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专访郎朗:原来艺术家也不都是高冷的啊!(文末有福利哦)
文| CY&凯莉
视频| 老王
郎朗,被多家美国权威媒体称作“当今这个时代最天才、最闪亮的钢琴家”,
也被《人物》杂志评为“将改变世界的20名青年”之一,是受聘于世界顶级的柏林爱乐乐团和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第一位中国钢琴家。
他在大众心目中一般都是这个样子的:
一个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钢琴胖子艺术家。
而在一些人的微信和微博里,他又是这个样子的:
看我灵动的大眼睛!
看我用小拳拳锤你!
怪不得郎朗被称作钢琴界的表情帝,和一枚会行走的表情包。
加在他身上的头衔这么多,一个真实的郎朗究竟是怎样的?
日报君最近很荣幸在纽约专访了应邀参加格莱美的郎朗。私底下的他热情又开朗,谦逊又健谈,“话痨”品质尽显,时不时飘出的东北口音更是萌萌哒!
很多人看了郎朗的那期《吐槽大会》后,迅速对他路人转粉。的确,郎朗在节目里真实不做作,活脱脱一个被弹钢琴耽误了的段子手。
原来,艺术家也不都是高冷的啊!
不过郎朗也坦言,节目录制前心里“很紧张”,因为不知道其他嘉宾说说什么。
“听说主嘉宾往往都是被吐槽得最惨的那个。之前我看这个节目,我看嘉宾的脸都变蓝了。所以我就在那儿很紧张地坐着,不知道会被喷成什么样。”
好在到了现场,郎朗发现,“他们还是口下留情了,我非常感激”。
《吐槽大会》上,其他嘉宾吐槽郎朗的点主要还是集中在他弹琴时丰富的表情上。黄国伦说,郎朗弹琴的样子,像极了有个师傅藏在钢琴底下,给他做足底按摩……
这个穴位对应的是心——
顾客,捏这里这么痛的话,可能你是肺比较不好啊。
还有肝。哦~~
连郎朗本人听了都拍手叫好,笑得分外开朗:
但是作为一个健谈的话痨,郎朗岂是好欺负的?吐槽起别人来,他可是一点都不含糊。
先是拿吐槽自己弹琴像做足疗的黄国伦开刀:
而31岁的郎朗在干嘛?也不过就是——
此时黄国伦可能:
歌手谭维维唱歌的时候动不动就吼一嗓子,郎朗现场教学,亲身示范,难得一见地开了嗓——
嗯,可以说是一点偶像包袱都没有了。
但是论自黑,这位世界顶级艺术家也是做的相当到位了——
“钢琴胖子”这个称号日报君可不敢瞎说,这可是经本人认证过的:
正如郎朗所说,其实做古典音乐,也可以很自由、很活泼、很热情、很浪漫,也可以成为一个行走的表情包。
所以郎朗在用微信和朋友聊天时,是否也会使用自己的表情包呢?
郎朗告诉日报君,“会用啊,不过我会选稍微好看一点的。特别恶心别扭的那种我就不会用了。”(大笑)
不过郎朗坦言,表情其实只是一个调味包,是他小时候为了理解音乐,所以会尝试先用一些表情去体会情绪。
直到后来有一次郎朗上大师课,那位大师说,我看到你弹琴的时候笑了,但你的琴声没有笑。
从那时候郎朗才知道,表情不只是在脸上,更重要的还是在手上。“手上得有活儿啊!”
对于日报君这种从小学琴的孩子来说,郎朗可谓是我们钢琴老师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是标杆,是榜样。
但是练过乐器的小伙伴们,应该都能懂得其中的枯燥和辛苦。那么郎朗又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我小时候就特别想当钢琴家,总是看一些比我弹得好的人,动力就在这里了。你总看到有好的,进而就会想超越他们。或者说不超越,起码要和他们一样好吧。”
渐渐地,郎朗感觉到音乐能给他带来很多乐趣。“在真实人生中,很多事情你其实都无法经历。但在音乐里,什么感觉我们都能拥有。”
这就有点像看电影,但是弹琴更妙的地方在于,你就在这种情绪里,而且还可以改变这种感觉。“你越深地理解艺术,你就越会感受到充实。”
而对于外界赋予自己的多种头衔,郎朗表示,“我首先肯定就是一个弹钢琴的。只不过现在这个年代,在自己的领域做的比较好,曝光度高就会变成所谓的‘明星’。
但‘明星’这也不是说不好,可能有时候也需要名气来传达思想。如果你弹得很好,但谁也不认识你,你的想法、价值观也很难去传播。”
郎朗童年照
由于出色的琴技,1997年,14岁的郎朗考入世界上最有名的音乐学院之一——位于美国费城的柯蒂斯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钢琴大师院长盖瑞·格拉夫曼。
在费城上学的郎朗却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他每周末都会抽空往纽约跑一跑,不光是为了去老师家上课,还是为了去大都会看看展、去卡内基音乐厅、林肯中心听听音乐会。
郎朗告诉日报君,他现在每年大概两个月住在纽约。纽约的小伙伴们也许某天可以在街头巷尾偶遇这个行走的表情包哦~
作为一个过来人、一个留学“老司机”,郎朗想通过日报君和广大来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说:“开始来的时候肯定会有一段水土不服的经历、肯定会有瓶颈期;遇到苦难时,一定不要去恐惧它,一定要勇敢面对”,“一定要找到方向”。
郎朗坦言,对学音乐的留学生来说,出国后学到的内容可能跟之前在国内不一样,有的国外老师可能想把学生以前的意识、逻辑、方法、学习系统全部推掉。然而,这种“脱胎换骨”、“全盘否定”的教学法不一定科学。
郎朗说,自己亲眼见过不少很有才能的中国小孩,经过美国老师的调教却变成了“小古董”,灵气都没了。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要有辨别能力——“多看看自己弹琴的样子,把自己的优势留下来”。
郎朗获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荣誉博士
在柯蒂斯学成之后,郎朗又连获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颁发的两个荣誉博士学位,成为两所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作为该领域绝对的佼佼者,郎朗的成就也许是我们很多平凡的留学生想都不敢想的。
然而,郎朗的留学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他告诉日报君,刚来的时候其实以为自己英语说得挺溜,自我感觉良好,结果到了美国才发现,“完了,什么也听不懂”!
