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志 | 香山饭店与中银总部,是贝聿铭先生留给北京的念想

砖砖 正阳书局The Gateway 2019-06-03

 今天,我们又送别了一位大师。据央视新闻援引外媒的报道,当地时间5月16日,曾设计了卢浮宫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先生出身苏州名门,一生醉心于建筑设计,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杰作。其中就包括北京的香山饭店和中国银行总部大厦


缅怀一代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


20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后,贝聿铭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到故国。应中国政府的邀请,他接手设计香山饭店。他与儿子贝定中来到北京市西北离市区二十五英里的香山。那里原先是皇帝的狩猎场,风景如画。是时,刚下过一场小雪,带围墙的园林覆盖着一层薄雪,里面凉亭、宝塔分布得错落有致。他们顶着凛冽的北风,沿着一条陡峭的小路爬到半山腰的一座凉亭中。从那个角度望去,香山公园俨然一幅画卷。贝聿铭说:“当我们看到那个地方时,我丝毫也没有犹豫。我说,我们就在这儿建吧。”


以贝聿铭的名望来说,一家只有325间客房的低层饭店是一笔不大的业务,但贝聿铭看重的不是这点,而是有了一个报效祖国的机会。此外,香山饭店还为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表演平台,它使贝聿铭有机会重新寻找中国的现代建筑风格。他的这种探寻工作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贝聿铭在哈佛读研究生时曾提交一份上海艺术博物馆的模型作为他的毕业作品,这也算是他对这种探寻的贡献。香山使他有机会在三十年之后重新进行这种实验。他的理想是为新中国创造一种新的建筑语言。



贝聿铭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的建筑不能重返旧式的做法。庙宇和宫殿的时代不仅在经济上使建筑师们可望不可及,而且在思想上不能为建筑师们所接受。我希望尽自己的浅薄之力报答生育我的那种文化,并能尽量帮助建筑师们找到新方式……”



本着寻找一种新式建筑语言的追求,贝聿铭开始了新的探寻。在长江流域的苏州、杭州、扬州、无锡等城市,贝聿铭参观了曾被大家族居住过的园林和庭院,看到了飞翘的屋檐、富丽堂皇的屏风、多彩多姿的窗户和涓涓的流水。在参观中,贝聿铭相信,尽管中国经历了种种曲折坎坷,但这种建筑语言对多数中国人来说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他要使这些为普通人设计的建筑风格重现生机。



经过考察,贝聿铭认为,这幢建筑必须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比如中国园林建筑和民居中院落与室内空间不可分割的相互渗透,园林建筑中观赏路线的布置使人感觉到从幽静僻静到豁然开朗的强烈对比,这些优秀的建筑手法,都应该继承下来。



贝聿铭对香山饭店倾注了心血,如果按他通常的做法,把想法告诉设计助手后,他就开始构思别的建筑了,只是定期回来评估助手们的工作进展,把情况告诉客户。但香山饭店是他对新中国的理解和表述,因此需要他亲自操刀设计。


贝聿铭先生与陈从周,赵无极在香山饭店


助手们很惊讶地看到,贝聿铭在露天的工作室中手握铅笔在设计桌上沉思默想。设计师卡伦·范·兰根说:“在建筑香山饭店的两三年时间中,他每隔两小时就会带着图纸和立面图到我桌边来。我们的工作时间特别长,他非常执著。”


西式建筑倾向于用单一的正面建筑来表现自己的风格。香山饭店则不同,它层次感很强,逐渐展开,引人入胜。最令人称道的是“四季庭院”,那里,疏影婆娑,人们可以一边品茗一边欣赏竹丛和金鱼。以这座阳光灿烂的庭院为出发点,各条走廊蜿蜒伸展,通向四间低层的厢房。由于设计精巧,从厢房可以看到四周园林的景色。



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 1979年11月,凝聚着贝聿铭心血的香山饭店图纸与模型用船运到北京。贝聿铭的建筑模型表明,那是一幢不到四层高的白色小楼。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座凝聚着中国历史,弥漫着浪漫主题的亭阁式建筑显得既熟悉又陌生。贝聿铭手下的方佛瑞向大家解释说:“贝希望香山饭店能像天然去雕饰的少女那样体现真正的美。”


“香山饭店表现了建筑在文化上如何延续——撷其精华,成就自我”


