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志 | 崇文门“鬼门关”:有本事您就脱光了进城

正阳书局 正阳书局The Gateway 2019-06-05

点击上方“正阳书局砖读空间”可以订阅


北京人都知道崇文门,这是咱内城南垣之东门。明永乐初年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时,把元大都南垣左边的文明门南移重建,就有了后来的崇文门。一开始崇文门沿用了元大都“文明门”之名,明正统年间重修九门时增修箭楼、闸楼和瓮城门洞,另取《左传》“崇文德也”之典,改其名为崇文门,与宣武门相对。


当年北京城外东南一带有很多酿酒作坊,所以崇文门多走运酒车。按《易经》方位来说,崇文门踞南东,是“景门”,属火,而酒可生火,因而崇文门也有光明、昌盛之门的涵义。


崇文门还有很多外号,比如元代民间俗称其为哈德门,《析津志》里云:“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哈达”又音转为“哈德”,一直流传至今,直到今天,崇文门路口东南还有个哈德门饭店。



文人嫌“哈德门”不够雅,又给改了个海岱门,海即渤海、东海,岱即泰山,这俩地方都在东方,因此成了崇文门的文雅用法。您看那明清文人在诗词里商业互吹的时候,谁家要住崇文门一带,就一定会写成“海岱云云”。


那都是读书人的讲究,到了明清,老北京又给哈德门起了个新名字,这可就没那么好听了:“鬼门关”。


这事儿得从明代宗朱祁钰说起。


明朝迁都北京后,明代宗在景泰二年(1451)订立《收税则例》,开始对京城的商家收税,内城九门都设有税收吏员,对携带货物进城做买卖的商家收取钱钞。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崇文门外路东设立了宣课分司衙门,总览九门税收业务,相当于整个北京的税务总局。那时候京师九门每年光收税,就能有九万、十万余两的银子。而有税务总部的崇文门自然成了最大的肥差,崇文门的收税官员被称之为当时的“京师十大美差”之一。



起初负责税关的胥役们只盘查商家担挑车辆的货物,后来就变了味儿了,连私人行李也查验,基本只要想进门就要对你上下其手一番。明代《旧京遗事》中特别记载了崇文门一个奇景:每天早上崇文门一开,商贩进城,就算您是个卖茄子的,也要在耳朵边上别上两枚铜钱儿,收税的官吏就手一摸给拿走,彼此无须任何眼神交流或者对话。


后来明朝灭亡了,清朝接任后,税务总局仍然设在崇文门。历代皇帝虽然三令五申,禁止崇文门的税官骚扰小民,但抵挡不住这捞油水的位置所激发的贪欲,而收税一事,归根究底是给皇家收钱,皇上作为既得利益者,也不可能因此把税关撤掉,所以这就是个死结。



到后来,崇文门的小吏已经发展成了不分身份、明抢暗偷的程度。他们管索要叫“讨口饭钱”,只要是穿着衣服的人,都能憋出理由要钱,还经常顺手牵羊、白吃白喝,商民如果不给“供奉”,他们就扣押货物不放行。《燕京岁时记》中就说:“京师三月有黄花鱼,初次到京时,由崇文门监督照例呈进,否则为私货”;“十月间,冬笋、银鱼之初到京者”,也要“照例进呈,与三月黄花鱼同”。


对操外地口音、初次进京、不知规矩者,这些官吏的勒索便更甚,以至于清代一些外地人打算来京的,都得先来信给在京城的亲戚朋友,打听“入城易否”?



商家做买卖,得罪他们没好处,只好破财了局。进京会试举子一心想着自己前程要紧,不想招惹他们。而外省官吏入京都是有要事要办的阔主儿,也不缺几两银子,所以也很少跟崇文门的官吏计较。如此一来,是惯得这帮税关胥役胆子越来越大。


乾隆朝,有个山东布政使(大概是现在的副省长)升了湖南巡抚,要到北京陛见。行至崇文门,税关胥役见他有仆人行李,便狮子大开口。他们当时要了多少钱?这历史上没有记载,不过从这山东副省长的表现来看,估计是个变态的数字。副省长大人因为拿不出那么多银子,过不去这道门,最后实在没辙,索性把行李都存在城门外,把衣服都脱个精光,带着仆人赤身进城,等到了城里,跟朋友暂借被褥衣服,离京出了崇文门,才把自己的行李取走了。



晚清以后,朝廷到处败家,再加上一次次的赔款,都要从税收里找补,于是崇文门的税吏变本加厉的敛财,百姓负担越来越重,得着便宜的却是侵略者。据史料记载,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时候,光在崇文门税官衙门就抢走了几十万两白银。


民国成立后,崇文门税关直接隶属于财政部,并先后改称北京商税征收总局、京师税务监督公署、监督京师税务公署、北平税务监督公署。虽然这时候的崇文门税关有了一套法规,但雁过拔毛之事仍然存在。



真正把这个鬼门关打服的,是时代。随着北京地区铁路和公路建设的发展,崇文门逐渐失去了原来都市咽喉的地位,它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完全丧失,最终迎来了被裁撤的命运。


1930年10月,国民政府财政部电令:永远废止五外常关。电令下达后,包括北平税务监督公署在内的全国内地税关,一律同时撤销。至此,历经445年的崇文门“鬼门关”这才彻底走向终结,不复存在了。



参考资料

明清两朝京师崇文门税关

《北京志·税务志》


- 若喜欢本文请转发点赞 -




掌柜推荐

上世纪20年代初,喜仁龙教授经民国政府特许,通过对北京城墙、城门长达数月的实地考察、测绘,并结合文献研究最终完成的学术专著《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译作“北京城门与城墙:奥斯伍尔德·喜仁龙的调查与印象”)。书中共收录珍贵影像109帧,测绘图50幅,以及大量工程勘察记录,同时引用了《顺天府志》等北京历史文献,考证十分严谨,是记录老北京城墙城门最为详实可靠的文献,一本至今无人超越的盖棺之作,并以精美绝伦的金属版印刷,全球限量发行800册。


如今我们缅怀消逝的宅院、胡同、缅怀蓝天下灰色的一砖一瓦,但我们更该为远去的城垣与城墙献上一曲挽歌,也许就是从阅读这部面世已近百年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开始,找寻停留在影像里亘古不变的古城。

扫描二维码,购买《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点击查看

正阳书局九周年记 | 著书以卫城

著书以卫城 | 周年献展,致消逝的北京老城门!

扫描二维码关注正阳书局

正陽書局北號地址:

西四南大街43號,

萬松老人塔院内

電 話:

010-66116311


正陽書局南號地址:

前門外廊房二條76號

(南號暫停營業)

订阅号

服务号

点击“阅读原文”京东购买《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