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志 | 中轴线上不容忽视的存在,皇帝亲耕的先农坛

砖砖 正阳书局The Gateway 2019-06-03

作为我国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目前,中轴线申遗的相关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当中。


就在上周末,北京市市委书记蔡奇就推动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进行调研。蔡书记强调,以申遗为抓手保护中轴线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要立足当前,久久为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压实责任、持之以恒,推动中轴线申遗保护不断取得新进展。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一同调研。


市委书记蔡奇一行就推动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进行调研


蔡书记在调研时指出: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在传统城市空间和功能秩序上起着统领作用。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重要责任,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要进一步提高对中轴线申遗保护重要意义的认识,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整体考虑中轴线及其延长线功能定位,把中轴线申遗保护作为文化中心建设的重大工程抓在手上,集中力量,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这项工作。


市委书记蔡奇就中轴线申遗工作中的文物腾退与保护工作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作为北京城重要的城市设计体现,中轴线蕴含着中华民族“内和外安”、“以中为尊”、“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和“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在上周,我们和您一起走访了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天坛(京志 | 跨过六个世纪的天坛,中轴线上的定盘星)。今天,我们就沿着天坛向西,看看同样经历了近六个世纪沧桑的先农坛


先农坛建筑群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诸神和太岁诸神以及举行亲耕的地方,位于北京正阳门外永定门内大街西侧,与天坛两坛夹天街相望,形成对背面故宫的承托之势,蔚为壮观。而天坛和先农坛的这种布局形式,这就是城市设计中“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理念的实际体现


皇帝亲耕与“一亩三分地”


先农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山川坛,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为天神、地祇二坛。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中国古代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农场所。皇帝家的“一亩三分地”就在先农坛。


A.J. van Citters在1902-1905拍摄的一亩三分地。照片中的五开间殿宇是具服殿,皇帝亲耕前要在这里更换龙袍


咱们国家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重视农业生产和祭祀也是历朝历代皇帝的重要工作,因此皇帝和臣子都要藉天祭先农,所用的祭坛,在唐代前叫做帝社,也叫做藉田坛。到了唐睿宗垂拱年(公元685~688年),祭坛改名为先农坛,并沿用至后世。

 

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但不是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


皇帝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在俱服殿更换亲耕礼服,随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大典。亲耕礼毕后,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秋天,亲耕田收获后,将谷物存放在神仓院,供北京九坛八庙祭祀使用。


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帝王在春季亥日祭祀先农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天还要举行名为耕耤礼的亲耕大典,以表示对农耕的重视,祈求五谷丰登。皇帝亲自耕作的田地称为耤田,位于先农坛内坛的南部,面积一亩三分。俗语“一亩三分地”就是这么来的。


一亩三分地被整齐地划分为十二畦,皇帝的躬耕位在正中。亲耕时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三推三返后结束。之后皇帝登上观耕台,继续观看三公九卿和耆老农夫的耕种。


小川一真拍摄于1901年的观耕台


喜仁龙拍摄于1920年左右的观耕台,此时观耕台上用木材和玻璃搭建起一座西洋风格的两层八角木亭


为保证亲耕大典的顺利完成,清朝皇帝要提前进行演练,演练的地点在中南海的丰泽园。即便如此,历史上还是失败过一次,原因是牛不给力。嘉庆二十年(1815年),大典开始,鼓乐齐鸣,几头耕牛却钉在地上一动不动。最后御前侍卫十余人挟裹着牛,连拉带拽,才协助皇上勉强推了几推。在之后三公九卿从耕时,情况更为糟糕,不仅有的牛纹丝不动,还有牛撩开蹄子四处乱蹿。结果负责耕牛调教的相关官员都被严加议处。


建筑构造精美,堪称古代典范


除了供皇帝亲耕之外,先农坛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祭祀。因此,先农坛的建筑群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实用性和象征性,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古代建筑典范。时至今日,现存的建筑多数已历经500余年,整体布局基本完整,建筑的构筑特色及艺术风格基本保留了明代特征。


