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痛失两位国士,曾参与歼八设计、两弹一星工程的两位院士逝世

2018-01-13 Dan 北美留学生日报

袁承业、管德 图片来源:文汇APP、中国工程院网站



2018年1月9日,北京的风很大。


这一天,“两弹一星”的功臣,著名有机化学家袁承业因病去世,享年94岁;


同一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曾经主导设计歼8、为中国气动弹性专业研究奠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德也因病逝世,享年85岁。



在这一天,我们又失去了两位曾经中国科研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师。


对于科研界的人士来讲,两位院士都是如雷贯耳的大师。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的名字很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甚至是显得有些陌生。


但也正是这些我们所“陌生”的人们,在国家艰难落后的那段时间里,奉献了他们的热血与追求,数十年如一日的在为我们如今所享受的生活而奋斗着。


虽然直到他们离开我们才知道两位生前默默无闻的大师,但我们今天值得也理应花几分钟来了解和铭记这些撑起中国脊梁的人。


袁承业——国家需要永远是科研的第一位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


这是“两弹一星”功臣、中科院院士袁承业老先生曾经说过的话。


作为”中国萃取剂化学之父”,他穷尽了毕生的精力为中国的核事业和工业发展作出研究。直到先生逝世的几年前,九十岁高龄的袁承业先生依旧在为如何进行“锂的提取、回收和利用”殚精竭虑。



袁承业出生于浙江一个小镇上,“承业”这个名字来自于他的父亲,带着“子承父业”的寓意。他的父亲袁开基就是一名有机化学家,耳濡目染地,袁承业也渐渐的对化学这门奇妙的科学产生了兴趣。


他生于战乱年代,曾在多地逃难,辗转念了7所中学,甚至最艰难时父母还去摆过地摊。可能是因为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袁承业少年时在学业上更是格外要强,据说考试如果没有拿到满分,就会坚持申请重考。


1948年,袁承业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中国药科大学前身)毕业。



1951年,已经作为技术员工作三年的袁承业作为建国后的首批公派留学生,前往苏联攻读研究生。


当时一点俄语都不懂的袁承业,靠着一位苏联老人每天辅导的几个小时,愣是开始了他在异国的工作和学习。


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学成回国。


作为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他感激国家给予他接触更先进科学的机会。作为普通人,他幼年饱受因为国家落后和战乱所导致的颠沛流离。因此,在袁承业的心中,国家的尊严和需求是至高无上的。



因此当1959年国家急需科研人才进行“两弹一星”的国防任务的研究时,袁承业立马就站了出来,毅然从已经有重大进展的氨基酸与多肽合成药物研究改行,迅速组建了一支核燃料萃取剂的研究组。


成功研制P-204、N-235和P-350等萃取剂。


光说萃取剂或许大家没有概念,但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评价袁承业的成就时曾说,“提取铀的萃取剂研究,在当时是对国防建设起关键作用的,没有它,就提不出铀。”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萃取剂的研究,那么就无法提取用来制作原子弹的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原料如何制作原子弹?


可以说如果没有袁承业小组的研究,“两弹一星”事业会进行的更加艰难。



后来,袁承业所领导小组研究成功的N503萃取剂,成功萃取了稀有金属铌和钽,还为上海污水治理中的“废水脱酚”作出了贡献。


即使到了晚年,老先生依然心怀祖国的科研事业,他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做法毫无保留的交给了年轻人,九十高龄时依然操心着锂元素的提取研究,他为国家重大项目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却连名字都坚持不出现在项目书中。



他常教育青年科学家说,“作为科学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应该问问自己,我这一辈子为国家做了哪些有用的贡献。”


管德——航空为了老百姓


提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感到陌生。但在航空科研事业领域,管德院士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


可以说,没有管德,中国的歼击机研究要延后五年。没有管德,中国的歼击机根本无法运行。


在一个并不发达的年代,管德为国家航空领域实现了一个“零的突破”。


1932年,管德生于北京。1949年高中毕业后,管德报考了清华大学和北洋大学的航空系并被同时录取,最终他选择了清华大学。


毕业之后,管德被分配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的航空工业局。



1956年,管德在沈阳飞机制造厂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当时那个困难的年代,设计室里只有两台计算机,因为有更重要的计算任务。因此对于外形曲线的计算只能人工手摇计算,算了一个多月管德和几个同事才算出了歼教1型飞机的外形数据的计算任务。


确定外形后,管德进入了气动组,专攻气动弹性。当时,国内气动弹性专业领域完全空白,管德和同事一起,用手摇计算机,经过两年的努力,最终保证了歼教1飞机的颤振安全。


在当时管德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可以说是开创性的,因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算颤振速度。


后来管德再次主持了歼8飞机研制中的气动弹性专业设计计算和试验,带头完成了歼8Ⅱ飞机的研制、试飞工作,为此荣立航空工业部新机首飞一等功。


20世纪80年代,管德院士被调任到民航局担任副局长,从源头遏制了航空事故多发的趋势。



他的态度很明确,他对航空的要求是严格的,他认为民航要对老百姓负责任,人民群众的生命不能开玩笑,如果飞机不能满足对安全要求,民航部门就不会批准购买。


期间他坚持上书认为与麦道公司合作生产麦道90-30的技术条件并不成熟,且麦道公司的财政状况非常糟糕,如果长期合作项目风险很大,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管德的预见性,遗憾的是他的警告并未得到重视。


但在这场争论中,管德对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有主见敢担当,从始至终他都未改变的自己的主张更不会退缩。


他说过,“我不是科学家,我是气动弹性专业的工程师。我不敢谈什么科学理论成就,我的目标是尽力把工程实际中的飞机设计工作做好。”


他这样兢兢业业为了老百姓的空中安全工作了大半辈子,终其一生,他都在践行他这句铿锵有力的誓言。



这两位大家,虽然不像邓稼先、钱学森这样的前辈们为世人所知,但国家的科学事业绝不只是一两个人的功劳,作为“两弹一星”和“歼8飞机”的奠基人,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者。


不只是他们,还有更多科研人员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也就是这些不为默默无名的人,在背后沉默地守护着我们,守护着这个国家的昌盛与繁强。


这些人,他们才真正地撑起了中国的脊梁。



Reference:

http://mil.news.sina.com.cn/2018-01-12/doc-ifyqptqv8082199.shtml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8_01_11_442811.shtml

http://news.sina.com.cn/c/nd/2018-01-11/doc-ifyqptqv7645873.shtml

http://k.sina.com.cn/article_6090650440_16b07f3480270026xu.html?cre=tianyi&mod=pcpager_mil&loc=1&r=9&doct=0&rfunc=86&tj=none&tr=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