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琦 | 我国博物馆照明事业的发展回顾(上)
▍《照明工程学报》版权所有©
我国博物馆照明事业的发展回顾(上)
周士琦
(中国国家博物馆)
我国博物馆设计的发展,始终是围绕着设计要与实践结合、理论要与研究结合、陈列设计要与新技术结合的思路在发展,才促进了整个陈列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我认为这三个因素不可或缺。照明设计在博物馆陈列艺术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就是围绕我国博物馆照明事业的发展演变史,借个人参与博物馆实践几十年经历,找寻它的发展与演变规律,以往大家对这个领域普遍不重视,现今已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我将对此一一做分析。但现今我仍感觉其研究的总量与重视程度不够,相对其它博物馆学来说,仍显得较为薄弱,在系统性、学科性方面有待推进与提高。本人通过对其发展历程的梳理与回顾,借自己绵薄之力,寄望能唤起更多学者深入研究,以触动我国博物馆照明事业快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本人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曾在中央美院工作室工作,1955年到中国革命博物馆做展览设计,当年的展览主要用自然光加点灯光的设计,像在北京文化宫和中山堂经常举办的展览,包括一些国外的展览也是用自然光加点灯光的设计,能使用日光灯管就算不错了。我们博物馆工作者当时也希望学点灯光设计,但没有把它当作陈列艺术的专业形式来考虑。最早我们单位请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做舞台美术的专家,来给大家讲关于灯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当时本人在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工作,在故宫武英殿里做党史陈列,在古建里做陈列采用的是自然光,大殿为工字形,背后不亮的地方我们采用灯光来补光。当年,我们还请过建工学院的院长吴华庆先生来指导工作,让其帮助在天花板上怎么做灯提供过一些思路。当时主要从现场条件来考虑,在古建中不用自然光肯定不行,但可以用灯光来补充光线不足,当时的照明设计思虑,就是想把灯光做的更隐蔽一些。另外,我们还曾利用过故宫东华门的文华殿搞过全国卫生展览、反对美国政府细菌战的展览皆是这个思路,后来北京自然博物馆还利用文华殿做了博物馆。还有当年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东配殿举办过的很多临时展览,像波兰、德国、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来华的展览,也在文化宫大殿举办过,他们也主要利用自然光加点灯光的形式进行照明设计。还有当年的中山堂也举办过纪念孙中山的展览,这些都是利用古建做的展览。直到1954年苏联展览馆的建成,包括英国、法国、奥地利、德国、捷克这些工业展览的很多工业展览都在苏联展览馆举办,它的照明设计也是用自然光为主,还有法国油画250年、意大利的弗罗伦萨展览,它们都是以自然光为主,加点灯光的照明形式。20世纪50年代的情况基本是这样,主要考虑的是场地的条件,包括苏联展览馆建成以后还是以自然光为主。另外,在全国十大建筑当中,包括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农业博物馆、民族宫、美术馆的采光方式仍然也是以自然光为主补充一点灯光做辅助,当然这几个老博物馆随着几次维修、改建,在灯光设计方面与灯具选择方面,已做了不少改进与更新。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后,1977年在北京展览馆搞过一次科技大会,当时我参加了它的基础科学馆设计,是自然光加点灯光,国家领导人李先念还去现场参观。当时录像还很新鲜,用两个人抬着发电机,一边录一边放,此外,在展览中还有了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遥感与自动化机械等展品,我当时认为科技已经很先进了。记得当时有个卡拉扬指挥的录像带拿到咱们的中央音乐团,那时他们还没有录像机,不能放,就开着车到科技会堂地下室有一台录像机借来放。这些事情让我想到了如今的科技发展,特别是近30年的发展速度,真是日新月异,所以我们的博物馆照明,包括理论、认识的发展也必然会有一个很大地进步,为我们博物馆陈列提供好的光环境和提供文物保护的屏障作用。20世纪90年代的北大赛克勒博物馆,在照明方面开始有了照明设计,注重光环境就开始发展起来了。它虽然在北大校园里面,也不是古建,但它还是一座中国式的建筑,它的博物馆陈列光环境,包括展柜里面的用灯都非常有设计感。我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是利用灯光与自然光结合的年代,这是一个基本的历史情况。此外,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博物馆照明规范条文的制定工作已经开始,当年本人也参与并曾提出过一些设想,后在2000年正式对外公布,这个博物馆照明规范的制定,对以后全国各级各类博物馆的照明设计有很好的建设指导价值,新建和改扩建的博物馆,基本参照这个规范来组织自己的照明设计工作,这也让我国博物馆照明事业走上了正规化发展之路。
(未完待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