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暖心回归!留学生们都乐疯了!

2018-01-14 CY 北美留学生日报


《舌尖上的中国》

不仅仅是一部吃货专属纪录片

更是一幅中华美食与中国人的百态图

身在海外的我们

兴奋之余,是感慨伤怀



1月12日下午,中央电视台在北京举办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开播新闻发布会,宣布“舌尖三”将在2018春节期间暖心回归

 

这部实打实的开年巨献,想必将延续《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吃货专属纪录片”的优良传统,一点点绘制华夏大地的美食地图,探究历史演化过程中中华饮食文化的流变,讲述“美食”与“人”背后的温情故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32t6i0j8&width=500&height=375&auto=0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先导片(视频来源:腾讯)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是1990年以来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纪录片,对拉动美食行业经济增长功不可没。“舌尖”前两季所提及的各路美食纷纷登上淘宝热搜,其中云南诺邓火腿成交量五天翻了十几番。



有了前两季的好底子,第三季先导片播出后,网友们几乎一边倒的正面评价,纷纷表示无比期待,可能最大的槽点,也不过是旁边声音太像潘粤明、希望还是能由前两季的李立宏老师担任解说而已。



在美食中尝百味人生,在影像里品味道中国”——鲜艳明亮的色彩、琳琅满目食材,这段“有味道的视频”,即使只有短短的一分钟,也能令人不禁垂涎欲滴、心跳加速。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在央视一套首播。“舌尖”的创始团队受到“慢食运动”的启发,致力于“拍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通过普通人的家常菜来透视每一口饭菜背后的那个人和那段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前两部在国内大红大紫,网络点击量数千万次。在油管(YouTube)上,“舌尖”也是引来众多海外网友围观。

 

评论区里,有老外无比惊讶地表示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的震撼;有留学生沾沾自喜地讲着自己是怎么通过做饭引得外国邻居垂涎三尺、从而俘获一票人心;有吃瓜群众果断给视频“点踩”,原因是馋又吃不到、果断气死了。。。


但更多的,是海外华人说思乡,说这一集纪录片,怎样让人泪流满面。


(视频来源:You 42 35930 42 15232 0 0 2008 0 0:00:17 0:00:07 0:00:10 2830Tube)

 

几年前,我背起行囊踏上一片陌生的土地,成为百上千万散落四海的华人游子中渺小的一员。初来乍到,经常有国内的朋友问我,美国饭好不好吃啊、在美国吃的习惯嘛。这其实很难回答。

 

有些不曾走出国门的人对美国饮食的印象就是经典的薯条、汉堡、热狗、炸鸡和披萨,这也许是对于文化极其多元、各类饮食流派百花齐放的美国最片面的理解和揣测了(当然,个别完全没有diversity的大农村地区除外)。


网友吐槽《舌尖上的田纳西》,全剧终

 

在曼哈顿的街头漫步,可能不出同一个街区,就能尝遍各地美食——那家放着Despacito的墨西哥餐厅,也许左边传来的是动次打次的“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思密达”,右边则是让人听着就想摇屁股的“Hakuna Matata”。

 

我走马观花游历美国各大城市,颇有一种“古有神农尝百草”的感觉。虽然也屡屡“踩雷”——比如来了好几年,还是咽不下去那臭袜子一般的蓝纹芝士(Blue Cheese),但也的确曾因多汁的德州烤猪扒、肥美的缅因龙虾、浓郁的费城芝士牛肉三明治而流连忘返。


《舌尖上的德克萨斯》,全剧终

 

可是钱花了,Yelp签到了,自拍照了,朋友圈发了,却总觉得这味蕾冲击终究走不了心,总觉得口中食物的再美味,也抵不住心里的五味杂陈


最想念的,还是地道的家乡菜,还是妈妈熬的一碗清淡的小米粥。


《舌尖上的新墨西哥》,全剧终

 

随着海外华人不断增多,“中华料理”早已开到了外国的大街小巷。

 

以美国来说,中餐最早是由被广东台山地区的中国移民带到美国的,在西部淘金热时期从加州“登陆”。“美式中餐”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不断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红遍美国。现在,好像再偏远的镇上都能有个Beijing Garden或者Dragon Chinese Food。


最著名的“熊猫快线”

 

美国中餐馆里,“左宗鸡、四川牛、湖南牛、木须系列、水煮系列、宫保系列”名扬万里。美国人对一套酱汁换猪牛羊鸡一样配料就能变出四道菜的伎俩,丝毫不挑剔,犹如《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一般对美式中餐的爱不释手。

 

美式中餐靠口味在海外圈粉无数。


“酸甜鸡”

 

可是,暂且不说还是有很多老外提到中餐就是吃猫吃狗吃鲨鱼、其他不符合西方人饮食“文明道德”观的亚洲食物八成都要由中国人和中国菜来背锅,绝大多数在海外的中餐厅,还是难逃被和低端划等号的命运。

 

中餐在海外往往受到的歧视,往往与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无关,更多的是因为做中餐的人的生活状态。



曾经有一段美国青年拍摄的恶搞视频走红脸书(Facebook)。视频里,几个白人小伙在订餐高峰期同时拨通了两个中餐馆的电话号码。

 

两名英语并不娴熟的中餐店老板显然搞不清楚情况,从互相礼貌地询问对方要点什么,到用支离破碎的英语对吼“我没打给你,你先打给我的,你到底要不要点菜?!”,而几个白人小伙在线下笑得不能自理。


视频的标题,正是其中一个中餐店老板说的一句语法错误的话“I no call you lol”(“我没打给你”,后面加上上传者幸灾乐祸地笑)。


 

视频登上热门后,有人评论说,你们这样胡闹是歧视华人!