郎爸爸特别生气:“花这么多钱学英语,咋到现在还一句话都不会说”;郎朗心理也是苦,因为老美说英语“味儿不一样啊”,跟在国内学的有点区别呀。
上音乐课还好,毕竟音乐的魅力可以跨越国界;但上文化课时,虽然大家心态普遍比较轻松,语言障碍还是令人挺堵心。
郎朗和格拉夫曼
英语说得差,也让郎朗和很多留学生一样,在刚到美国的那段日子里过得不太开心。
虽然表面上可以打哈哈地回应,但终究不知道怎么和美国同学深入接触,甚至因此感觉被欺负。于是,他跟其他中国同学扎堆在一起,导致半年多英语也没进步。
如今,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这位蜚声全世界的音乐大师英文流利,国际范十足,曾在戛纳国际创意节等无数高大上的场合全程用英文进行精彩演说,让中外粉丝拍手叫好。
就连在日报君采访现场,郎朗也随时随地用英语开启“话痨”模式无压力,和几个美国场工小哥聊大天侃大山。
郎朗戛纳英文演讲
其实,郎朗真正开始下定决心发奋学英语,是因为他发现弹完音乐会,外国粉丝上来献花送祝福,他除了尴尬不失礼貌的微笑和“Yeah Yeah Great”以外无话可说。
郎朗开始努力学英语、交外国朋友。凭着惊人的语言天赋和人见人爱的性格,郎朗的朋友圈很快就打开了。他发现,不仅世界观开阔了,也有了更多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
他劝诫留学生们,既然来了国外,就要扩充圈子,多交朋友。当然啦,这都是以保护好自己为前提。同时,交国外朋友也要有度,最好能“一半国内的朋友,一半国外的朋友”。
郎朗和波切利
诚然,郎朗最初来到美国留学是1997年。他说,21年前,中美教育差异非常大、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当今的中国更加国际化,中国学生出国党越来越多,普遍英语水平也高了不少。
这也说明,此时此刻,我们最需要的不仅是引进来,还有走出去。
留学时的郎朗曾经因为夹在两个文化中间而感到一些矛盾和迷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个文化的”,“(说)美国也不是太美国,(说)中国又觉得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
郎朗说,希望留学生要有独立自主的分析能力,不能认为某一边完全对或错,“把中国好的东西留住,把外国好的东西引进来”。
郎朗音乐教室在美国
这种思想在郎朗的音乐生涯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带中国音乐走向世界,他做起格莱美中国文化交流大使,三次登台“献艺”;他在美国白宫弹起《我的祖国》,并且说:“能够在众多外宾,尤其是在来自’五湖四海’的元首们面前演奏这首赞美中国的乐曲,仿佛是在向他们诉说我们中国的强大,我们中国人的团结,我感到深深的荣幸和自豪”。
为了向国人普及古典音乐,他担任古典音乐频道推广大使,为热爱音乐的民众上公益大师课;他投身音乐教育,于十年前成立了”郎朗国际音乐基金会“,目前正忙于编写教材和培训教师,今年的目标是在国内30到50所学校办起音乐教室,让更多此前没有条件的孩子,通过成本较低、较易复制的智能钢琴课进行感受音乐的魅力,提升孩子学音乐的兴趣。
郎朗给孩子上大师课
郎朗告诉日报君,中国有丰富的音乐宝藏。近些年来,民族乐团在海外巡演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有市场,也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越来越认同。他相信将来一定有一天,中西音乐可以打通。
三岁学琴,五岁捧起第一座奖杯,今天“功成名就”的郎朗,一路走来,他的标签不仅有国际钢琴大师、音乐天才,也有明星、真人秀大咖,甚至还有话痨、表情包。
但郎朗好像并不太在意别人怎么说他,因为他的梦想始终如一——“当我二十年后在街头步行时,觉察到所有人都熟悉古典音乐”。
日报君专访郎朗的视频在这里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545yj4des&width=500&height=375&aut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