贝聿铭在材料运用方面更是精益求精。他希望香山饭店的窗户采用北京城墙上的那种旧式瓦片来装饰。贝聿铭的工作人员想尽办法,在北京找到了一位已届七旬的老工匠,很快地在城郊一座幸存的窑中复制了这些瓦片。瓦片从窑中烧出时工匠们给它们上了釉彩,使这些瓦片具有与众不同的深灰色的光泽。这就是贝聿铭喜欢的建筑材料——简朴却不失优雅。



解决了瓦片问题后,贝聿铭开始着手解决小花园的装饰问题,香山饭店的西式客房有十一座栽有奇花异草和参天古树的静谧花园。花园中的小径蜿蜒曲折,小径上面有彩色石子铺成的精致的竹子和梅花图案。


这些石子是贝聿铭的助手曹凯文从越南边境附近的边远河床采集来的,当村民们得知这个外国人要花上万美元买他们的石子时,都惊讶得目瞪口呆。结果村子里所有的人都下到溪床上拣石子,即使三岁小孩与当了祖母的老太太也不例外。



贝聿铭希望在客房多、占地面积庞大的香山饭店重新创造出老家苏州私家花园的小巧玲珑感,但贝聿铭童年时代的那些带假山的花园规模太小,无法用到香山饭店。有一天,在从巴黎飞往北京的路途中,贝聿铭无意中读到一篇游记,文章提到云南石林那如剑一般的石灰岩柱,它会给人一种凝重森然、神秘脱俗的感觉,与香山饭店的灰瓦非常匹配,这个发现使贝聿铭激动万分,他对方佛瑞大喊:“我就需要云南的石柱来装饰香山饭店的花园。”



随即他们在云南的石林外围仔细选择岩石,并用彩笔标明选好的石块。然后,工人们把这些总重量达二百三十吨的尖柱形岩石从二十米深的地基中拔出,装上四十辆平板货车,经过两千四百公里的行程运到香山,那些岩石为花园平添了一份神秘的原始气氛。

1982年夏末,贝聿铭夫妇带着家人与一些朋友回到中国,朋友中,有美国前总统夫人杰奎琳与名流沃尔顿、伊凡杰琳·布鲁斯等。贝聿铭的用意是一方面让朋友看看中国的文明,一方面让他们参加自己的香山饭店开幕。


开幕式举行的那一天,香山晴空万里,红叶在艳阳下金黄一片,整个香山人流如织。杰奎琳·奥纳西斯和伊凡杰琳·布鲁斯等一行人前去参加揭幕式,当他们一眼看到,宁谧的灰白色饭店正面像鸟窝一般偎依在四周连绵起伏的群山上,那如火如荼的红叶簇拥着它。布鲁斯兴奋地说:“那是我们见过的最飘缈、最洁白的东西。我被它的美惊呆了。我站在房间的窗前,不断地向外望去,直到仪式的时间快到时,我才转身下楼。”



香山饭店在美国的影响很大。后现代主义者把它理解为贝聿铭在建筑上的一次妥协。他们评论说,现代主义的权威终于采纳了借鉴历史进行装饰的做法。贝聿铭的答复是:“现代主义没有衰竭,根本没有衰竭。当然,现代主义发生了变化,在向好的方向转变。如今现代主义拥有了更多的自由。”



香山饭店开张七个月以后,美国授予贝聿铭普利茨克奖。这是建筑界可与诺贝尔奖相媲美的一项大奖,贝聿铭因此得到十万美元的奖金和亨利·莫尔创作的一尊雕塑。授普利茨克奖的人认为香山饭店表现了建筑在文化上如何延续——不对过去横加批评,而是撷其精华,成就自我。


而贝先生与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渊源,就更加深厚了。1918 年 ,贝聿铭一岁的时候 ,他的父亲贝祖贻创立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 ;几近古稀之年 ,贝聿铭又在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的设计中 ,获得巨大成功。所以 ,当他收到在北京设计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邀请时 ,并没有太多的犹豫。老先生不顾年迈 ,揣着图纸来了。


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银行香港分行


但是 ,在许多行家的眼里 ,这实在是一次冒险的举动。 因为 ,在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设计建筑 ,必须面对古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尖锐矛盾 ,而这似乎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坎”。 


位于北京长安街西单路口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 ,一落下施工脚手架 ,就显出惊人的气势。建筑物南面和东面两个入口各宽 54 m , 高 9 m ,进深 14 m ,上面的 10 层是用两榀两层高的巨型钢架托起来的 ,下面没有一根柱子 ———一个贝聿铭式的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 !