小川一真拍摄于1901年的庆成宫


这些祭祀建筑,根据祭祀活动中的不同要求分为宫殿建筑及象征生产等项功能性建筑。由于使用的不同要求,建筑的结构及技艺又有所差别。


A.J. van Citters拍摄于1902-1905年的圆廪神仓


宫殿建筑雄伟壮观,庑殿或歇山屋面,外表辉煌,采用黑色或绿色琉璃瓦,内部雕造精细,用鎏金斗硕装饰,格扇门窗用三交六碗菱花,建筑内外用金龙和玺彩绘等。其余建筑虽然也为厅堂结构,但灰瓦硬山及简练的装饰,与前者形成明显的等级对比。


太岁殿与隆福寺的藻井


在先农坛众多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太岁殿了。太岁殿院是先农坛最雄伟的一组建筑,占地9000余平方米,是祭祀太岁神及十二月将神的场所,由太岁殿、拜殿、东西配殿组成。


小川一真拍摄于1901年的拜殿


它的位于内坛建筑的中心地带,体量是先农坛众多建筑中最大的。站在空旷的庭院中,能够感受到皇家建筑独有的气派。太岁殿坐北朝南,面阔七间,黑琉璃筒瓦绿色剪边歇山顶,和玺彩画,殿前三出台阶。


东西庑殿各面阔十一间,前出廊,悬山黑琉璃瓦屋面。南面是拜殿,亦面阔七间,屋面单檐歇山式,黑色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每逢祭祀太岁、逢水、旱或出征、凯旋等重大事件时,皇帝要派官员来这儿行祭礼。


如今的太岁殿,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所在地


目前,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就坐落在太岁殿内,徜徉于这些古代建筑展览中仿佛走在一副长长的历史画卷中。中国的建筑风格,以时代论,有汉之古拙,唐之雄大,宋之绮丽,元之自由,明清之规范;以地区论,有北国之雄浑,江南之典雅,蜀中之朴真;以民族论,汉族之外,各个少数民族也都以独有的风采装点九州大地,这里展示的就是中华先民所创造的理性与浪漫的建筑世界。


喜仁龙在1920年左右拍摄的太岁殿


陈列在太岁殿、拜殿、西配殿内部的古代建筑,虽然现在略点破旧,但是抬头可见的藻井却未因时间久远而显得逊色。特别是“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原北京隆福寺穹顶藻井,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隆福寺藻井


井顶是一副天象图,根据唐代天文图绘制,存星1200余颗,其外围是与室内天花板及藻井一、二层相平的正方形井枋,其上彩云缭绕中立着一个个神像,而此间天花下(即藻井第三层四角)又有木雕四大天王支撑。整体构造巧夺天工,令人对古人建筑智慧叹为观止。


民国时期,变身城南公园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先农坛北外坛墙逐渐被拆去,外坛内外成为底层百姓居住以及天桥艺人绝活和底层工商业经营的地方。昔日的皇家坛庙彻底走向平民世俗。


1916年,先农坛作为城南公园对公众开放后,外坛北部开辟的平民游乐场被人们俗称为“城南游艺园”。它和北面香厂“新市区”的新世界游艺场,是当时北京南城最重要的平民游乐去处。


民国时期,先农坛里建起的“四面钟”


1919年,城南游艺园里建起一座欧式钟塔,底部设有围廊和阳台,顶端四面各镶嵌一座西洋圆形大钟,人称四面钟。当年坊间盛传,四面钟的修建影响了新世界游艺场的风水。新世界的建筑外观如同轮船,而四面钟则形似一座大铁锚。铁锚栓住了轮船,也就阻断了它的前(钱)途。两年后新世界果然发生火灾,从此一蹶不振。城南游艺园尽管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随着时局动荡,国民政府南迁,最终也没能摆脱关张歇业的命运。


