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保联播 | 隆长寺发现乾隆御笔,四合院毁于不当修缮

砖砖 正阳书局The Gateway 2019-06-03

大家周末好!打今儿起,正阳书局的新版块【文保联播】就正式跟您见面了。


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出台,“老城不能再拆了”落到了实处,文物保护工作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实施的过程经常引发热议,这些零散信息将经过整合以联播的形式得以呈现。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版块,搭建共同讨论文保话题的平台。文保院落该如何保护?北京的历史文化要如何传承?您有任何想法都可以留言参与讨论。


1

       

         修缮圣祚隆长寺,御笔石碑露真容


圣祚隆长寺山门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燕都四百载,梵宇数盈千。自不无颓废,岂能尽弃捐。闲因为葺筑,亦以近街鄽。重见金轮焕,成诗纪岁年。”


近日,在西城区新街口街道西四北三条3号圣祚隆长寺平房院的东厢房里,一块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诗文碑在拆除违建的过程中被发现,据报道,此前这块石碑一直被居民砌在墙里。


乾隆石碑


护国圣祚隆长寺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距今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原为汉经厂外厂。寺中有一尊五方佛,佛像高近5米,铜制,毗卢佛身,下有莲花座,每片莲花瓣上都铸有小佛像,所以这尊铜佛像也有“千佛绕毗卢”的叫法,现在这尊佛像保存在法源寺中。


该寺于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寺的山门上,有残缺石门额,上可辨“敕建护国圣祚隆长寺”几个字,敕建,说明是帝王诏命所兴建的,祚就是赐福的意思。


山门的石匾


据了解,圣祚隆长寺是西城区今年重点提升的区级文物之一。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古建筑的主体结构,文物保护单位将首先对违法建设进行拆除,随后将寺庙的前、中、后大殿依次进行修缮、升级工作。


拆除违建工程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2

         以修缮之名的破坏,好事也得变味


这一年多以来,北京市政府对文物保护力度加强,不少原来被占用的老院子也得到了保护性修缮,按说这应该是让人拍手称快的好事儿,但市民黎先生这几天的发现却让他觉得高兴不起来。


原来,黎先生最近来到报房胡同,看到这里的门楼虽然翻建一新,可是原始风貌却荡然无存。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翻建竟然连门簪都不装了。黎先生走到门楼里再看,更加心痛:原本四梁八柱的木质结构,翻建后把顶梁柱都取消了,木质屋顶直接架在砖砌的山墙上。


本司胡同某院门楼,“修缮”后,没了顶梁柱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讽刺的是,同一条胡同还没完全修缮的门楼,却保留着传统的四梁八柱结构。


本司胡同某院,尚未完全“修缮”,还保留四粱八柱木结构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而黎先生的经历却并不是个案。位于什刹海地区的南官房胡同15号院,修缮后,原本两个门簪变成了四个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院里居民实在气愤,用粉笔在门上大字写着:“翻盖造假,门当就俩。求您学点儿文化!”虽然通过沟通,中间两个门簪被去掉了,留下两边的两个。结果两个门簪之间的距离超大,既不符合传统建筑的规制,也毫无美感可言。


南官房胡同15号院,居民写字抗议翻盖造假,相关部门拆掉两个门簪,仍然不符合规制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俗话说,“千金门楼四两院”,门楼是四合院的脸面,是老城胡同四合院风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毁掉了门楼,四合院的风貌也就毁掉了大半。


出现这样的状况,其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探讨。其一是因为需要进行保护性修缮的院落存在产权单位的归属问题,相关责任需要得到明确。目前,负责民居宅院修缮工作的,主要是所在片区的房管所,而房管所能做的也只是局限于基础性修缮和部分维护、加固性工作。


另外,时间和资金也是修缮过程中的大问题。据《北京日报》报道,按解危排险的标准,一个门楼的总预算就是四、五万元。但如果要按照传统工艺修,再把老的构件尽量都用回去,那至少需要10万元。即便是预算够,解危排险通常也需要在汛期之前完工,直接砌砖墙,肯定要比先做出木质结构的梁柱要省时省力。这直接导致一些破损的门墩、砖雕、木构件等有历史信息的老材料,被当垃圾运走。


朝阳门某院落屋顶。图上左侧屋顶是修缮后的,右侧屋顶是原始风貌。修缮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还有一点最为重要,据文保专家表示,修缮古建最为关键的是人才。文保工作需要一大批了解古建、掌握文保知识的技术人员和监理人员。只有专业人员参与到修缮工作中来,才能顺利而圆满的展开。然而,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目前短期内很难解决的,所以,文保工作的深入还是任重而道远。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今年年初,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明确规定修缮历史建筑,应采用传统结构、做法、材料,原址保护、维持原样,不得违法拆除、改建、扩建。老城保护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表示,法规已经有了,相关各方必须严格遵守做好落地,不能公然违法违规,政府也必须做好监管


3

         京张铁路百年机车房被指存火患


拥有110年历史的京张铁路康庄机车房为砖木结构,不仅木窗存在过火痕迹,周围更是荒草蔓延……近日,有铁路文化学者对京张铁路康庄机房进行实地走访是发现,这些建筑存在着火灾隐患