你猜怎么着,更多的人说的是“好啦你不要政治敏感,这只是年轻的孩子们开个玩笑而已”,甚至有姓名像是华裔的用户,说“中餐馆就是这么差的,我都不稀罕去吃”。


 

诚然,饮食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层面,不是一朵花、采下来插到另外一片土壤就能生根发芽结出果实,文化的交融和演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不反对中餐美国化,甚至为它在美国的成功拍手叫好。

 

可是,令人担忧的是中华文化在海外变化的矫枉过正所带来的华人心态上的波澜起伏。自己人瞧不上自己人,就离忘“根”不远了。多少老一代移民上了车把车门紧锁,和新一代移民划清界限。殊不知,越是把自己圈子框死了,越是走不出去。


 

“左宗鸡”为代表的美式中餐在美国人心里根深蒂固,来了新的正宗流派,太多人可能傻傻分不清楚,不愿意、甚至不屑去尝试,导致我们的文化推广开展不下去


虽说我们生活在海外,不是为了让外国人觉得我们怎样怎样,但有几个人不是这么爱面子、不是这么自私地希望别人说自己家好?


 

每次吃完结账时,服务员总会送上一种叫幸运签语饼(Fortune cookie)的小零食,外形很象小元宝。我曾经和一位美国朋友说,幸运签语饼根本不是正宗的中国东西,我来美国之前压根没见过。他一拍脑门:“What? My whole life is a lie”(我的整个人僧就是个大谎言啊)!


捏碎签语饼,里面有张小字条,有时候是教中文字和单词,有时候是祝福,有时候则是一句所谓人生哲理金句,虽然字条上面的中文往往十分蹩脚,但也确实可以给人带来额外的惊喜和慰藉。 

 


学生时代的我有一次在纽约市唐人街附近一所中英双语幼儿园观摩,幼儿园班上八成是中国移民的孩子,老师是香港人。每天第二节课后,老师会发福饼作为课间零食,孩子们则跟着签语饼里面的字条学习中文;中文识字能力差一些的孩子则让我帮他们读。

 

想到他们只能在美国人给他们打造的大环境下,通过签语饼这种美国制造的中国幻象来窥探中国文化的一隅,我感慨;但看到他们兴致冲冲地渴求着拥抱祖国的文字和文化,我欣慰。



我像他们那么大的时候,肯德基、麦当劳刚刚登陆中国不久。每年过生日,最期待的就是拉上一群小伙伴到麦当劳吃十几块钱一个的“天价汉堡”,又壕气、又洋气。如今,麦当劳改名金拱门,价格相对不再那么任性,菜单也做了本土化。这些洋快餐向我们靠拢,也黯然揭示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油管上的美食博主The Food Ranger带着各位看客走遍中国大街小巷寻找美食,让成百上千的海外网友见识了最地道最正宗的中餐面貌,许多人大呼“我要去中国”!


现在,《舌尖上的中国》不再需要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来帮我们推广了。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之所以让我们格外期待,是因为它通过介绍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而近观中华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它透视全球视野下中华美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传递的文化自信一定令人震撼。

 

它能告诉世界,中华饮食是美的、有故事的,它不只是默默无闻的二代移民炒出来的廉价快餐盒里的高油和高盐,而是中国人一种独特的审美味觉和生活价值观。


 

身在海外的我们,为它而感到骄傲自豪,也因它勾起浓浓的乡愁和怀旧。

 

几十块钱就够喝两口的高级浓汤,永远也不是住“筒子楼”的时候在长长的走廊里煤气灶上架着铁质奶锅熬出的三元牛奶;松软可口的法式蛋糕,永远也不是小巷里老伯掀起锅盖就腾起一脸雾气的带着淡淡碱味的白面馒头。。。


 

在“舌尖”第一季《时间的味道》一集里,一位香港大澳的老奶奶在老伴过世后依然坚持制作着以前与丈夫共同做了几十年的虾酱。对老奶奶来说,虾酱已经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她生活和情感的寄托。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让身在海外的我们口水与眼泪齐流,也许是因为,走到哪里,故土都是我们心中最柔软最晶莹的部分,华夏儿女融入血脉的印记,是对地道家乡菜的执着


也许是因为,我们一面看着电视画面想象着鲜香的虾酱而兴奋不已,一面回忆起不知为何选择离开了一起做虾酱的人们而感慨伤怀。

 

身在海外的游子,上扬着的嘴角,是为了掩饰湿润的眼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