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志 | 话说永定门——中轴线的南起点

砖砖 正阳书局The Gateway 2019-06-03

作为我国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串起北京城的众多地标建筑和人文景观。如今,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的重点,中轴线申遗工作已经逐步展开。


目前,中轴线“申遗”工作已经确定了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14处遗产点,通过一段时间的整治和保护性修缮,力争在2030年基本达到申遗要求,确保到2035年内实现申遗目标。


中轴线申遗区域示意图


说起咱北京的中轴线,那可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它体现了古代北京城市建设的突出成就,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


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赞美这条中轴线是“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聊聊北京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



01

历史悠久,经历曲折



作为中轴线的南起点,永定门有悠久的历史,也有不少曲折的经历。


大家都知道,永定门城楼是当年北京外城七座城门居中的一座,也是最大、最壮观的一座。也是北京城中轴线之最南端。它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外城兴工之时,瓮城建成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1902-1905年,永定门西南面,瓮城和护城河(图片来自:陶然野佬)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提高规制、重建瓮城、加盖箭楼,从而达到后来保持了二百年的典型式样。永定门最早称为“正阳外门”,明嘉靖四十三年正式命名为永定门,又因永定门为皇都最外边的门,且门外有一元大都时南方之镇的土皋(燕墩),固又称之为“郭门”或“皋门”。



1915年的永定门城楼、瓮城和箭楼


从空间布局看,永定门是外城南垣居中而立的城门,它与内城的正阳门相对,坐落在南北中轴线的南端,向北延伸,与前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地安门、钟鼓楼一线贯穿,蔚为大观。


说起永定门的建造,就不得不说说北京城外城的修建历史。北京兴建外城经过了漫长的酝酿过程,据《皇明大事记》载:“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就有掌都察院毛伯温等人提议‘古之有城必有郭,城以卫君,郭以卫民……今城外之民殆倍城中,思患预防,岂容或缓。臣等以为宜筑外城便’。虽然大臣们多此启奏,但当时的皇上却并没有把它当回事儿。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1550年八月,蒙古骑兵侵略明朝疆域,势如破竹攻至京城近郊,北京城已处于万分紧急状态,史称庚戌之变。由于当时的北京没有外城拱卫,城外百姓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城外关厢一带的百姓拥到城下,要求进城避难。这下皇上慌了,赶紧召集文武百官,下令死守京城,这才算度过一劫。


不过,这次蒙古铁骑兵临城下,真是让嘉靖皇帝着急了。兴建外城也正式被提上了日程。但是国家刚打完仗,国库空虚啊……外城兴建的事儿也就被搁置了。



14年之后,大臣们再次启奏嘉靖皇帝,说明修建外城的重要性。这回行了,没有战乱,国库充足。于是乎,北京的外城总算建成了。外城城墙总长28里,开有7座城门。因为修建外城主要是为了加强北京的安全,所以城门命名多带有追求“安定”、“安宁”的色彩,如“左安门”、“右安门”、“广宁门”(清代为避道光皇帝旻宁名讳改称“广安门”)。外城正门“永定门”,就是寄寓“永远安定”之意。



不过,这么大的永定门,也不是一次就修建完成的。据有关史料记载,永定门初建时,只建了一座城门楼。永定门的瓮城是后来补建的,箭楼则是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增建。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永定门重建,将城台加高至26米,重建瓮城。这时候的永定门才达到历史上最大的规模。


1693年《康熙南巡图》中的永安门


外城建成之后,北京城的中轴线由正阳门延伸至永定门,北距钟楼长达16里。从而奠定了北京城中轴线作为城市中轴线的世界之最,至今仍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永定门是外城最重要的城门,是从正阳门一直延伸下来的笔直通衢的终点。


由城楼上北望,晴朗的天空下,大街东西两侧分列的是天坛和山川坛(先农坛)的坛墙,再北则是鳞次栉比的店铺,一直延伸到正阳桥五牌楼,一派繁华街市的瑰丽景象。极目远眺,正阳门雄峙北端,与永定门南北呼应,天街的壮丽画面,给时人的观感会是何等的震撼。


上世纪30年代热气球航拍北京中轴线(图片来自:陶然野佬)



02

永定门下,商贾云集


自从有了外城,封建统治者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便不断加强内城的政治功能,而将商业、文化设施逐步移至外城。当时北京城外南部成为商贸区,还有不少达官显贵居于此处。于是,外城地区即形成了为内城服务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给来京会试的全国各地考生提供起居便利的各地会馆基本上都分布在外城。


天桥地区老照片


据《宸垣识略》记载,当时在外城较为知名的会馆就有一百八十余家。众多文人聚居于外城,为外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有琉璃厂的古旧书籍、古玩字画,也有笔、墨、纸张等文化用品的生产和销售。


1900年的永定门内大街(图片来自:陶然野佬)


1920年左右的永定门护城河附近(图片来自:陶然野佬)


清末,为了保持内城庄重、静谧的气氛,又将内城的戏园移至外城,京剧、相声、鼓书说唱等文艺形式就在这里生长发展起来。几百年来,外城地区成为京城各种艺术的独特发展之处。


天桥地区市井图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的发展,当年的“外城”已经被称为南城了。老北京城南部是以永定门为标志,永定门以内称作南城,出了永定门就是城南了。