上世纪五十年代,四面钟被拆除。2005年在新落成的天桥市民文化广场中异地复建。通过下面的新老照片对比,可以看出复建的四面钟体型略显粗壮。广场上特别设立了天桥八大怪的雕塑,以纪念那些广受百姓欢迎的天桥民间艺人。


2005年在新落成的天桥市民文化广场中异地复建的四面钟


1936年,在先农坛的东南角,盖起了北平公共体育场,后更名先农坛体育场。90年代中期,当年的北京国安队征战甲A联赛,正是以先农坛作为主场的。1995年一场3:1战胜广东宏远,不知成为多少球迷的回忆。



展开腾退整治,恢复历史风貌


在中轴线申遗工作推进过程当中,先农坛的情况可以说是比较复杂的。从历史上来看,自民国开始,1916年先农坛被辟为“城南公园”,部分建筑被拆毁。1936年又在原址东南角盖起北平公共体育场,后更名先农坛体育场。随后,屡有单位占用的情况发生。虽然近年来随着腾退整治力度的加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首先要提的就是育才学校。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是在1937年由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创办的。在1949年7月,它的前身——华北育才小学随党中央迁入北京,进驻了北京先农坛。随着中轴线申遗工作的不断开展,为了保证中轴线的完整性,以及给予古建筑更好的修缮条件,育才学校积极主动的配合腾退工作。


育才学校与先农坛是咫尺之隔


在今年4月,将原先学校的露天操场进行了腾退,恢复了原先的皇帝进行亲耕的耤田。也就是我们上文说的“一亩三分地”。如今,先农坛将“一亩三分地”作为农耕文化核心体现区及耤田礼活动区,“一亩三分地”景观区今天正式揭牌,北京先农坛耤田历史景观展示区向公众开放。与此同时,先农坛 “文化承传统,文明祭先农”全年系列活动也正式启动。未来,市民又多了一处体验传统文化的去处。


先农坛恢复“一亩三分地”内春耕仪式演示


相比之下,位于先农坛俱服殿内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在腾退过程中的情况下就不算乐观了。尽管有关单位存在着一些困难,但从中轴线申遗的整体角度出发,参考位于天坛公园西北角的五八二电台,要根据老城保护的需要,深入论证新的选址等方案,恢复该地区的历史风貌。


另外,从去年开始的庆成宫集中腾退工作,在经过相关专家的论证之后,相关工作也在积极的开展当中。我们也希望通过腾退修缮,恢复庆成宫建筑原貌。


小川一真拍摄于1905年的庆成宫


如今的庆成宫,建筑内有不少外单位入住


先农坛作为古代皇家祭祀的重要场所,历经近六个世纪的风雨,依然伫立在中轴线的南段,与天坛遥相呼应。虽然在近代史上,它经历过建筑的拆毁、单位的占用。但时至今日,随着中轴线申遗工作的不断推进,它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我们希望,在腾退和修缮工作持续的过程中,先农坛能够有新的惊喜展现给大家,在这之后,能够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中轴线上,并且恢复往日的面貌。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掌柜推荐




《两代摄影师 一座北京城》


侯凯沅、 刘锦标、 赵树强/图

徐家宁/文


《两代摄影师 一座北京城》所遴选出的百余组城市影像,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呈现给世人的是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新千年,经历了和平解放后的新生、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沧桑巨变,以及新千年北京奥运会所带来的空前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历史变革,在空间结构和城市风貌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限时优惠和特惠套餐

请扫描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查看



推荐阅读


旧影 | 震撼!1932年的航拍电影里,是你我没见过的古都北京!


京志 | 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下


文保联播 | 海淀区发现古桥,老胡同整体提升


京志 | 跨过六个世纪的天坛,中轴线上的定盘星


漫谈 | 90年代新街口逛街不完全指南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jingshimo

点击“阅读原文”进微店随便逛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