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苟晶的夸大其词,到底让公众损失了什么?

尤兰达 北美留学生日报 2020-09-02


两天,苟晶的事情突然有了惊人的反转。


苟晶从“被冒名顶替上学”的受害者、被大众同情的形象,一下子变成被网友追着唾骂的对象,这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年事实的真相在逐渐还原。


苟晶,远没有表面看似的那么简单。


截图自苟晶微博视频


看过苟晶回应调查结果视频的人,一定都对她说过的话印象深刻:


“就算是我夸大其词了,你又损失了什么?你们损失了什么?”


包括后续视频中,她说过的话还有:


“那些反击我的、然后说我夸大其词的,说我卖惨、消费人们感情的,我没有请你来。


然后你又这么积极地、活泼的,到处码字,这多辛苦啊。”



说这番话的时候,苟晶脸上一直是这种含笑的表情。


虽然舆论对她不利,甚至满屏都是谩骂的声音,但看到视频的人,大概都会有种本能的感觉——苟晶笑得好像赢家一般。


无论是扬起的嘴角还是带着笑意的眼神,仿佛都在嘲笑被她欺骗了感情的大众,是在自取其辱。


整件事情,也怨不得她。


B站观察者网视频截图

《苟晶的谎言,凭什么不能质疑》


这就是调查结果出了之后,苟晶表现出的态度。


显然,这时候的苟晶,和刚开始以受害人身份跳出大众视野、实名举报姿态时的苟晶截然不同了。


她的神态中,带着坐拥数万拥簇者的从容与自持。



在苟晶质问大众损失了什么的时候,我们不妨先来探究一下,


在这起沸沸扬扬的冒名顶替上学事件中,苟晶到底损失了什么?




6月22日,苟晶连发了几条微博,借着#冒名顶替上大学#的热搜发声,称自己也是被顶替的。


并且声称,在1997年她参加第一次高考时,她拿到的落榜成绩是假的。而她当时班主任老师的女儿,却顶替她的名字去上了北京某所大学。


不仅如此,顶替她的人毕业后还在济宁一所中学教书,任后勤部老师。


相比之下,被顶替成绩的苟晶,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来年,她又一次参加高考,又一次落榜了。



在苟晶口中,两次高考,她拿到的两次成绩都是假的。


已经被顶替了高考身份的苟晶,在这种“作假”下,无法保证其真实的成绩。


在苟晶的微博自述中,她曾经拿到过高考前一周摸底全区第4名的好成绩,却始终迷惑,自己为何一次又一次拿到差的高考成绩。


更离奇的是,她连志愿都不曾填报,就被湖北黄冈一个“野鸡中专”录取。


高考前的苟晶,图源自苟晶微博


有些人的命运被顶替了,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知道,庸庸碌碌过完一生。


然而苟晶在2003年的时候,从班主任老师托人带来的两页半的忏悔信中,得知了这个“真相”。


苟晶微博中基于上条内容的后续补充


还是在6月22日,苟晶后续发出的微博内容中透露了更多信息。


苟晶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社会力量微弱。


借着山东242人冒名顶替取得学历的追咎热潮,她选择实名举报,“只求一个真相”。



这些微博发出后,迅速引起大众关注。


又是山东,还是成绩优异的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


这些设定,让苟晶马上被社会各界关注。


高考长久以来被寄托着“最大的公平”,是可以改变命运的重要关口。


苟晶自述中这种极大的教育不公平,显然是最为大众所不齿的。


这种来自底层“农家女”的声讨,被顶替人生的社会“黑幕”,激发了网民巨大的情感代入。


苟晶身后集结了越来越多群众的力量,不断滋长的声音在说:还苟晶公平




随着事件发酵,后续发生的事情包括“冒名顶替者道歉”“冒名顶替者威胁删帖”……


据苟晶本人的描述是这样的:


苟晶微博自述部分


这里面的原委无从得知,


但我们可以从最新的调查结果中,探寻到最接近真相的事件原貌。


根据有关部门成立的工作专组,对苟晶反映的“连续两年被冒名顶替上学”事件进行了调查核实。



公布的通报结果有这些:


苟晶,现为浙江省湖州市某公司电商部主管。


冒用苟晶之名的顶替者邱小慧,冒名上了北京煤炭工业学校、并以假冒之名任职都实有发生。


当年暗箱操作的邱老师存在替换准考证照片涂改苟晶当年学生档案的行为,次年又趁着整理学生档案之便,为苟晶伪造了学生档案。


1997年苟晶的高考分数是551分,达到了济宁市中专(理科)委培录取分数线,但由于未填报志愿,选择在原高中复读。


1998年苟晶的高考分数为569分,同样达到相应中专分数线,本人填报了志愿并服从调剂,被湖北黄冈水利电力学校录取。


图源:苟晶本人微博


第二次高考属于正常程序录取,不存在冒名顶替上学问题。

通报中,还涉及后续的户籍造假问题,依规依纪依法对有关人员的处理涉及15人之多。


关于邱家与苟晶接触时的真实场景,这里面只有当事人知道,苟晶描述中几分真几分假已经不好辨别。


关于苟晶身上的冒名顶替事件,就是这样。


图源:截图自凤凰网七日谈


没有她自述中的“学霸”人设,由于第一次高考是自愿未填报志愿,这个事件本身也不存在被“毁了一生”的假象。


按网友的话来说,


“没人更改她的人生,只不过别人借用了她不要的成绩更改了自己的人生。”



于是舆论风向转了,原本苟晶是一个备受同情的受害者身份。


但由于苟晶本人对事实部分的夸大其词,民众对受骗的“利用感”超过了对“受害者”的同情。


因为人们知道,一个用谎言来博取关注的“受害者”,本身就缺乏对真相的敬畏。




看完事情的经过,再回到苟晶前面回应的言论:“我夸大其词了,你又损失了什么?”


你怎么看?


在这起冒名上学事件中,苟晶本身确实作为被冒名的“受害者”,但她的作为同时也消费了公众的知情权,营造出了两次被顶替上学和被顶替人生的惨相,来博取大众的同情。


社会在为她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寻找“真相”,她的实名举报本身却是有意散播虚假成分的。


公众损失的是“真相”,被消费的是为诸如苟晶此类人寻求“公平”的正义感。


B站视频截图,视频来自观察者网


整件事情,两次高考都是中专水平的苟晶,并没有在这起事件中有实质性的损失,甚至还为她所从事的电商公司带来些许流量。


苟晶走的,还是原本她自己选择的路。


不同于陈春秀和那些真正被篡改了人生的人,苟晶在这起事件中,甚至可以说只有冒名,没有顶替。


而她所劫持的流量,却带走了社会上原本对那些更需要关切、需要公平之人的关注。


陈春秀被顶替上学事件:高考落榜16年后,发现当年山东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被冒名“劫走”。图源:央视新闻


这也是网友们后来转而去骂苟晶的内在原因。


社会资源是恒定的,苟晶夸大和扭曲事实、靠卖人设卖惨来博取全社会的同情,最后人们的善良被消费走了,留下的却是对有着同样悲惨遭遇的人们的极大不公。


有人说苟晶虽然说了谎,却也推动了全社会去寻找“真相”。


可真相从来不该是被谎言倒逼而出的。


如果真相需要谎言作为“助力”,那社会必将从另一个层面失去更多公平。


视频截图自:观察者网


山东242人冒名顶替获得学历,必须要严查。


社会应该鼓励那些人勇敢发声,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利益。


但绝不能再有241个人模仿苟晶的样子用谎言博取关注,浪费公众资源,消费公众的正义感。


高考本身的存在就是为保卫公平,“漏洞”会不断被修补,而当真相被还原的那一天,也必然容不得谎言。


新闻|故事|留学生

编辑|尤兰达
排版|尤兰达
校对|商日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