永定门以南的城南地区,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是荒凉郊外,除少量菜地外,住户是比较少的。而南城则比较繁华,不但有天坛和先农坛这样的皇家祭祀重地,还有天桥、会馆、戏园等场所。


03

修建铁路,被迫拆城


北京的城墙开始被拆除,正是从永定门这一段起的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天坛成了外国军队的兵营。


1900-1901年,永定门西南面(图片来自:陶然野佬)


为了便于运输军用物资,法国侵略军在永定门的城墙上开洞,擅自将卢汉铁路从卢沟桥延展至北京正阳门(前门),建立正阳门西车站,卢汉铁路改称京汉铁路。与此同时,英国侵略军也擅自将津卢铁路终点从马家堡车站延展至永定门内。


1900年,永定门西城墙豁口的临时铁道(图片来自:陶然野佬)


后来,清政府被迫同意将火车引入城内,在正阳门建立火车站。这样,永定门东侧城墙被拆除一段,形成豁口,以便进京铁路入城。铁路穿东便门北侧及西侧城墙再转向西,经崇文门瓮城而直达前门火车站。


1900年,被八国联军扒开的永定门西侧城墙(图片来自:陶然野佬)


北京城楼的拆除是从1950年开始的,按照拆除城楼的时间顺序,永定门城楼是第六个被拆除的城楼。永定门瓮城城墙是于1950年开始被陆续拆除的。


1953年春,为适应新中国建设初期的人口增长、市政道路通行的发展,曾在永定门城楼东西两侧的城墙上开出两个豁口。


1953年,拆除瓮城后的永定门城楼和箭楼


永定门城楼和箭楼也在1957年以妨碍交通和定性为危楼而被拆毁了。自此,明清北京外城七门中最大、最重要的城门被彻底拆除掉了。



04

申奥成功,重修城门



永定门被拆除四十六年后的2003年,在北京市人大代表的提议下,为了恢复北京中轴线的城市规划和景观,市政府终于决定重建永定门城楼。历时一年,2004年9月,永定门城楼在原址复建完成。复建后的城楼规格为:城台东西长31.4米,南北寛16.96米,高8米,城楼(脊)总高(楼连台)26.04米,为歇山式三滴水原样式,城楼彩绘采用雅五墨旋子彩画。


复建后的永定门


在复建永定门之时,考古工作人员却有了意外发现。


原来,在专家论证的过程中,大家对永定门城楼上的匾额说法不一。有人说匾额是明代遗存,也有人考证是清代文物。但这时距离永定门被拆除已经时过境迁,匾额是否还存在大家也心里没底。贸然复建一块又觉得不负责任。


这时,有工作人员回忆起在先农坛树下埋有一块与永定门有关的石头,挖出一看果然是永定门石匾额。当事人回忆是1989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舘曾向首都博物舘借来这块永定门石匾,因过重无法展出,就暂时掩埋了起来。


经查首博的征集记录,石匾是1962年从大慧寺征集来的,而这块石匾如何到大慧寺的,这就无从查证了。后来根据专家考证说这块石匾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建外城时原装的。



复建永定门时找到的明代石匾


古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说:“从永定门昔日的拆除到今天的重建、复原,时间和历史留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的城市由起点又回到原点。


永定门城楼的复建,再次呈现了北京完整的中轴线。永定门城楼周边通过改造,在大片空地上植树种草,护城河进行了清淤治理。重建一新的永定门城楼与护城河水交相辉映,已成为南城一个闪亮新景。


夜幕下的永定门


永定门不仅见证了北京城外城的兴建史,更是历经岁月沧桑带给几代人的回忆。这一次,随着中轴线申遗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永定门又将见证历史崭新的一页。相信随着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积极有序的开展,中轴线一定能够重塑昔日京城的风采和辉煌。



推荐阅读


正阳书局,第一个十年


从“紫禁城”到“超级IP”——盘点故宫历任院长的功劳簿


著书以卫城 | 致消逝的北京老城门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正阳书局

隆重推出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上世纪20年代初,喜仁龙教授经民国政府特许,通过对北京城墙、城门长达数月的实地考察、测绘,并结合文献研究最终完成的学术专著《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译作“北京城门与城墙:奥斯伍尔德·喜仁龙的调查与印象”)。




书中共收录珍贵影像109帧,测绘图50幅,以及大量工程勘察记录,同时引用了《顺天府志》等北京历史文献,考证十分严谨,是记录老北京城墙城门最为翔实可靠的文献,一本至今无人超越的盖棺之作,并以精美绝伦的金属版印刷,全球限量发行800册。



此书中国国家图书馆仅善本室存有一本,普通读者无缘得见。1985年在侯仁之先生的倡导下,以怹上世纪40年代在英国旧书店淘到的一册为母本,燕山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中译本。



如今我们缅怀消逝的宅院、胡同、缅怀蓝天下灰色的一砖一瓦,但我们更该为远去的城垣与城墙献上一曲挽歌,也许就是从阅读这部面世已近百年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开始,找寻停留在影像里亘古不变的古城。

有鉴于1985年燕山出版社之译本,翻译及印刷技术中的遗憾,“正阳文库”将据本号所藏1924年原版《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印制“影印版”限量发行,并同时重新译制中文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亲自作序。谨以此书献给消失半个世纪的城门、城墙!






购书链接,长按识别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jingshimo

点击“阅读原文”进微店随便逛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