 整体上来说 ,中银总部与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有些类似 ,两个立面上的桁架将底部架空 ,入口处的实墙 ,顶部的凹陷 , 都依稀可见东馆的影子。转角部分的玻璃幕墙更像是香港中银大厦的再现 ,三角形的母体重复叠加 ,巨大的斜向支撑 ,高耸的塔尖 ,使这两座同属于中国银行的大厦有了共同语言。再加上其他一些细节处理 ,这座建筑好像是贝聿铭设计手法的集大成者 ,标志着他的设计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中银总部大厦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就是中庭部分。这个中庭的出现 ,还得托贝先生若干年前的福 ,正是他建议在长安街两侧 控制高度 ,由天安门广场向两侧逐渐升高 ,以保障故宫太和殿的视线不受阻碍。


然而十几年后 ,当贝老接手中银大厦设计时 ,限高给它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区区45米的高度要容下17 万平方米的建筑 ,实在是一个挑战。他会不会后悔当年的决定呢 ?


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中庭内景,也是贝先生的得意之作


“当年的 决定是对的 ,今天唯一的解决方法是建一个室内中庭。这幢建筑离故宫很近 ,所以只能把高度控制在北京城市规划的要求之内 , 故宫周围是不能盖高楼的。可是 ,业主想多盖一些房子 ,如果弄 不好 ,房子就会显得很笨重 ,办法当然是有的 ,那就是把里面挖空 ,做成一个中国的园林 ,外面用透明的玻璃。这样大家从外面 看 ,里面是空的 ,建筑就变得轻盈起来。”贝先生非常自信地说。 


中行总部的中庭,更像一个园林花园


正是这份自信 ,带给人们一个无比美妙的空间。这个中庭,不但解决了采光通风问题 ,而且带活了整幢建筑。中庭是一个亲切的公共空间 ,行人路过此地 ,都会忍不住看上几眼 ,继而走进去 ,享受这美妙的空间感受。这正是贝先生所希望的 ———中庭对公众开放。



中庭能如此感人 ,色彩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室内墙面、地面和建筑的外墙面都使用了一种米黄色的石材 ,采用一种名为 Travertine的意大利石灰石。温暖的色彩 ,又加上透过玻璃窗射入的阳光 ,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三角锥形的天窗是贝聿铭先生的惯用手法 ,人们已多次看到了这种天窗的身影 ,在东馆 , 在卢浮宫东立面 ……创造沐浴在阳光中的空间是贝聿铭的拿手好戏 ,这回他又成功了。



阳光投射在室内景物上 ,形成了变幻莫 测的阴影 ,使得中庭里充满了活力。令人奇怪的是 ,玻璃天窗并没有使用国内流行的平板网架的形式 ,而是采用了井字格的钢梁系统 ,屋顶因此变得轻盈、整洁。 



中银大厦是贝聿铭历时 7 年精心设计的大作。他说这是最 后一个大工程了。在古稀之年 ,他以成熟的手法 ,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卓越的作品。在这个作品中 ,贝聿铭先生真正带来了中国传 统的现代诠释 ,给人们上了一堂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课。



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给古老的北京留下这样两座经典传世的建筑作品,让我们能够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感受园林艺术的美感。而我们的北京,也正是在一位又一位大师的塑造下,成为了今天的模样。这座城市,也是历代前辈辛勤营造的结晶。如今,先生逝去,让我们一起以这两件北京市的地标建筑,一起怀念先生。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掌柜推荐



本书积数十年研究成果,以中国历代都城演进轨迹作为背景,全面论述了北京的产生、变迁及其规划建设的特点。


内容涉猎北京城的历史地理背景、早期城邑以及作为国家都城的北京城的状况、明清北京城规划的特色和故宫规划的艺术成就;论述了北京城规划匠意的本源、基石、重要依据和制约因素。并深入探究城市天际线、平面布局、城市脊梁、故宫规划建筑的艺术成就、国内外规划大师的评价等,进而又探索了它的文化渊源。


全书论述有据,格局严谨,对研究北京城的规划和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扫描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推荐阅读


京志 | 中轴线上不容忽视的存在,皇帝亲耕的先农坛


城事 | 北京“新地图”:东西城合并,中央政务区还远吗?


城事 | 从“亚洲雄风”到“文明论坛”,咱北京一直是国际之都


漫谈 | 花两毛钱逛的公园,就在咱北京


旧影 | 震撼!1932年的航拍电影里,是你我没见过的古都北京!


京志 | 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下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jingshimo

点击“阅读原文”进微店随便逛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