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7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致在文化夹缝中挣扎的留学生:别到毕业时才明白这些

2016-07-23 Andy97 北美留学生日报


在毕业帽抛向天空的瞬间,西雅图已经从家变成了故乡。


还记得3年前初到美国的欣喜,蓦然回首,毕业已轮到自己。


一路披荆斩棘,虽未攻无不破,战无不胜,但却问心无愧。


还记得刚刚来到美国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融入美国圈子。直至今日,作为唯一一个和一群美国朋友一起去毕业舞会的国际生,并在毕业典礼上获得了由全年级投票选出的Rev. Michael Batterberry Solidarity Award(迈克尔彼得勃利团结奖),才依稀算达成了这个目标。




毕业生们伴着欢快的调子依次进入体育馆,毕业生的家长和朋友们将1600人的观众席全部坐满,好像比毕业生们自己还兴奋。


看到会序的我眼前一亮,校长致辞,老师致辞后就是颁奖了,一共8个全校大奖,当场宣布。我心里还是暗暗觉得自己能拿到全校奖项的,但随着一个一个奖项的宣布,我已经开始安慰自己了。虽然我不是很在意,但是心里还是“我可以不要,但是你不能不给我”的念头。


直到最后一个奖项,老师念出了我最好的美国朋友Emma的名字,虽然很为她开心,但在那一刹那心都凉了。但没有料到的是,这个奖项是一男一女,在她上台之后,就开始念下一位获奖者的个人资料。


援助非洲孤儿、出书、成立读书基金…我一惊,随即兴奋又紧张地等待着我的名字被宣布,旁边坐着的好朋友也听出来了,当时就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当校长念出我的名字时,我开始激动地颤抖,在全场的注视下走上了领奖台,与Emma相视一笑。一起走下领奖台的时候,她还告诉我说,她为我投了一票, 这应该就是最好的毕业礼物了吧。




很多人都认为一个极其外向的人才会获得这唯一一个由全体毕业生票选出来的奖项。因为美国人给人的印象是天生就外向,而我其实一直是一个偏内向的人。喜欢独自思索;在探索无穷真理的路上,总是珍视每进一步的欢喜。Emma则截然不同,天生就很外向、很热情。她被年级同学评为最有可能在将来成为美国总统的孩子,而我被评为最有成功潜质的学生。


很多人都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你在美国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回想起我在美国的高中三年,我觉得其实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在不断试错中逐渐建立起来自己的思维体系,不破则不立。




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改变一个人的本性,而是培养一个人在需要的时候展示出另一种性格的能力。在把一个人本性发挥到极致的同时,再扩大他相反能力的半径。


一个人的内在价值是通过不同方式所展现的,内向、外向都只是衡量价值展示方式的一个指标,甘地、罗莎·帕克斯(现代民权运动之母)都是内向的人,但是他们受到时代和责任对他们的感召而决定勇敢地站了出来,承担了领导者的责任。一个内向的人也会被大家所认可,只要他本身是有价值的。



毕业派对


其实仔细想想,融入美国圈子这件事和睡觉一样。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研究如何才能睡着,那么这个人睡眠一定有问题。因为能睡着是自然的,睡不着才是不自然的。融入也应该是自然的,融不进去才是不自然的。


这种对于美国人来说的自然的状态就是他们从小到大经验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找不到这种自然的状态。我们从小说的语言、读的书、受的教育和他们都不同,所以才很难能够达到他们的眼中的“自然状态”。



毕业舞会


美国所定义的自然状态有两个核心:一是Identity,也就是人格的塑造。你是谁,你对什么充满激情,你如何评价自己,别人如何评价你,你有什么品质;这些都是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


在国内对一名学生的评价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绩,但在美国,学生仅仅是一个人的一种身份。除了这个身份之外,一个人还存在着无限的可能。


在学校的走廊里经常会看到一个女孩带着一只金毛猎犬。她作为一名9年级的新生已经是一名导盲犬训练师了,每天上学时就会把狗狗一起带到学校。作为导盲犬训练的一部分,她和狗狗必须寸步不离


一到下课,走廊里熙熙攘攘,每个人路过她时都忍不住想要拍拍那只可爱的导盲犬,但是狗狗的项圈上“训练中,请勿拍抚”的字样让人只能用目光来爱抚。她说别人问过她最有趣的两个问题是“这是只狗吗?” “你的狗盲吗?”,只留她在原地忍俊不禁。




还有我的朋友Marie,作为一名专业的舞者,她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演出。在她11年级时就出演了一部在迪拜拍摄的电影。还有两个做模特的高中生,他们在自己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成为了本地和全国性服装品牌的模特。


英语课的同桌是华盛顿州高中组别的自由泳冠军。一起上美术课的学姐是插画师,作品已经在网上出版。立志成为一名摄影师的Emily,已经成立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为毕业生们拍毕业照。


还有Audrey是各种演唱比赛的常客,在万人棒球比赛赛前领唱美国国歌……

在这小小的学校中,还有无数像他们一样看似平凡但却身怀绝技的普通人



毕业典礼


国际生初到美国如果抱着成绩无敌的信念,那么除非是百年一遇的奇才,基本上在社交方面就会被局限住。我其实在刚来美国时一样觉得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但是殊不知学术满分外还有一个更精彩的世界。


