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花鼓戏 —— 潜江孩子身上的传承!
今年11月,花鼓戏的盛会 —— 第二届湖北省荆州花鼓戏艺术节即将在我市拉开帷幕,本次盛会名角荟萃,精彩纷呈,可谓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就连小孩子们也参与到其中,毫不逊色的于大人们。
10月8日晚,在曹禺戏楼,出现了一群小孩子。走进化妆间,才发现她们是今晚的主角,表演《摘花》选段的小戏迷们。
这群可爱的小孩子都是来自潜江市实验第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且学生们,因表演需要,晚饭都没有吃的很饱。学生的家长老师都全程陪着孩子,期待着孩子们的精彩表演。
为什么会选《摘花》这段呢?
《摘花》这段戏集体舞蹈性强,同时有戏曲传统艺术技巧的体现,奇巧有趣,节奏欢快,情绪热烈,极好的调动了孩子们看戏,以及演戏的积极性。
舞台上,孩子们表演都活灵活现、精彩纷呈,举手投足间都展现了她们各自对自身角色的理解。
小姐的一颦一笑,春香的古灵精怪都收放自如。
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枯燥无味,早已颠覆了花鼓戏只有老年人会看的观点。
而且唱腔融入了本地特色,表演的内容又非常贴近生活,展现的是大家所熟悉的题材,完全没有距离感。
花鼓戏小知识
荆州花鼓戏是在江汉平原民歌中的渔歌、秧田号子、硪歌、车水锣鼓、监利丧鼓和民间器乐“十样锦”以及“闹年”的彩莲船、蚌壳精、踩高跷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由清至今,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剧目和声腔艺术、表演程式、锣鼓经。据统计,有64个小戏、18个水半本和60多个折子戏。
它旧称“沔阳花鼓”;1954年,湖北省戏剧工作室将江汉平原的花鼓戏命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5月,荆州行署文化局将该剧种定名为“荆州花鼓戏”。其命运坎坷,艰难发展。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花鼓戏才得到重视、发展。
荆州花鼓戏的表演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中“摘花”如同川剧的“变脸”,为荆州花鼓戏独有。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戏近年来的发展牵动着越来越多的戏迷们的心,如今,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这群传承者们鼓掌,给予他们支持,共同期待第二届湖北省荆州花鼓戏艺术节的到来。
《摘花》片段欣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335rwtcc4&width=500&height=375&auto=0