康庄机车房南侧荒草茂密,一旦起火很容易危及百年历史的珍贵建筑

图片来源:北青网


康庄火车房建成于1909年,也被称作机车房、车库、大库,位于延庆区康庄火车站附近。机车房长100米、宽约11米,南、北两侧各开32扇高大的窗户,其建筑风格近似于欧式教堂。铁路文化学者王嵬称这里为“詹天佑精神的载体”


如今,机车房荒废多年,库房内的两条铁路线已被拆除,东侧的拱门紧闭,大多数玻璃窗破损漏风,只剩一扇扇残破的木质窗框在风中摇曳。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建筑附近没有禁止烟火的提示牌,更没有相关人员对建筑物进行看管和维护。一旦出现火情,对这些木结构的近代建筑物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机车库内的梁架、升降烟筒全部为木结构,如遇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图片来源:北青网


王嵬在其《我的京张铁路》一书中记述,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当年在康庄建造火车房,主要用于山道机车及康庄以西普通机车的折返及整备。机车房对于蒸汽机车尤为重要,因为总是风吹雨打定会损坏机车。大库内可容下8台蒸汽机车,建筑物的规模由此可见一斑。


为使蒸汽机车的烟雾尽快排出,车库顶部设置了内外两层烟筒:外层固定于车库顶部,上有防雨帽;内层可上下升降,能够直接扣在蒸汽机车的烟筒上。而这精妙的烟筒基本使用木材拼装,并幸存至今。但遗憾的是这些建筑目前并不属于文保单位


木质窗框存在过火痕迹,证明老建筑曾经失火

图片来源:北青网


不过,有关专家已经递交了《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申请表》,文物认定工作已经在有条不紊的推进过程中。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能够得到妥善的处理。


4
  长城文化带将得到妥善保护



4月16日,国家文物局举办的长城媒体日活动现场,《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至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也同时公布。


《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资源构成、价值与现状、规划定位、原则与目标、规模与空间布局、保护长城遗产、修复长城生态、传承长城文化、增进民生福祉、保障措施与协同机制等9个部分。不仅明确了长城文化带的空间概念,而且从保护长城遗产、修复长城生态、传承长城文化、增进民生福祉、健全管理机制等五个方面,为未来该区域的工作推进与项目落地提供了明确思路。



北京的长城全长629公里,宛如一条巨龙,从城市西北部一路蜿蜒,穿过门头沟区、房山区、昌平区、怀柔区、密云区和平谷区,从城市东北拐出境域。相关文化资源如同散落的珍珠,密布在长城遗产周围。如果按年代划分,北京市内长城基本是北齐长城和明长城遗存。



随着《规划》发布, 长城不再只论长度,更是有了空间的范畴——北京市长城文化带总面积达到4929.29平方千米,大约等于117个东城区的面积。这份《规划》遵循文物遗产保护与生态涵养并重原则,为北京市长城保护、传承提供重要遵循。此外在长城文化带的保护,未来还会采取无人机、传感器等高科技手段,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考虑开放部分重点城墙段。


5
 文物遭涂鸦,所幸已清理


清理后的广寿墓碑 图片来源:新京报


近日,有网友反映在北京市朝阳区东辛中街上看到一座被铁栅栏围着的石碑,上面喷着“办证”的涂鸦,还有电话号码。走近仔细看,这座石碑刻有“光绪十一年”等字样,而且石碑被埋在一个较矮的坑中,坑内也有许多生活垃圾。


接到群众举报,当地文保部门马上做出了回应,将涂鸦和垃圾进行了及时清理,并对热心网友表示感谢。


据了解,这座石碑整体高约三米左右,龟趺螭首,一侧碑额刻“御赐”、碑身刻满汉文字,另一侧碑身刻大字“光绪十一年(1885)九月二十五日立”。在石碑附近,有朝阳区文化委员会的普查登记文物挂牌,上书“吏部尚书广寿墓”,挂牌时间为2013年1月。


目前,针对广寿墓的保护,当地的费家村村委会和属地乡政府崔各庄乡、区文物部门已签订三方安全责任书,由费家村村委会对文物进行不定期巡查。此前该区域被纳入拆迁规划时,为保护文物,文物管理部门联系属地乡政府村委会安装了护栏。接下来文物管理部门将联系属地乡政府和村委会进一步完善护栏,以防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以上就是本周《文保联播》的全部内容。希望热爱北京的您关注我们的后续报道,关注城市的文物保护进程。如果您对文保工作有什么想法,也欢迎您随时留言与大家共同交流。



推荐阅读


正阳书局,第一个十年


从“紫禁城”到“超级IP”——盘点故宫历任院长的功劳簿


著书以卫城 | 致消逝的北京老城门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内容来源于北京日报、北京晚报、

北京青年报、新京报


掌柜推荐




本书积数十年研究成果,以中国历代都城演进轨迹作为背景,全面论述了北京的产生、变迁及其规划建设的特点。内容涉猎北京城的历史地理背景、早期城邑以及作为国家都城的北京城的状况、明清北京城规划的特色和故宫规划的艺术成就;论述了北京城规划匠意的本源、基石、重要依据和制约因素。并深入探究城市天际线、平面布局、城市脊梁、故宫规划建筑的艺术成就、国内外规划大师的评价等,进而又探索了它的文化渊源。全书论述有据,格局严谨,对研究北京城的规划和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扫描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jingshimo

点击“阅读原文”进微店随便逛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