礼堂,一角钱两张电影票,放映的什么早就忘记了,但是做了什么却无法忘怀……看客脑下留情,当时那么淳朴的年代,不是你们想的那样的,真的不是。

——我的梦想

一个北京人想说的话:这个城市变了,没有北京味了,一个00后都想回到过去,因为他不适合我生活。胡同也没了,想写本小说还得找资料,我可不想把历史留在书里头。

——努力努力再努力

人与人呐,就像这读书一样。你比我多读了几章就比我多了解它。就不能等等我吗?

——清风时发,出五音声。



掌柜推荐



本书积数十年研究成果,以中国历代都城演进轨迹作为背景,全面论述了北京的产生、变迁及其规划建设的特点。内容涉猎北京城的历史地理背景、早期城邑以及作为国家都城的北京城的状况、明清北京城规划的特色和故宫规划的艺术成就;论述了北京城规划匠意的本源、基石、重要依据和制约因素。并深入探究城市天际线、平面布局、城市脊梁、故宫规划建筑的艺术成就、国内外规划大师的评价等,进而又探索了它的文化渊源。全书论述有据,格局严谨,对研究北京城的规划和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扫描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点击查看

正阳书局九周年记 | 著书以卫城

著书以卫城 | 周年献展,致消逝的北京老城门!

扫描二维码关注正阳书局

正陽書局北號地址:

西四南大街43號,

萬松老人塔院

電 話:

010-66116311

订阅号

服务号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北京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