深夜在电音爵士音乐会喊到嗓子发哑,和同学去新奥尔良迷路在市中心,在非洲援助孤儿看到他们的笑脸。经历得越多,就会发现生命的丰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所能够定义的。就像《好好先生》里面的男主角在对每件事都说Yes之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段经历都弥足珍贵。




很多时候敢于尝试就好,说不定哪次阴差阳错就达成了一段机缘巧合。作为一个在中国从来没见过网球拍的人,在美国稀里糊涂地就加入了网球校队,之后就再也没退出过。


回头一想好像是报到时去错地方了,把网球当成长跑队了。从如何握拍开始学起,一点点地爱上了网球这项运动去训练的第一天,我的美国教练看我什么也没有,又是借我球拍又是送网球鞋。直到在网球队的最后一年在拿到Junior Varsity MVP(校初级网球队最有价值球员),我的高中网球生涯才告一段落。


但是网球已经变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次打网球都能找到那种无所求的状态。打网球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打网球,换句话说,没目的。有很多事情一旦加上了一个动机后,可能就不会享受这件事本身了



初级网球校队


美国人第二个自然状态的核心是对情感的表达。他们相信情感是最美好的东西,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而国内追求的是精度,是考试的正确率,所以情感被压抑是自然而然的。


美国人可以用表情给你讲一个笑话,甚至有时候只用眼神就能娓娓道来。我经常喜欢和寄宿家庭的妈妈聊天,因为觉得很多话只有她能懂,同时她还是一个genuinely care about people”(真心地在乎别人)的人,经常会问我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呀,有什么有意思的事呀。


还记得有一次她给我讲歧视的问题,给我讲了一个多小时,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越讲越感动,最后把我讲哭了。作为一个很理性,很不容易被感动的人,落泪把自己都吓了一跳,这也许就是情感表达的力量吧。



安迪读书基金在非洲


很多时候,做成一件事需要的只是异想天开和勇敢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在2015年习主席访美期间,我在想能不能把我的书送给他。这听起来好像天方夜谭,但仔细想想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因为习主席在21年前访问过塔克马林肯高中,此次为故地重游。


于是我就给我们学校的校长写了一封邮件,把送书的想法告诉了他,看他能不能与塔克马林肯高中的校长联系上。出乎意料的是,他的邮件中满是热情洋溢并且表示他认识林肯高中的校长。但是他说因为安保很严所以到林肯高中需要提前做安全背景审查,现在已经来不及了,不过可以安排我去参加欢迎中国先遣团的晚宴并与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部长见面。


在欢迎晚宴上,我将《高中遇上西雅图》亲手交给了裘部长,并希望她转交给习主席。那晚离开时,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在理解了这种“自然状态”后,就有了融入的基础。形成社交圈子的关键时期是在高一或者大一年级,新生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在这个时候是融入的最好机会。


如果在社交圈形成之初没有进入,虽然社交圈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圈子的准入门槛是在不断提高的。如果想作为后来者加入,就需要找一个合适的引路人把你带入她或他的圈子。




我在2015年去新奥尔良去做义工,为无家可归的人盖房子。其实这是我第一次在一个全部是美国人和环境下与他们相处,我们小组的5个人看我是唯一的国际生,所以对我非常的友善,还把我们的小组取名叫做the Wang family”(王家)


每天大家一起在工地上流汗,一起被晒得比螃蟹还红,不知不觉间就变得熟络起来。特别是返程飞机延误,我们在休斯顿多呆了一整天。我和Emma在机场一聊就是3个小时,回来之后一下子就变成了好朋友,这才慢慢地认识了她的朋友们。




其实国际生融入是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的,美国人会对你很好奇。朋友告诉我在他们合唱团的一次集体出游时,因为大家都很无聊,几个“看起来酷酷的”国际生被搭讪了无数次。


当美国人怪腔怪调地和你开始学中文的时候,或者你和美国人学发音一练一个小时的时候,那种亲近的感觉就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这个把你带入美国圈子的人非常重要,因为这个人会直接决定你进入什么样的圈


在进入一个圈子前也要思量再三,也不要为了融入而去加入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圈子。在有些运动队的聚会上可能会有非法的酒精和大麻出现,也有的圈子中会多元化到令人不敢相信。



新奥尔良做义工


啰嗦了这么多其实还有一个终极问题,为什么要融入美国?


融入、不融入是一个个人选择,但是如果没有选择的能力就谈不上选择。一个国际生只在自己的文化背景内也可以活得很好,但是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点什么。一个人的优秀值得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颂赞。




无知其实是挺幸福的一件事,因为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外面更大的世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每天都会很满足。但是每个人心中的某个角落都住着一个永远好奇的孩子,想到外面更广博的世界看看。喜欢就留在那里,不喜欢也可以随时回家。


家永远都会在那里,但外面的世界如果不迈出第一步,也就永远是外边的世界。


(编辑:Yuwei)




近期热门文章 


如果希拉里当选美国总统,我们管克林顿叫什么?网友实力吐槽


美国Top50名校齐聚北京上海:你今夏最不能错过的名校展


“你们留学生,都是卖国贼!” 我们出国就是不爱国??


沃顿抗议!川普深遭母校嫌弃,被学弟学妹联名抵制


911被隐藏14年的机密报告公布了,沙特一手制造了恐怖袭击?


全美最佳大学城Top30排名,村里其实也挺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